新書推薦: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28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254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269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439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305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347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254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398
編輯推薦:
本书对德意志爱希腊主义这一社会政治事象与文化规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具体而微地考察了爱希腊主义之源和教育、学术之流。作者苏珊·马尔尚聚焦于爱希腊主义的制度演进,侧重希腊狂热的社会功能,并以爱希腊主义的“式微”为重要主题,论述了爱希腊主义是一种由制度创生并保存的文化修辞手法,而不只是一种个人热情的核心观点。本书写作方式区别于大多数传统传记式文学写作,尝试从整体上把握德意志对古希腊的痴恋的要点;引文和细节丰富,但不同于机械式的梳理,作者充满热情又不失理性地将220年里德意志爱希腊主义的沉浮娓娓道来,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极具专业性与故事性。
內容簡介:
本书讨论了考古学和泛希腊主义的知识谱系和制度,尤其是对史前考古学和德国“东学”有较为详细的梳理。作者通过对希腊艺术和展览的研究、挖掘,以此为途径来展示两个多世纪里社会、文化和政治对学术的影响。本书认为,19世纪的泛希腊主义者从他们浪漫的前辈那里继承了精英美学和禁欲的学术风气,德国“新人文主义者”许诺能够协调、整理这些知识的义务,通过这样做来振兴教育和艺术。作者不仅向新的受国家资助的文化展示了不要模仿希腊艺术的一些原则,还讨论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认为专业知识的增长和社会责任的失败是德国新人文主义的特点。本书对德国学术史的研究,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欧洲那一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状态,更重要的是也有助于开拓我们在研究学术史时的思路。
關於作者:
苏珊·马尔尚(Suzanne L. Marchand),1984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92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助理教授,1998年被评为普林斯顿大学副教授,1999年执教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现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博伊德史学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副会长,当选为2026年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主攻现代欧洲思想文化史尤其是德国史,著述宏富,学术头衔众多;代表作除《从奥林匹斯山走来》外,《帝国年代的德国东方学:宗教、种族与学术研究》(German Orientalism in the Age of Empire: Race, Religion, and Scholarship)获评美国历史学会的乔治·莫斯奖,《陶瓷:欧洲腹地史》(Porcelain: A History from the Heart of Europe)获评拉尔夫·戈莫里著作奖。
目錄 :
致 谢 001
缩略语 001
导 言 001
一种文化痴迷的生成 016从理想到制度 071 大规模考古的盛衰 130 奥林匹斯的麻烦 189 发掘蛮族人 249 德国的东方学特质 310文化与世界大战 374旧制度的延续 431第三波人文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的回归 492爱希腊主义的式微(1933—1970) 552
参考文献 605
索 引 629
后 记 651
內容試閱 :
一种文化痴迷的生成
在那个时代,美全然是神圣的……
——弗里德里希·席勒
德意志人之所以爱慕古希腊人至五体投地的地步,在于古希腊人是美的爱慕者、培育者和示范者。弗里德里希·席勒不过是为数众多的德意志启蒙运动中爱希腊大军的一员。他对希腊的热爱主要源自其信念:成为古希腊人是为了崇拜美,进而过上美好生活,不为现代世界残破不堪的约法规章所累。1788年,席勒的诗《希腊众神》(The Gods of Greece)在文学杂志《德意志信使》(The German Mercury)上首次发表。在该诗中,希腊众神栖居在幸福、和谐、美满的世界里,相映之下则是蝇营狗苟、郁郁寡欢、俗不可耐的当下;一股隐喻式的北风冰结了希腊之花,而且其恣情欢愉、和蔼可亲的众神被一位来自远方、忌邪的上帝取代了。不过,正如许多席勒的批评家立即指出的那样,这位诗人的希腊赞歌蕴涵着许多当代的政治意义。如果说这首诗中忧郁的异教信仰最先触怒了信奉基督教的作家的话,那么一年后,其他人则开始把他对神一般存在的古希腊人的礼赞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联系起来。正是因为这种批评的搅扰与对恐怖专政的惊惧,席勒在1793年的再版中修订了这首诗,其核心预设就包含在前面的题记当中。再版修订本中,席勒明确建议要把纪念希腊的适当形式当作艺术,而且含蓄批评了他的同代人:不能因其“歌”中颂扬古希腊,他就有义务赔付他们为此而失去的尘世天堂。这位新诗人的结论是:“向往歌中的永生,势必会失去此生。”
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席勒对该诗的修订标志着他放弃了致力于浪漫主义审美的、启蒙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人们认为席勒的目标从政治退隐到文化领域,因为个人的自我改造是政治变革的先决条件,而这一点似乎从他发表的系列书信《美育书简》(1793年)中可见一斑。席勒与其许多同胞一样,或许是典型的个案:法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他(和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不得不信服,进而对纯粹理性和政治革命持有一种怀疑的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此类社会批评就暗含在席勒的《美育书简》中,而且其两个版本的诗歌《希腊众神》都没有因此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18世纪的爱希腊者们生活在一个宗教信仰浓厚、巴洛克风格盛行的文化时代,顶礼膜拜“美全然是神圣的”。这的确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意味。不过,它不是一场类似同时期法国发生的政治革命,而是一场文化革命。这不仅要归因于具有改革精神的德意志知识分子的目标比较有限,而且也要归功于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专制的国家之中。时过境迁,史学家们往往扼腕于这一代德意志人不愿直面各种政治问题,却没有意识到:通过规避政治交锋,身处黄金时代的诗人和思想家们不仅在人寡力微的情况下得以在更具可行性的领域中斩获良多,而且实现了他们本来就更热衷的德意志文化与文化制度的重塑(而不是政治变革)。即便这种“革命”时常停滞,多有反复,但席勒式攻击对各王朝陈旧的法兰西化宫廷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持久的,而且为德国统一后世俗化、专业化的文化世界的创生铺平了道路。
当然,席勒及其同道者也要特别感谢人文主义传统,一直以来,古希腊在艺术与科学上的诸多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不过与大多数的人文主义者不同,德意志的爱希腊者不喜欢强调他们对历史悠久的学术研究 (scholarly erudition)传统的依赖,也不愿意承认古罗马所起到的中介功能。这不过是德意志爱希腊主义众多反讽中的一例。它本来不仅要重重地感谢拉丁文作家和古希腊雕塑的古罗马复制品,而且也应对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和法国哲学家感激涕零,毕竟它往往是通过更为广泛的拉丁文化而接触到古希腊事物的。不过这些德意志人的希望是将自身视为失却的阿卡迪亚(Arcadia)的再现者与一种新式教育学的拓荒人。而且通过明白无误地摒弃“奥古斯都式”新古典主义文化,德意志民族的自我认同趋向于古希腊人,而这的确创生了一个观念与抱负的新综合体。古希腊一枝独秀、在修辞上力压古罗马,这些不仅明显是启蒙运动后期社会政治形势的产物,也是一群才华横溢的思想巨擘所塑造的这个奉若神明之恋物在两个世纪以来德意志文化发展进程中投下的长长身影使然。本章的任务就是描述各种思想、社会与政治潮流的汇聚,产生了德意志人所称的“新人文主义”。我主张: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热烈且近乎独占地痴迷于古希腊之美。
(选文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