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营:稻盛和夫谈原点
》
售價:HK$
403

《
魑魅魍魉:我们的心魔和怪物的意义
》
售價:HK$
454

《
湘江商潮起:东汉长沙郡商业研究
》
售價:HK$
347

《
舰船耐火材料
》
售價:HK$
1316

《
东亚学(第六辑)
》
售價:HK$
500

《
查理的一生 写给焦虑世代的普通人 百岁老人真实人生故事 现实版《阿甘正传》充满历史洞见、人生智慧、生
》
售價:HK$
296

《
超级工程排行榜名录
》
售價:HK$
1020

《
从诗词到名著——翻翻祖先的书架
》
售價:HK$
305
|
| 編輯推薦: |
? 大宋版“人类群星闪耀时”,两卷千年科举龙虎榜中有多少熠熠生辉照亮万古长夜的名字
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理学家程颐、程颢、张载,官至宰辅的章惇、吕惠卿、王韶,尽出自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科举榜; 南宋第一诗人陆游、程朱理学思想家朱熹、南宋名臣胡铨、文人横刀立马立下奇功的虞允文,尽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科举榜……
? 读懂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胡铨、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十四位名士大家的志向、遭际、转变与遗憾,向他们学习如何直面困境,率性而活
一曲琴歌《醉翁操》,是文豪师生欧阳修和苏轼之间跨越三十年的唱和接力;
终其一生,苏轼都如故乡的峨眉山上吹下来的风一般清爽畅达;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年轻时如何为家族生计和琐碎生活所累?
一封奏疏敢请皇帝斩杀奸相秦桧,胡铨为何这么有勇气?
陆游和辛弃疾,南宋文学天空中最闪耀的双子星……
? 诗词、史传、文人笔记相结合,力图还原文豪名士们真实细致的人生处境
《宋史》《东坡集》《六一居士集》《临川集》《诚斋集》《鹤林玉露》《梦粱录》《石林燕语》《避暑录话》《曲洧旧闻》……爬梳剔抉,文史互见,深入真实历史
|
| 內容簡介: |
|
宋朝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涌现了众多名垂青史的才子名臣。在选录人才的科举考试中,两宋各诞生了一卷“千年龙虎榜”:北宋嘉佑二年进士榜和南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榜。本书以这两次科举名榜为引子,讲述了欧阳修、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十四位文豪、名士的真实人生,有奋斗的艰辛,有怀才不遇的愁苦,有人生浮沉的感慨……借由这些千古名士的雪泥鸿爪之迹,看见宋朝的清明盛世及其背后潜伏的危机,也在他们的故事中观照己身,学会直面困境,率性而活。
|
| 關於作者: |
郭海涛
笔名“甘棠散人”,河南省三门峡人。四川大学计算机本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工作之余好读诗书,颇用力于文章。作品多在《中国青年报》《杭州日报》《读者欣赏》等报刊,“国家人文地理”“菊斋”“最爱历史”等公众号上发表。
|
| 目錄:
|
北宋篇
嘉祐二年科举:千年第一龙虎榜
欧阳修与苏轼:跨越三十年的合奏
苏轼:峨眉山上吹下的风
王安石:退隐半山园
曾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苏辙:不只是哥哥的小迷弟
章惇:我就是那个穷凶极恶之人
