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10月出版新書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科幻论文精选

書城自編碼: 416388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吴岩 姜振宇 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220247
出版社: 光启书局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755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296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352
保险代理人职业精进之道(新时代·管理新思维)
《 保险代理人职业精进之道(新时代·管理新思维) 》

售價:HK$ 403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857
渔樵问对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301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500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403

編輯推薦:
☆收录吴岩、陈思和、王德威、江晓原等37篇名家论文,鞭辟入里,诠释科幻文学的巨大魅力
☆贾宝玉如何坐潜水艇?机器人为何跌入恐怖谷?“黑暗森林”还是“自由人联合体”?
☆从民国到现代,从外国到本土,中国人的科学幻想百年不息,历史变迁之下,人怎样理解自身、社会及宇宙——走近多位学者的文论合集,感受一场对想象力的冲击
內容簡介:
本书编选收录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中国科幻学术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学术论文三十七篇。从海量成果中选择了具有强烈示范性或前瞻性、影响力较大的作品,尝试给刚刚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简明的中国科幻理论的历史发展路线图。
书中收录论文以“早期出现的科幻研究”“当前的科幻研究”“跨学科专题”为大类分编,又兼顾“科幻理论”“中国科幻史”“科幻批评”三个维度。选取的代表性作者如王德威、陈平原、陈舒劼、李广益等,均具有鲜明的学术风格和理论倾向,涉及的研究对象包括从中国科幻的发轫时期直至二十一世纪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文化现象。同时为了更深刻全面地呈现中国科幻理论研究和科幻实践的历史脉络,我们邀请活跃在一线研究现场的学者,针对每篇论文进行了专业导读,希望以此呈现中国科幻研究的一系列重要发展节点、与时俱进的研究方法和具有持久影响的研究结论。
關於作者:
主编,吴岩,教授,博导,作家。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科幻创作与产业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研究会理事长。科幻研究学会( SFRA )托马斯·D.克拉里森奖获得者。主要学术著作有《科幻文学论纲》《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主要科幻小说有《中国轨道号》《云身》等。
主编,姜振宇,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分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协科幻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四川省作协科幻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红星作协科幻专委会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科幻文学、科幻产
业、科幻教育等研究和实践工作。
目錄
吴 岩 姜振宇 序 ... 1
第一编 早期出现的科幻研究
王逢振  西方科学小说浅谈〔存目〕 ... 13
吴定柏  美国科幻定义的演变及与主流文学合流的现状〔存目〕 ... 16
孟庆枢  苏联科学幻想小说浅论〔存目〕 ... 19
吴 岩  儿童科幻小说的功能 ... 22
陈思和  创意与可读性
——试论台湾当代科幻与通俗文类的关系 ... 30
王富仁  谈科幻小说 ... 51
王德威  贾宝玉坐潜水艇
——晚清科幻小说新论 ... 58
陈平原  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
——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 ... 77

第二编 当前的科幻研究
第一部分:科幻理论
姜振宇  科幻“软硬之分”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局限 ... 115
