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由浅入深学习SAP财务(S/4HANA版)
》
售價:HK$
713

《
图画天地——七世纪前中国山水的图式
》
售價:HK$
796

《
民国教育的记忆与重构
》
售價:HK$
704

《
点亮自然
》
售價:HK$
505

《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
售價:HK$
602

《
盗臣:乾隆四十六年钦办大案纪事
》
售價:HK$
383

《
发明与经济增长
》
售價:HK$
454

《
探秘人体
》
售價:HK$
505
|
| 內容簡介: |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形成于 19世纪中叶至 19世纪末。面对工业革命所 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发 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逐渐分离并相互对 立,农业雇佣工人既是土地的实际经营者,也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但其能 得到的仅是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大部分剩余产品则为资本家和 土地所有者攫取。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土地等非劳动要素所取得的报酬是 通过参与剩余价值分割实现的,资本主义地租正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 权从农业资本家那里分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存在反映了资本家和土地 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地 租不合理性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地租产生的前提,要改 变劳动者备受剥削的处境,就必须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国 有化、农业合作化等手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使土地收益由全体民 众共享。而究竟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又为此创立了土地革 命理论,把合理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实现工农联盟的纽带,把工农联盟 作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还从其所处的历 史环境出发,横向地比较了欧美有代表性国家的土地制度与东方国家土地制 度的差异,提出不同国家要依据国情选择合适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方法;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上考察了土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分 析了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是马克思恩格 斯土地思想的整体性之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影响深远。从一定意义上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 土地思想中国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从 1921年中国共 产党成立至 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运动基本结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 分析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适时实施分阶段的土地政策,成功开展了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随后中国共 产党在城市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在农村则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把农民土 地私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最终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尽 快改变我国经济的落后状况,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农村普遍 实行公有化程度更高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统归公 社调配与使用,农民实际上丧失了对土地的支配权,在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 水平较为落后的条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土地管理体制实际上是生产关系超 常规的变革,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停滞 不前。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 最初探索仍旧是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入手,探索适合国情的土地政策。中国 共产党积极推进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后,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发展适 度规模经营成为趋势,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针对农村土地实行所有权、承包 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使承包权继续担负农民的社会保障职责 ,这样仅承 担财产功能的经营权就可以“轻装上阵”进入市场自由流转,既兼顾了保障 农户土地权益与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双重需求,又细化并明确了承包农户 与实际经营者的产权关系,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扫清了障碍,这充分体现了新 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的良性互动。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 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在 理论和实践层面坚持不懈地探索,积极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 地理论,努力使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实现坚持与发展 的统一,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自觉与实践探索的与时俱进。 本书分为五章,聚焦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萌芽、形成、完善、后续实 践与发展进程,通过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问题的 论述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深入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 整体性及内在逻辑,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后续的实践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充分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 思想对中国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启示。各章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小块土地相结合的农业经济结 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两极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无产阶级的反抗意识 日益觉醒,开始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给无产阶级及其政 党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性继承国民经济学家对土地问 题的分析和探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 19世纪欧洲 自然社会科学领域其他杰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土地思想。 第二章全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基本内容。在从事无产阶级 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土地相关的概念、范畴和逻辑体系 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发现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其历经 了劳动地租、产品地租、货币地租和资本主义地租四个发展阶段。无产阶级 及其政党有必要通过土地国有化等手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并依据 所处的历史条件积极探索土地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使土地收益由全体民 众共享。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明确的土地纲领、建立 工农联盟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牢牢掌握国家政权。地租理论、土地国有化 理论和土地革命理论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 想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实践探索与发展。在苏俄建 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列宁立足俄国国情制定并实施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土地 纲领和革命策略,在苏俄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同时,适时推进苏俄的工农联 盟从政治军事联盟向经济联盟转变;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土地纲领时应 坚持策略性与原则性的辩证统一、用灵活的土地政策务于解决农民土地问 题的现实需要,进而争取农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和参与。他还针对中国 等东方国家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土地问题理论,通过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土地 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土地革命实践施加了重要影响。 第四章主要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中国 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思想,进一步提出土地纲领和政策 不是僵化的和一成不变的,应依据现实革命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先通过土 地改革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分阶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 公有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公有制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实 现形式,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理 论,使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取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形式。理论研究重要的是回应现实问题的解决。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 斯土地思想的现实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土地占有情况和土地关系的稳 定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社会阶级和利益结构的均衡性与稳定性,进而 决定了统治阶级政权的巩固程度,因此土地问题是任何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 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在坚持 “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 础上,建立土地资产的良性运营格局,在因时因地持续改革中构建符合社会 发展需要的农村土地制度。
|
| 關於作者: |
|
张翔,男,汉族,山东济南人,1989年5月生,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委托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10余项,参与编写《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红色印迹手绘本(上下册)》《红色教育引领高校立德树人》《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跨越时空的精神伟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等著作10余本,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人民论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月刊》《中国教育报》等核心期刊、报纸发表论文10余篇。
|
| 目錄:
|
