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由浅入深学习SAP财务(S/4HANA版)
》
售價:HK$
713

《
图画天地——七世纪前中国山水的图式
》
售價:HK$
796

《
民国教育的记忆与重构
》
售價:HK$
704

《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
售價:HK$
602

《
盗臣:乾隆四十六年钦办大案纪事
》
售價:HK$
383

《
发明与经济增长
》
售價:HK$
454

《
从奥林匹斯山走来:德意志的考古学与爱希腊主义(1750—1970)
》
售價:HK$
653

《
乱世流离三百年:两晋南北朝十二讲(3版)两晋南北朝历史入门读物,东晋仍为皇权政治时代
》
售價:HK$
500
|
| 編輯推薦: |
|
“人类将永远需要一种声音和对那种声音的记录,以书写、以印刷、以文学。”20世纪是“理论”的世纪,以文化研究、文化政治论为代表的各种“理论”流派轮番登场。然而,也引发了种种对“大写的理论”的重新反思。“后理论时代”则是在对“理论”的反思上逐步展开的,其中一种重要思潮就是对“文学”与“审美”的回归。本书致力于从回归文学性、回归形式、回归审美、回归感性、回归经典五个方面,描绘中西理论界“文学审美论”回归的路径。后理论时代对文学与审美的重新关注,是对大写的“理论”时代对文学的偏离、审美价值的忽视作出的纠偏,但这种回归并不是回到形式主义或精英主义那样简单地历史的重复,而是在充分借鉴、吸收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古典美学与后现代思潮的双向结合。
|
| 內容簡介: |
|
本文致力于从回归文学性、回归形式、回归审美、回归感性、回归经典五个方面,描绘在后理论时代,中、西理论界“文学审美论”回归的路径,分析各大理论家或流派的批评理路,在文论细读的基础上,把握审美论在后理论时代的实质并归纳出发展趋势。总体而言,后理论时代对文学与审美的重新关注是对大写的“理论”时代对文学的偏离、审美价值的忽视所作出的纠偏。但这种回归并不是回到形式主义或精英主义那样的简单的历史的重复,而是在充分借鉴、吸收了文化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对古典美学与后现代思潮的双向结合与融合。
|
| 關於作者: |
|
张蕴贤,1991年4月生,女,浙江杭州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士、文艺学方向博士。现任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学助理教授。
|
| 目錄:
|
绪 论
第一节 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 一、从“文学理论”到“理论” 二、“后理论”:审美论的回归 三、审美论回归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视域中的“审美论回归”趋势
第一章 回归文学性:对文学特质的新思考 第一节 “文学性”的弥散 一、一种新的“文学性” 二、“理论”中的文学 三、关于“跨学科”的争论 第二节 作为“事件”的文学 一、文学本质与家族相似 二、从“述行”到“事件” 三、策略:结构化
第二章 回归形式:与历史相连的“新形式” 第一节 文学形式的政治批评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式批评 二、伊格尔顿的《如何读诗》 第二节 新形式主义 一、作为“运动”的新形式主义 二、复数的“形式”
第三章 回归审美:与政治相连的“新审美” 第一节 美学的复仇 一、形式与历史的“双重性” 二、美学的复仇之路 第二节 超越意识形态的审美回归 一、传统概念的新阐释 二、“审美理解”:重建美学的批判功能 三、超越意识形态的审美 第三节 新审美主义 一、“美学已经与政治和文化部分重叠” 二、重回理论前台的“审美论”
第四章 回归感性:走向日常生活 第一节 感性的分配 一、审美作为“可感性的分配” 二、文学的矛盾 三、平等、民主的新规则 第二节 回归感性与体验 一、“新感受力” 二、回归体验 第三节 重构美学:反美学中的新美学 一、四个层次的审美化 二、从艺术理论看“美”的回潮
第五章 回归经典:阐释、经典建构与美育 第一节 审美价值与经典建构 一、以“审美自主性”为核心的经典建构观 二、误读与审美 三、布鲁姆与卡勒关注的“经典”问题的异同 第二节 对抗全球化的美育 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学教育与美育 二、以托多罗夫“文学危殆”说为例 第三节 反对阐释、过度阐释、强制阐释 一、强制阐释与本体阐释 二、对于“强制阐释”的多重回应
结 语 第一节 文学审美回归论的几种样态 一、文学审美论回归的路径 二、后理论时代文学审美论回归的几种特征 第二节 理论会终结吗?文学会终结吗? 一、“理论的过去表明它有未来” 二、“我们永远需要文学”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