王 瑶  “冷酷的方程式”与当代中国科幻中的“铁笼困境” ... 131
李广益  中国电王:科学、技术与晚清的世界秩序想象 ... 153
宋明炜  科幻作为方法:交叉的平行宇宙 ... 175
汤 黎  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共同观照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 183
程 林  “人转向”:为何机器人跌入的是恐惑谷而非恐怖谷? ... 202
黎 婵  科幻理论中技术文化批评的兴起 ... 211
第二部分:中国科幻史
陈宏广  晚清科幻小说对科学的类型化表达 ... 234
贾立元  人形智能机:晚清小说中的身心改造幻想及其知识来源 ... 278
[日]上原香著,刘 淼、上原香译  论顾均正对美国科幻的吸收融合
——以《在北极底下》为例 ... 314
任冬梅  晚清与民国科幻小说中“未来中国”形象之比较〔存目〕 ... 340
詹 玲  “十七年”中国科幻小说的外来影响接受及概念建构〔存目〕 ... 343
黄鸣奋  从滑稽片到故事片:再探我国科幻电影发端 ... 346
第三部分:科幻批评
赵柔柔  科幻批评二题 ... 359
曾 军  《北京折叠》的善治寓言和郝景芳的乌托邦想象 ... 382
杨 宸 罗 岗  “整体性”的缺失与呼唤
——论《三体》之于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 ... 398
陈舒劼  “黑暗森林”还是“自由人联合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命运共同体想象 ... 422
吕广钊  “垃圾人”与吸血社会
——陈楸帆《荒潮》中的迁移人口与劳工异托邦 ... 444
王一平  赛博朋克小说中的赛博空间与新生命形态
——论吉布森的“蔓生三部曲” ... 468

第三编 跨学科专题
徐新建  数智时代的文学幻想
——从文学人类学出发的观察思考 ... 491
吴福仲 张 铮 林天强  谁在定义未来
——被垄断的科幻文化与“未来定义权”的提出 ... 506
孙佳山  “泛科幻”话语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未来逻辑
——中国科幻文艺的现实处境和历史挑战 ... 523
刘 洋  对科幻小说叙事形式的识别与分析 ... 533
江晓原 穆蕴秋  科学与幻想:一种新科学史的可能性 ... 552
田 松  科幻的境界与原创力:文明实验〔存目〕 ... 575
苏 湛  科普传统与中国科幻共同体的演变 ... 577
戴慧琦 刘 兵  幻想中高科技对人类的有限拯救
——从STS 视角看《星际穿越》〔存目〕 ... 601
谭维智  将科幻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 ... 603
陈 颀  未来法学:作为法学思想实验的科幻 ... 637
內容試閱

吴岩 姜振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中国科幻小说的研究从零散的作家感悟逐渐转向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各地科普作家协会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迅猛发展的科幻创作势头下,中国科普作协和各地科普作协纷纷召开会议,邀请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萧建亨等重要作家前去介绍创作经验。《光明日报》《读书》《科学文艺》等报刊也发表了理论性较强的文章。这些会议和文章昭示了科幻研究已在中国萌生。
由于科幻小说肇始于国外,因此在中国科幻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们常常将同时期的国外科幻小说发展状况视作对照的标尺。这样的情况在新时期到来之后更是非常明显。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科幻积极主动地吸收外来营养,以丰富自己产生强劲动力。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王逢振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西方科幻小说浅谈》。该文在体例上更接近学术论文,但《光明日报》记者金涛意识到了这篇文章的重要价值,于是分三次在报纸上连载了这篇文章。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个时期中,王逢振的这篇文章是大众媒介介绍外国科幻发展状况的文章中最具有理论价值的一篇。该文从“科幻小说与科学技术”和“科幻小说与社会”两个方面切入,指出西方科幻小说正向通俗和严肃两个方向发展。作者还十分肯定西方科幻小说的艺术成就,他指出,由于科幻小说同时接触科学与社会,有些作品已经在西方被视为新形式的严肃小说。这篇文章奠定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对西方科幻作品的认知基础。