导? 论 ………………………………………………………………………… 001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 028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028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理论渊源 …………………… 036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发展历程 …………………… 050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基本内容……………………………… 087 第一节? 地租理论 ………………………………………………… 087 第二节? 土地国有化理论 ………………………………………… 107 第三节? 土地革命理论 …………………………………………… 114 第四节? 欧美国家与东方社会土地理论 ………………………… 121 第五节? 土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论 ……………………… 142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实践探索与发展 …………………… 148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的 ? ? ? ? 曲折演绎 ………………………………………………… 149 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160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 172 第一节? 对中国农民及其土地问题展开初步探索 ? ? ? ? (1921—1927年)………………………………………… 173 第二节? 从国情出发适时实施分阶段的土地政策 ? ? ? ? (1927—1952年)………………………………………… 181 第三节?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 ? ? ? (1953年至今)…………………………………………… 188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现实启示……………………………… 198 第一节? 充分认识农村土地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 198 第二节? 在因时因地持续改革中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 ? ? ? ? 土地制度 ………………………………………………… 200 结? 语 ………………………………………………………………………… 215 参考文献 ……………………………………………………………………… 217
|
| 內容試閱:
|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形成于 19世纪中叶至 19世纪末。面对工业革命所 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发 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逐渐分离并相互对 立,农业雇佣工人既是土地的实际经营者,也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但其能 得到的仅是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大部分剩余产品则为资本家和 土地所有者攫取。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土地等非劳动要素所取得的报酬是 通过参与剩余价值分割实现的,资本主义地租正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 权从农业资本家那里分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存在反映了资本家和土地 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地 租不合理性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地租产生的前提,要改 变劳动者备受剥削的处境,就必须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国 有化、农业合作化等手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使土地收益由全体民 众共享。而究竟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又为此创立了土地革 命理论,把合理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实现工农联盟的纽带,把工农联盟 作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还从其所处的历 史环境出发,横向地比较了欧美有代表性国家的土地制度与东方国家土地制 度的差异,提出不同国家要依据国情选择合适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方法;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上考察了土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分 析了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是马克思恩格 斯土地思想的整体性之所在。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影响深远。从一定意义上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 土地思想中国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从 1921年中国共 产党成立至 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运动基本结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 分析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适时实施分阶段的土地政策,成功开展了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随后中国共 产党在城市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在农村则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把农民土 地私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最终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尽 快改变我国经济的落后状况,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农村普遍 实行公有化程度更高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统归公 社调配与使用,农民实际上丧失了对土地的支配权,在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 水平较为落后的条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土地管理体制实际上是生产关系超 常规的变革,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停滞 不前。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 最初探索仍旧是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入手,探索适合国情的土地政策。中国 共产党积极推进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后,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 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发展适 度规模经营成为趋势,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针对农村土地实行所有权、承包 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使承包权继续担负农民的社会保障职责 ,这样仅承 担财产功能的经营权就可以“轻装上阵”进入市场自由流转,既兼顾了保障 农户土地权益与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双重需求,又细化并明确了承包农户 与实际经营者的产权关系,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扫清了障碍,这充分体现了新 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的良性互动。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 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在 理论和实践层面坚持不懈地探索,积极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 地理论,努力使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实现坚持与发展 的统一,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自觉与实践探索的与时俱进。 本书分为五章,聚焦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萌芽、形成、完善、后续实 践与发展进程,通过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问题的 论述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深入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 整体性及内在逻辑,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后续的实践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充分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 思想对中国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启示。各章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小块土地相结合的农业经济结 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两极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无产阶级的反抗意识 日益觉醒,开始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给无产阶级及其政 党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性继承国民经济学家对土地问 题的分析和探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 19世纪欧洲 自然社会科学领域其他杰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土地思想。 第二章全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基本内容。在从事无产阶级 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土地相关的概念、范畴和逻辑体系 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发现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其历经 了劳动地租、产品地租、货币地租和资本主义地租四个发展阶段。无产阶级 及其政党有必要通过土地国有化等手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并依据 所处的历史条件积极探索土地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使土地收益由全体民 众共享。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明确的土地纲领、建立 工农联盟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牢牢掌握国家政权。地租理论、土地国有化 理论和土地革命理论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 想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实践探索与发展。在苏俄建 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列宁立足俄国国情制定并实施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土地 纲领和革命策略,在苏俄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同时,适时推进苏俄的工农联 盟从政治军事联盟向经济联盟转变;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土地纲领时应 坚持策略性与原则性的辩证统一、用灵活的土地政策务于解决农民土地问 题的现实需要,进而争取农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和参与。他还针对中国 等东方国家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土地问题理论,通过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土地 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土地革命实践施加了重要影响。 第四章主要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中国 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思想,进一步提出土地纲领和政策 不是僵化的和一成不变的,应依据现实革命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先通过土 地改革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分阶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 公有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公有制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实 现形式,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理 论,使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取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形式。理论研究重要的是回应现实问题的解决。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 斯土地思想的现实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土地占有情况和土地关系的稳 定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社会阶级和利益结构的均衡性与稳定性,进而 决定了统治阶级政权的巩固程度,因此土地问题是任何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 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在坚持 “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 础上,建立土地资产的良性运营格局,在因时因地持续改革中构建符合社会 发展需要的农村土地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