状元郎:功业便从今日去,莫教人道只文章
南宋篇
绍兴二十四年科举:破碎山河下的赤子热血
胡铨:秦桧最痛恨的人
陆游、辛弃疾:南宋双子星
朱熹:
我可不是个古板的老夫子
虞允文:采石矶上的千古名
杨万里:只凭一身浩然气,完成人生逆袭
韩元吉:一个正史无名的大家
姜夔:也许卑微,但绝不悲惨
|
| 內容試閱:
|
嘉祐二年科举:千年第一龙虎榜(节选)
1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这是欧阳修于嘉祐二年(1057)知礼部贡举时的诗作,也是那次省考的珍贵快照。
初春的东京汴梁,岸柳初萌,春气渐暖,院门紧锁的礼部贡院内则是一种肃穆紧张的考试气氛。置身于数千张青涩而朝气蓬勃的面孔间,欧阳修忍不住感慨自己垂垂老矣。庆历年间,他与余靖、蔡襄、王素三人一同任谏官,他们血气方刚、直言敢谏,被人视为“一棚鹘”。历经二十年世事风雨的磨炼,他这只鹘已然褪去当年的桀骜和狂妄,演变为一只成熟的猎鹰。虽然廓清天下的大目标遥不可及,但作为科举主考官,改变当世文风,为国家选拔一批真正务实的才俊,还是应该容易实现的。
经过范仲淹、欧阳修推动的庆历兴学改革,宋初典丽浮艳的弱质文风得以纠正,但是没想到过犹不及,现在的文风走入险怪迂阔一路,“执后儒之偏说,事无用之空言”(欧阳修《答李诩第二书》),言论偏激、脱离实际,语言晦涩、怪诞,用典生僻。举两句为例:“狼子豹孙,林林逐逐”,“周公伻图,禹操畚锸,傅说负版筑,来筑太平之基。”粗暴、诡异的文字组合,像不像人工智能软件写的文章?
对于欧阳修而言,这一年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此前,许多礼部奏名进士屡屡倒在殿试这最后一关。“故有累经省试取中,屡摒弃于殿试者。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有赴水死者。”(王栐《燕翼诒谋录》)对于那些苦读数十年、命运不济的考生而言,自杀绝不是唯一的选择。秉承“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把自己制造成一个更大的问题”的原则,有一个叫张元的落第考生剑走偏锋,毅然决然地做了汉奸,到西夏李元昊那里做了狗头军师,给大宋制造了大大的麻烦。受此刺激,朝廷启动了嘉祐二年的殿试改革,给后来无数的士子带来了福音。坏消息是,当年参加科举的士子里,有许多他熟悉的面孔:弟子曾巩、王回、王向……还有刚认识的苏轼、苏辙。欧阳修简直要犯选择困难症了。
2
苏洵父子三人是嘉祐元年(1056)五月抵京的。这么早早来京,是因为苏轼兄弟没有参加老家益州的解试,必须通过汴京的解试才能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类似异地高考。他们在汴京的日子估计很难熬,当年五月至秋京师大水,当时又没有海绵城市的概念,汴京城被淹得一片狼藉。贵为枢密使(国防部部长)的狄青都只能全家住在相国寺的大殿上,欧阳修晚上只能住在筏子上,苏洵父子三人在京城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
好在兄弟俩很争气,顺利通过了景德寺“秋试”(汴京解试)。根据当年的大数据分析,全国参加解试的士子有四十万人,最后有资格参加省试的仅四千七百多人,是真正的百里挑一。嘉祐二年(1057),眉山籍共四十五人参加解试,最后获得省试资格的有十三人,眉山也算是人杰地灵之处。