几乎在同一时间,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吴定柏也开始发表跟西方科幻发展相关的文章。1981年,在一次科幻会议上,吴定柏发表论文《美国科幻定义的演变及与主流文学合流的现状》。该文相对全面地介绍和比较了美国科幻小说作家与学者对这个文类的概念性论述,为中国科幻研究者的科研提供了许多资源。与王逢振类似,吴定柏也在文章中提到,美国主流文学作家和研究者对科幻小说也有表态。由此可见,为科幻小说争取文学地位在当时的学者看来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在研究西方科幻的同时,对苏联科幻的研究也已经开始。东北师范大学孟庆枢的《苏联科学幻想小说浅论》是对苏联科幻历史和当前发展的纵览,同时还介绍了苏联科幻学者对科幻“类型”“实质”和“科幻与现实”等议题的看法。这篇文章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国别科幻研究中非常全面的一篇。孟庆枢不但在俄罗斯文学领域介绍科幻,在日本文学领域也翻译了星新一的作品,并且尝试进行一些理论探索,其中最早的日本科幻研究发表于《日本学刊》。此时,在外国科幻文学领域进行工作的学者还包括陈渊、郭建中、应天士、李德恩、陈珏等。
与上述海外科幻文学史、科幻理论的研究同步,中国科幻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关注和理论需求,相关研究应运而生。早期的理论探索主要由科幻作家、编辑等自觉进行。其中,萧建亨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哈尔滨年会上提交的长篇论文和杜渐在海外发表的文章等,都具有学术研究的基本格式,但发表时并未选择学术性的期刊。吴岩在1985年的一次会议上提交了《儿童科幻小说的功能》,文章从信号系统的基本观念出发对科幻文学进行了观察。作者认为,对这一文类的科普要求是不恰当的,但科幻小说确实可以进行儿童教育。文章还提出了这类作品对直觉、想象力,以及问题解决、社会适应、科学动机等方面的激发作用。这篇论文是最早采用心理学对科幻小说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但同样没有正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在这一时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牵头编辑过一些与科普创作相关的文集,其中不少收录了科幻方面的论述,但多数依旧基于体验和灵感,并不是严格且系统的分析性论文。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八十年代末,主要是一个丰富芜杂而又生机勃勃的前学术时代,不少理论探索有着即时性、过度语境化的倾向。此时撰写过相关文章的学者还包括黄伊、余俊雄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科幻学术研究正式发生的时段。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受邀与吴岩共同开设综合性大学中第一个科幻通识课程。后来他把自己唯一的一次讲课提纲整理成文,即《谈科幻小说》。该文从想象力的哲学与民族文化差异等方面,讨论了科幻小说在中国未能充分发展的原因,对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是对科幻小说及其文化进行系统化想象性思辨研究的先驱。北京大学陈平原《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则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了晚清科幻小说中的飞车题材,认为作家的写作跟当时的国外科技信息传递有着直接关系。这篇文章为以后的科幻实证研究提供了最初的范本。
由于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科幻发展走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一些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到海峡对岸的科幻发展方面。陈思和在与姜云生、顾晓鸣共同编辑《台湾科幻小说大全》的同时,发表了《创意与可读性—试论台湾当代科幻与通俗文类的关系》一文。这篇文章为科幻文学研究的许多方面清理了地基。文章探索了科幻与通俗文学、纯文学、主流文学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科幻文学之间的差异性等问题。在研究了台湾科幻小说的主要作品之后,作者认为创意与可读性建构了台湾科幻小说的两个不同发展方向。这篇文章也在台湾科幻研究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但在这一时期影响最大且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应该是王德威的《贾宝玉坐潜水艇—晚清科幻小说新论》。该文延续了海外汉学对国内“五四”以降现当代文学主流话语的颠覆性冲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晚清科幻的看法。文章从另类的现代性角度重建了晚清科幻的话语起点,使得这一时段的作品从令人乏味变得熠熠生光。跟王富仁类似,文章也采用了对历史进行想象的研究方式。
