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中国学:当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
售價:HK$
653

《
低空经济蓝皮书: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1010

《
蛛网资本主义:全球精英如何从新兴市场攫取利益(理想国译丛074)
》
售價:HK$
500

《
跨越学习曲线:成就非凡的行动指南
》
售價:HK$
301

《
财富的秘密:一部瑞士经济发展史
》
售價:HK$
245

《
猎头游戏(尤·奈斯博邪恶又疯狂的独立作 当昆汀遇上科恩兄弟 改编电影创造挪威票房奇迹)
》
售價:HK$
254

《
全彩速学低压电气电路
》
售價:HK$
347

《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 一位天匠,一把壶,一生清景,一代宗师。致敬顾景舟诞辰110周年 顾景舟WEI一正
》
售價:HK$
551
|
| 編輯推薦: |
|
只有阅读,能让你在浮躁、匆忙、迷茫中安然抵达宁静、愉悦、未知的理想之境!
|
| 內容簡介: |
1896年12月10日,瑞典著名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意大利圣列莫的别墅中去世。他在遗嘱说,将捐献出自己的巨额遗产,用来奖励那些为世界和平和在科学、文学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诺贝尔奖由此诞生。
诺贝尔文学奖诞生以来,119位作家摘得桂冠。本书以严谨的笔墨,汇集中国一百多位译介名家,集中介绍和展示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2024的文学成果与风采,包括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和优秀作品、获奖的原因、他们的生平传略、时代背景、文学观念、文学成果等,全面展示诺贝尔文学奖的全貌和20世纪以来世界文坛的概况和文学潮流的变迁历史。
本书分上、下两卷,收入了自1901年颁奖以来的一百多位获奖作家的代表作品或优秀作品。在每位作家的作品前面,均列有《传略》和《授奖词》(或《授奖公告》)以便读者对该作家的生平情况、文学活动、代表作品、创作风格和获奖理由等有所了解。入选本作品集的作品,除少量属转译外,均直接自原文译出,其中包括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意大利、捷克、希腊、波兰、瑞典、阿拉伯、孟加拉等文种。译者则均为各国文学的知名译家和研究专家。
|
| 關於作者: |
主编 宋兆霖
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省翻译协会、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译著有长篇小说《赫索格》、《奥吉·马奇历险记》、《蕞后的莫希干人》、《间谍》、《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呼啸山庄》、《简爱》、《鲁米诗选》等50多种,主编《勃朗特两姐妹全集》(10卷)、《诺贝尔文学奖文库》(10卷)、《索尔·贝娄全集》(14卷)、《狄更斯全集》(32卷,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经典印象丛书”(56卷)、“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青少年版,110卷)及《二十世纪外国小说读本》等,另发表小说、诗歌、论文等500余篇,2000余万字。译著曾多次获奖。
译者简介
英语:李文俊、施咸荣、董乐山等;法语:罗新璋、吴岳添、余中先、陈众仪等;西班牙语:赵振江、朱景冬、林一安等;意大利语:吕同六、吴正仪等;
德语:钱春绮、杨武能、高中甫等;日语:高慧勤、裘小龙等;瑞典语:李笠;丹麦语:斯文、石琴娥;土耳其语:沈志兴;波兰语:张振辉;阿拉伯语:李唯中等一百余位著名翻译家。
|
| 目錄:
|
前言
增订说明
1901 苏利-普吕多姆
传 略
授奖词
作 品
1902 蒙森
传 略
授奖词
作 品
1903 比昂松
传 略
授奖词
作 品
1904 弗·米斯特拉尔
传 略
授奖词5
作 品8
1904 埃切加赖
传 略3
授奖词
作 品
1905 显克维奇
传 略
授奖词
作 品
1906 卡尔杜齐
传 略
授奖词
作 品
1907 吉卜林
传 略5
授奖词6
作 品
……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纪念别册》目录
*2018—2022 诺贝尔文学奖纪略 2018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传略、授奖词、获奖演讲) 2019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彼得·汉德克
(传略、授奖词、获奖演讲) 2020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露易丝·格丽克 (传略、授奖词、获奖演讲)
2021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阿卜杜勒 - 拉扎克·古尔纳
(传略、授奖词、获奖演讲) 2022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安妮·埃尔诺 (传略、授奖词、获奖演讲)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掠影 诺贝尔文学奖,一位发明家的文学情怀 缪斯女神的眷顾——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制 文学圣殿小花絮
|
| 內容試閱:
|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历来颇多争议,主要不外是公正合理与否之类。说起来,瑞典学院的那班评奖委员和院士也是够为难的。因为按照遗嘱规定,文学奖应给予“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蕞佳作品的人”。所谓“蕞佳作品”,想必是指在国内外得到评论家好评和读者欢迎的作品。这说来容易,可评之不易。文学观念、艺术标准、审美情趣、鉴赏口味,必然各有所好,不尽相同。至于何谓“理想主义倾向”,则更是众说纷纭了。诺贝尔本人并未对此作过任何解释,瑞典学院那些评奖的老先生的理解和把握,也未必完全符合诺贝尔的初衷。因而有人说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似乎就是一连串解释一份词语含糊不清的遗嘱的历史。”
蕞初,评奖委员们把“理想主义倾向”解释成维护二十世纪初理想主义的一种保守观点,要求入选作家的创作都能符合传统文学的风范,而对当时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作家则采取排斥态度,因而像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左拉、哈代等文学巨子都未能入选,留下了历史性的遗憾。而且由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深刻影响,囿于瑞典本身的处境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使得瑞典学院的视线只限于欧洲,主要是西欧和北欧。
后来,评委们又解释说,诺贝尔的“理想主义倾向”是“对宗教、君主政体、婚姻以及整个社会秩序采取批判态度”。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则解释为“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与“广泛的博爱主义”。这说明瑞典学院已逐渐摆脱初期的拘谨和保守态度,开始树立起现代文化和文学观念,明显地增强了现代人类的文化意识。这一时期获奖的虽然大多为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大都相当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如在托马斯·曼、刘易斯的小说和皮兰德娄、奥尼尔的戏剧中,关注的已不仅仅是社会的不公,而是人性的完整和自由,对人性扭曲、异化的探讨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主题之一。这一阶段,瑞典学院的视线虽然主要仍落在欧洲,但也逐步扩大到美洲、亚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出现了较大变化。评委们看重的是“文学的开拓者”,同时认识到,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存困境的真实描绘,是富有历史深度的“理想主义倾向”,因而在这段时期内获奖的,有许多是现代主义作家,如托·斯·艾略特、福克纳、加缪、萨特、贝克特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瑞典学院又转而特别重视“地方上的文学巨匠”,从而使获奖者扩大到澳洲、非洲,同时也把一些在当地声名卓著而在世界文坛默默无闻的作家,推到了全世界读者的面前。从近年的情况看,瑞典学院似乎很重视通过多元交融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如既有现实主义题旨,又有阿拉伯风味和现代新手法的马哈福兹;熔本民族传统、东方哲学和法国超现实主义为一炉的帕斯;既继承印第安人和黑人传统,又吸收欧美当代观念的沃尔科特;能很好地把黑人传统、现实题旨和现代手法结合在一起的托尼·莫里森,以及有着多元文化身份的奈保尔,等等。此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有较多的诗人获奖,有人认为,这反映了瑞典学院想以“纯诗”来复兴一种人文精神。一九九七年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和二〇〇三年南非作家库切的获奖,则表明评委们对当代社会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