苏家兄弟忙着备考,老爸苏洵也不闲着。他频频上书:《上文丞相书》《上富丞相书》《上韩枢密书》《上王长安书》……把当朝执政和显要拜谒了个遍。这可不是容易的事,也不是他的长处。早年被科举虐得失去自尊和理想,又长年僻居西蜀,苏老泉在朝廷里基本没有什么人脉。但可怜天下父母心,苏洵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苏老泉颇似晚唐杜牧,一直以兵家自许,有《权书》《几策》等战争学著作,且很有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的做派,现在恰好实践一下。他写给韩琦的信,画风是这样的:“老兄,我觉得你的管理太佛系了。对于那些丘八(“兵”字的拆分),应该多杀几个来祭旗,坚决一点,让他们知道你的厉害。”他右手拍着人家肩膀,左手做出一个砍杀的手势。外人听着,还以为两人是多年的铁哥们,其实只是交浅言深。可以想象一下韩琦当时脸上礼貌而不失尴尬的表情。干谒结果无疑很悲剧:“(韩)公览之,大骇,谢不敢再见。”(叶梦得《避暑录话》)
苏老泉与欧阳修的见面也很尴尬。苏洵信心满满地奉上雷简夫和张方平的推荐信,这两人都是苏家父子的伯乐。知雅州的雷简夫读了老苏文,感觉相见恨晚,由此结识苏洵父子三人,热心的他又将三苏推荐给老友、益州太守张方平。苏老泉事先肯定没有做过功课,不知道雷简夫与欧阳修仅仅是点头之交,而张方平更是欧阳修的政敌。好在结局非常圆满,欧阳修是以道会友之人,喜欢上了苏老泉的纵横家做派。当年十二月,真正的后援张方平恰好从益州入京调任三司使(财政部部长),父子赶往开封西百里外的郑州去迎接。“雪后苦风,晨至郑州,唇黑面裂,僮仆无人色……有导骑从东来,惊愕下马立道周,云宋端明且至,从者数百人,足声如雷,已过,乃敢上马徐去。”(苏洵《上张侍郎第二书》)接任张方平的是宋祁,就是那位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名满天下的“红杏尚书”,随从数百人威风凛凛地从东而来,苏洵父子三人不得不在冰天雪地里给他们让道。人在底层,困窘和尴尬带来的心理阴影面积不知有几何。
然而上天是公平的,它向苏家关闭了家世、人脉、颜值之门,却开启了才华之窗。自天圣、庆历年间不第后,苏洵在川中闭门十年,因材施教,教育苏轼两兄弟学习孟、韩之文,多练习策论,远离怪险奇涩的时文,追求朴实雄健的文风。这冥冥中恰好契合了欧阳修的目标,岂非天意?
8
嘉祐二年(1057)科举,被后人叹为千年一榜。它诞生了如此多的名人,仅正史立传的就有二十六人之多。其中有名列“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他们和此前登第的同辈王安石一起,接过欧阳修手里古文复兴的大旗,给后世文坛带来深远的影响。还有“北宋五子”中“洛学”的创始人、程朱理学的掌门人程颢;有“北宋五子”中“横渠四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提出者,“关学”开拓者、理学家张载;有以“奇计、奇捷、奇赏”著称,神宗朝主导熙河之役,击溃羌、西夏军队,为大宋拓边两千里的名将王韶;有后来做到宰辅的苏辙、林希、章惇、吕惠卿、曾布、梁焘、郑雍、蒋之奇。
这些史册上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像颗颗主星,共同组合成“嘉祐二年科举榜”这个辉煌的星座,震烁千古。嘉祐二年人才的喷涌而出,是北宋仁宗朝政治清明的缩影。
此前,仁宗天圣年间的三次科举就涌现出了宋郊(后改名庠,宋祁之兄)、宋祁、叶清臣、曾公亮、韩琦、文彦博、包拯、王尧臣、欧阳修、王拱臣、蔡襄、张先、富弼等一大批贤臣俊杰,这是北宋朝廷最为宝贵的人才储备。到元丰年间,这些已然老去的人在洛阳组织了耆英会,图形赋诗,一时夸为盛事。有识之士感慨道,这些人都是仁宗朝所选拔的君子,可惜都老了。君子退,小人进,贤者退,佞者进,此消彼长。故林行己曰:“天将祚其国,必祚其国之君子。观其君子之众多如林,则知其国之盛;观其君子之落落如晨星,则知其国之衰;观其君子之康宁福泽如山如海,则知其为太平之象;观其君子之摧折顿挫如湍舟如霜木,则知其为衰乱之时。”(《鹤林玉露》)
嘉祐二年(1057)三月,明澈的碧空下,桃花灿烂,柳条晕绿。琼林宴上,三百八十八名士子像片片不经世尘的新绿,像朵朵待绽放的花,一样的灿烂笑容、一样的自信表情,永远定格于历史的天空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