整体上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世纪之交,是中国科幻学术研究的发轫期。虽然在今天回顾过去,这一时期的基本理论面貌还显得比较粗糙直接,而且研究的类型、学科、进路和方法都显得混杂,但一些特别重要的流派、观点和方法已经被提出。在这一阶段,中国科幻研究从过去的散点式的灵感、领悟和论争,逐渐走向了严肃规范的学术探索,研究的参与者也逐渐从作者、译者、编辑转移为专业的文学研究者。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科幻学术研究领域逐渐拓展。跨学科性质逐渐减少,单纯的文学性研究开始出现,科幻文学研究的主战场侵入文学领地,论文数量持续增加。美国卫斯理大学教授宋明炜提出,这种侵入形成了中国科幻打入正统文学界的一次新浪潮。我们将从理论、历史和批评等方面分别进行概述。
迄今为止,在中国大陆,针对科幻小说进行的系统化理论建设还非常缺乏,因此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的学者,必须自觉针对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进行摸索,找到中国科幻理论“扎根”之处。在这方面,四川大学姜振宇的《科幻“软硬之分”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局限》,对广泛流传的软科幻和硬科幻划分进行了在地化的梳理,发现了中西科幻界对这一观念认知的差异,也对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当前运用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作者强调,“软硬之分”是特定历史语境中某个群体的生存策略,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西安交通大学王瑶的《“冷酷的方程式”与当代中国科幻中的“铁笼困境”》是一篇特别重要的论文。作者试图通过理论分析证明,当代中国多数科幻创作的背后,其实有多样化变更的“冷酷的方程式”作为支撑。论文将科幻创作的源头追溯到为自然立法和为人生立法的高度,同时也为解决鲁迅在“五四”时期讨论的“铁笼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重庆大学李广益是乌托邦研究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电王:科学、技术与晚清的世界秩序想象》从对科技乌托邦的讨论切入,迅速通过文本阅读抵达了晚清科幻作家身上极为传统的“圣王崇拜”思想基础。通过对具体角色的观察,文章提取出了创作者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世界秩序理念,以小见大的能力由之凸显。宋明炜的许多文章携带着全新的思想资源。《科幻作为方法:交叉的平行宇宙》是他反对二元对立、尝试重新建立超越文学的科幻观念的重要里程碑。四川大学汤黎的《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共同关照—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立意宏大。作者从中国科幻文学的许多作家入手,分析作品如何传承中国哲学和美学、承载民族记忆、关照现实语境。作者认为,当代科幻小说对“讲好中国故事”有着积极的贡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的《“人转向”:为何机器人跌入的是恐惑谷而非恐怖谷?》,重新诠释了“恐惑谷”的译法。程林的研究通常对概念有着极为清晰的界定,推理论证也严丝合缝;在海外学成回来之后的几年之内,他的研究已经能够圆融地以大量中国作品作为例证,从这些方向上能看出他的学术追求和理论风格。黎婵的《科幻理论中技术文化批评的兴起》发表于《外国美学》,可以被看作对王逢振、孟庆枢等外国文学研究者工作的继续。但与简单地介绍国外的理论有所不同,这篇文章对当代科幻理论中的技术文化批评流派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最新变化都进行了详细分析,还将《科幻七美》作为一个重要的案例进行了剖析。
新世纪科幻史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这里选择的论文都是在这个领域中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章。在北京师范大学科幻文学方向获得硕士学位的陈宏广,以他的硕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了《晚清科幻小说对科学的类型化表达》。这是一篇未被广泛传播,但内容却很具备创新性的文章,其中依据史料,针对晚清时期科学概念的表达而提出的分类方式有独特的价值。贾立元《人形智能机:晚清小说中的身心改造幻想及其知识来源》建立在作者对晚清科幻的深入研究之上。贾立元选择人与机器这个主题,把晚清作家在西方影响之下,将人体当成机器的认知特征,通过作品的细节进行揭示。而这种新的身心模型怎样重新组织起东西方关于人体的新旧知识,则是作者分析的重点。