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1367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39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454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704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356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434

《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售價:HK$
398

《
问心三部曲 追问初心撕裂 名家力荐 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
售價:HK$
602
|
| 內容簡介: |
在建筑与人文交织的脉络中,“场域·记忆·叙事”构成理解建筑文化深度与广度的关键维度。人们所融入的建筑场域既包括由直观可见的实体架构与物质布局构建的可感知的物质空间,诸如建筑的外观轮廓、内部构造、装饰细节等;也囊括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种知觉途径感知的空间,像古老建筑中木制结构散发的特有气息、传统集市里的喧闹声与独特的食物香气交织而成的氛围。更重要的是,饱含个体与群体基于自身经历所沉淀的经验空间,它承载着岁月流转中生活片段、情感起伏与社会互动的印记。
本书以建筑教育与实践、建筑遗产、建筑营造、口述史相关论文为主题,关注建筑大师的代表性设计、追溯建筑教育的变迁;聚焦传统匠人的口述、传递中国建筑文化的血脉;挖掘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呈现建筑在城市演进中的角色;并鼓励口述史与建筑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进行理论构建,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本书录选的20篇文章,来自中、美、意三国的18家高等院校、3家研究机构、3家设计机构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54位研究者,他们访谈了68位年龄跨度从1924年生人到1984年生人的建筑师、教授、学者、工匠、居民等。其中,有中国唯一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的罗维东先生,有澳门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的会长,有故宫博物院的官式彩画作传承人,有参与西藏布达拉宫保护的设计师与施工人员……文章涉及民国时期校园、解放后的住宅与三线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学科教育理念、校园、专业期刊的建设,西藏地区建筑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实践,呈现出中国城乡建设极其丰富的现实维度,为中国现代建筑史提供了历史细节。
|
| 關於作者: |
张昕楠,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际建协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小城镇分会副秘书长。 戴路,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专家。 宋祎琳,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建筑系副主任、学院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
| 目錄:
|
建筑教育与实践
罗维东先生谈师从密斯·凡·德·罗及自身从事教学实践经历(钱锋、卢永毅)
匠心师魂 勤耕不辍:河北工业大学杨倬先生访谈(许峰、张向炜)
致青春:两位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61 届毕业生的大学生涯(蔡晴、蔡亮)
郑振紘谈主编《南方建筑》的故事(刘晖、卓柳盈、古上民)
李先逵先生谈湖北宜城三线建设的经历(谭刚毅、易玲薇、江飞)
彭一刚院士华侨大学承露泉景观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与周春雨和彭晋媛副教授访谈记录(陈玥杉、陈志宏、魏泉汉)
建筑遗产
叶达与邓锦泉谈澳门大三巴哪吒庙及其信俗空间(陆映琛)
王玉伟先生谈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文物保护体系建立与发展历程(戴路、李怡、赵晔)
陈少锋先生谈华南工学院时代的民国工科教育建筑遗存(平辉、潘珏宜)
边疆建筑文化遗产研究的亲历与思考:罗文华先生访谈录(杨菁、邓靖凡)
郑红彬回顾《近代洋匠录》编写历程(吕锡滢)
建筑营造
蔡道馨教授谈湖南大学大礼堂两次修缮(蔡凌、孙裕)
庆安会馆灰雕修复营造工艺纪实:访谈朱英度匠师(张延)
绘青画绿承技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彩画作传承人张志国口述访谈(王俪颖、何川)
闽南木匠苏炳富谈藻井(卞智扬、张艺琳、沈秀梅、杨昌鸣)
口述史相关论文
住宅设计、分配与身份认同:上海闵行卫星城一号路街坊研究(曾鹏程、陈文珊)
基于史籍与口述史结合调查的左宗棠墓园格局变迁研究(武志国、罗明、文艺)
1949—1979 年上海新式里弄住宅家装特征:以岐山村口述访谈为例(刘涟、刘春瑶、左琰)
基于文献与口述资料的集体记忆复原与遗产场景建构研究:以低级别文物长沙天符宫为例(张羽欣、嵇禹、文亮、蔡楚泓)
西藏地区建筑遗产价值的话语构建和阐释 ( 张婧、徐苏斌、任云英、夏宇辰)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大事记(李怡、李竞续、张蕴哲)
附录二 编者与采访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