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纬度·何以中国·周秦之变:地理·人文·技术
》
售價:HK$
500

《
永劫馆超连续杀人事件:魔女决定与X赴死
》
售價:HK$
281

《
财富心理学:通向富足人生的50个想法
》
售價:HK$
383

《
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
》
售價:HK$
403

《
思想帝国:公共外交的起源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公共外交译丛)
》
售價:HK$
408

《
公私同圣的秩序建构:王权视角下皇帝祭祀与祠神敕封的隔绝和整合 尔文智识生活系列
》
售價:HK$
439

《
共生共创:建设师生共同课堂丛书——“三师课堂”案例集萃(第一辑)
》
售價:HK$
347

《
大秦丞相李斯:谋国又谋身的大秦帝国“操盘手”
》
售價:HK$
301
|
| 編輯推薦: |
数字教材领域教学与研究的指南针
理论与实践并重,探索数字教材守正创新的可能路向: (1)释解观念之惑:理解卓异特质、把握多重属性、恪守育人旨趣。 (2)消解技术之殇:发掘技术优势、整合多元标准、统合建设力量。 (3)疏解制度之滞:强化制度研究、加大制度供给、完善制度保障。 (4)化解伦理之困:树立技术向善、统合多元属性、创设优质情境。 (5)探寻超越之道:培育教师素养、规约学生行为、深化教学变革。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作为系统探讨数字教材的学术论著,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方面,全景透视了数字教材的本真意蕴、发展历程、价值功用、研发设计、教学应用、体系建构、评价方式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发掘了以往较少触及或未曾深究的论题,呈现了一系列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洞见。同时,本书融汇课程教学、科技哲学、学习科学等视角,前瞻探究以技术驱动、纸数融合、数智赋能理念引领教材编研和指导教材教学的变革之道,对教材理论研究者、教材政策制定者、教材编研开发者以及学校教材使用者都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
|
| 關於作者: |
|
余宏亮 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教材基本理论。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期刊室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副理事长,兼任《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主任、《中国教育科学》副主编、《中小学科学教育》常务副主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科研项目 10 余项。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科学》《课程?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学报》《全球教育展望》等权威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30 余篇。出版《微课程导论》等多部学术专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 7 项,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1 项。
|
| 目錄:
|
第一章 数字教材的立论框架 一、数字教材勃兴的背景透视 二、数字教材研究的文献评估 三、数字教材建设的行动纲要
第二章 数字教材的本体意蕴 一、数字教材的意涵解析 二、数字教材的特征揭示 三、数字教材的功能审辨 四、数字教材的边界勘定
第三章 数字教材的发展历程 一、数字教材的演进轨迹 二、数字教材的演变维度 三、数字教材的演化旨趣
第四章 数字教材的价值功用 一、廓清数字教材的认知迷思 二、澄明数字教材的核心价值 三、彰显数字教材的基本功能 四、研判数字教材的纾困方向
第五章 数字教材的研制方略 一、更新数字教材的知识观念 二、推动数字教材的形态迭代 三、澄明数字教材的编制理路
第六章 数字教材的文本关系 一、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关系的演进历程 二、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关系的演进逻辑 三、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关系的未来展望
第七章 数字教材的研发设计 一、数字教材研发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数字教材研发设计的政策依据 三、数字教材研发设计的现实需要 四、数字教材研发设计的基本原则 五、数字教材研发设计的主要流程 六、数字教材研发设计的要领把握
第八章 数字教材的教学应用 一、数字教材应用的概况 二、数字教材应用的问题 三、数字教材应用的改进
第九章 数字教材的体系建构 一、数字教材体系的基本理解 二、数字教材体系的内容构成 三、数字教材体系的建构策略
第十章 数字教材的风险规避 一、技术加持下的数字教材风险透视 二、伦理观照下的数字教材风险省察 三、育人旨趣下的数字教材风险排除
第十一章 数字教材的评价省思 一、数字教材评价的现实吁求 二、数字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数字教材评价的观测要领 四、数字教材评价的理性反思
第十二章 数字教材的创新路向 一、释解观念之惑:数字教材创新的逻辑前提 二、消解技术之殇:数字教材创新的方法路线 三、疏解制度之滞:数字教材创新的条件保障 四、化解伦理之困:数字教材创新的风险规避 五、破解超越之道:数字教材创新的动力生成
附录:我国数字教材建设大事记(2002—2024年)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