论文对科幻观念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日本菲莉斯大学上原香的《论顾均正对美国科幻的吸收融合—以〈在北极底下〉为例》是一篇划时代的论文。以往我们一直认为,顾均正的科幻小说在民国建立了一个全新的高峰。这个高峰不但促使中国科幻小说的科学构思能力全面提升,还展现了很强的故事情节的构想能力。但上原香的研究表明,顾均正的这些作品基本上是在有英美小说作为模板的前提下进行的重新创作。在这个震撼性的发现之外,作者还提出,顾均正在改写中完美地体现了他的科幻观念,即西方科幻往往缺乏科学性,因此必须用知识进行弥补。这篇论文是陈平原所开创的科幻实证研究的发展和延续。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任冬梅的《晚清与民国科幻小说中“未来中国”形象之比较》,是当前国内对民国科幻研究的一份重要文献。作者改变了我们对民国科幻的刻板印象,发现这个时段非但并不缺乏有价值的作品,实际上还是中国科幻史研究领域一个未被发掘的宝库。詹玲的《“十七年”中国科幻小说的外来影响接受及概念建构》是一篇对“文革”前十七年间东西科幻交互影响并最终形成科幻观念的过程进行的考察。作品表现出了很强的研究功力,同时对问题有着敏锐的分析。作者对郑文光与托尔斯泰小说之间关系的解说,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厦门大学黄鸣奋是中国科幻影视研究的大家,著述颇丰。我们之所以选择《从滑稽片到故事片:再探我国科幻电影发端》这篇“小文章”,主要是想展现作者对科研的敏锐洞察力。以一次小小的网络对话为契机,作者就把中国科幻电影的历史向上回溯了至少二十年。能做出这样的发现,跟他多年来的学术积累和机敏的科研能力有着直接关系。
科幻批评是中国科幻研究中出现最早,也在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个领域。华东师范大学杨宸和罗岗的《“整体性”的缺失与呼唤—论〈三体〉之于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和福建社会科学院陈舒劼的《“黑暗森林”还是“自由人联合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命运共同体想象》是我们从浩如烟海的《三体》评论中选出的两篇。两位作者均把自己的理论批评设置在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高地,分别选择的“整体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观念,又跟今天的社会现实之间构成了一种有趣的呼应。中央民族大学赵柔柔的《科幻批评二题》是这一节的重头文章。作者深度阐释了刘慈欣和王晋康小说中未被人们注意到的“古怪”表层,并由此探索了背后的深层结构。作者站在文学批评者的角度,进行有深度的批评,是值得肯定的。上海大学曾军的《〈北京折叠〉的善治寓言和郝景芳的乌托邦想象》主要针对郝景芳的雨果奖获奖作品做出评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视角切入,对极富争议的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伦敦大学学院吕广钊的《“垃圾人”与吸血社会—陈楸帆〈荒潮〉中的迁移人口与劳工异托邦》采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分析了陈楸帆的小说《荒潮》,作者站在全球化的立场考察当代新的阶级划分问题,认为高科技带来的不一定是公平,反而可能是新的社会不公。四川大学王一平的《赛博朋克小说中的赛博空间与新生命形态—论吉布森的“蔓生三部曲”》是我们从大量国外作品批评中选择的一篇。这篇文章以其他人较少谈到的侦探范式去研究赛博朋克小说的奠基之作,具有某种探索的新意。
总结新世纪科幻小说的文学研究,可以得到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还有更多作者由于篇幅所限没有能被收入。之所以选择当前的这些论文,主要还是给新进入领域的学者或学生一些可供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并期待他们在这个基础上推陈出新。

本书的第三编,选择了新世纪以来文学体系之外的科幻研究,这些研究也非常经典并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列举,我们能看到科幻这种跨文化的文类,具有极端广泛的性质并完全可以被多个不同学科覆盖。
在科幻小说与科学关系的研究中,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和穆蕴秋走得最远,成果也最为显著。他们的论文《科学与幻想:一种新科学史的可能性》选择了历史上科幻跟科学尚未相互分离的时段,用有力的证据证明了科幻小说跟科学研究之间的同源同种特征。中国科学院大学苏湛的《科普传统与中国科幻共同体的演变》,站在科普范式转变的基础上观察科幻的发展,认为科幻范式转变也可以看成是科普范式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这些观点对科幻文学研究者来说不一定恰切,但提供的观察视角本身就很有价值。南方科技大学田松的《科幻的境界与原创力:文明实验》是从思维科学角度研究科幻的一个典型案例。作者熟悉科幻创作的逻辑和方法,同时对科幻领域的一系列争论也了如指掌。他所代表的这个方向,跟世纪之交中国科幻从知识传播转向想象力激发的过程有直接的联系。四川大学徐新建的《数智时代的文学幻想—从文学人类学出发的观察思考》,是一篇人类学方向的论文。作者把幻想文学划分成奇幻、史幻和科幻三种,并认为在数智时代,科幻将要或已经大行其道。论文充满思想的活力。戴慧琦、刘兵的《幻想中高科技对人类的有限拯救—从STS视角看〈星际穿越〉》是一篇采用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理念进行的创作批评,作者以科学传播为立场,但看到的现象远远超越了科学传播本身。陈颀的《未来法学:作为法学思想实验的科幻》和谭维智《将科幻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两篇使用科幻去丰富其他学科论域的典范论文。通过阐明科幻的思想实验等特征,作者发现了如何以科幻为方法,让文学惠及其他学科。原南方科技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家兼科幻作家刘洋,现在是重庆大学副教授,他的论文《对科幻小说叙事形式的识别与分析》,是一篇应用了计算人文方法的代表性论文。作者通过实证方式对文学观念进行了数学化的拆解,他的方法学必定对未来的机器写作甚至科幻文学特征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吴福仲、张铮、林天强的《谁在定义未来—被垄断的科幻文化与“未来定义权”的提出》和孙佳山的《“泛科幻”话语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未来逻辑—中国科幻文艺的现实处境和历史挑战》是两篇站在文化研究立场,观察科幻对社会历史演进和经济活动影响的文章,两篇文章都很有洞见,且揭示了即将到来的科技脱钩或反全球化状况的未来。

2020年我们出版了《中国科幻文论精选》,对从1900年到当前发表的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理论影响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出版之后受到广泛好评,被认为补充了中国科幻文学史研究的一些空白。该书已经成为2025年知网高被引著作。在编写上述文集时,我们意识到这些材料整体风格是充满想象力和冲击力的,且多数并不是学术文章,如果同时选入学术论文,就显得芜杂了。有鉴于此,我们很快决定,将来要单独编辑一本《中国科幻论文精选》,把中国科幻领域中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的规范性学术研究单独合成一册,本书就是这个计划的最终实现。
我们希望在本书中对中国科幻小说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一次回顾式的整理。编者从中国科幻研究史的海量成果中选择了一些具有强烈示范性或前瞻性,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论文分门别类合为一个读本。编辑这本书的目的是给刚刚进入这个行当的研究者,提供一个简明的历史路线图。本书题名为《中国科幻论文精选》,与前书《中国科幻文论精选》名称上彼此呼应,目的在于提醒读者两书同属一个丰富而迷人的研究范畴,但形式不同;在两书比照阅读之外,读者还可以配合参阅同一书系中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从而直接触碰中国科幻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仅仅是鉴于篇幅的限制,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不情愿地删掉了一些作品的原文,只有存目和导读,又因为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门类和重要学者等诸多因素的通盘考量,文集各个章节的水平、风格和进路可能存在许多差异,这些遗憾还望读者谅解。
我们希望这本文集具有与时俱进的活力,因此拟每过几年就进行更新修订,以便增补这个领域中更具有代表性的新鲜论文,也让更多新入行的研究者获得更好的参考和支持。
在本书编选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孟庆枢、宋明炜、江玉琴、陈劲松、韩贵东、刘玉杰、汪晓慧、张泰旗、程顺溪、彭超、李锦华、任一江、王嘉诚、陈发祥、栗琳、姜佑怡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为论文撰写导读。蒙各位欣然同意,我们感到特别荣幸。李锦华在稿件的编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南科人文丛书总主编陈跃红和本辑主编田松两位教授,一直热忱关注这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的教职工们,也给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许多默默无闻但弥足珍贵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