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安逸哲学:锦绣天府人生智慧“安逸四川”三部曲第一部 安逸是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的人生智慧
》
售價:HK$
449

《
大学问·改过自新:清代以来自首制度的表达与实践(以丰富案例生动还原清代以来自首制度在基层的运行图景,
》
售價:HK$
347

《
超越高绩效团队教练实战篇(第3版)
》
售價:HK$
714

《
全新借力赢利 负债翻盘副业变现新商机
》
售價:HK$
305

《
人生舍弃清单
》
售價:HK$
306

《
趋势2025:解码中国互联网营销新地图:中国互联网营销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439

《
这才是最好的数学书 日本数学大师笹部贞市郎扛鼎之作 探讨学校所教数学的来源 揭秘公式、定理背后的故事
》
售價:HK$
337

《
由浅入深学习SAP财务(S/4HANA版)
》
售價:HK$
713
|
| 編輯推薦: |
1911年4月至1912年7月,布拉格将爱因斯坦与卡夫卡的人生轨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克里姆斯坦不仅画出了卡夫卡的城市布拉格所具备的激发想象力的神奇氛围,还让科学、文学与哲学在一本书中相遇。
就像爱丽丝坠入兔穴一样,爱因斯坦坠入布拉格这个“兔穴”后,带回来的是广义相对论和全新的宇宙概念;而卡夫卡经过这段时间的积淀淬炼,完成了他的杰作,短篇小说《判决》。
这是爱因斯坦和卡夫卡同时经历脱胎换骨转变的时期。通过这一时期的日记、信件、讲座与论文,本书延伸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两位天才人物在布拉格的同一片天空下,各自追寻着宇宙间不同维度的真理。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一部以爱因斯坦在布拉格的经历为素材的传记体图像小说,灵感来源于1911—1912年爱因斯坦与卡夫卡同在布拉格生活这一事实。作者传达了布拉格时期在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从卡夫卡的独特视角来解读爱因斯坦的科学创见,用画笔传神表现了卡夫卡的城市布拉格所具备的激发想象力的神奇氛围。本书以爱因斯坦和卡夫卡这一时期的日记、演讲、书信和论文为基础,将科学、文学与哲学相交融,在讲故事的同时又尊重史实和科学知识,以轻松幽默的笔法将深刻的物理学、哲学思考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叙事。
|
| 關於作者: |
作者 肯·克里姆斯坦(Ken Krimstein),美国著名漫画家、作家、教师。任教于德保罗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兼任柏林美国学院的研究员。为《纽约客》《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纽约观察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撰稿并绘画。现居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2018年出版的图像小说《汉娜·阿伦特的三次逃离》入选《福布斯》年度最佳图像小说,获伯纳德·J.布罗梅尔传记和回忆录奖,入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最终决选。2021年出版的图像小说《当我长大时》被评为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年度最佳图书、《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2024年出版的图像小说新作《卡夫卡乡的爱因斯坦:坠入兔穴,带回宇宙》入选《福布斯》“年度十佳图像小说”、《漫画节拍》“年度50部最佳漫画”。
译者 李静滢,南开大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翻译出版人文社科类译著二十余部,逾400万字。译著有《马格利特传》《爱丽丝漫游奇境》《沉默》《卡莱尔、爱默生通信集(1834—1872)》等。
|
| 目錄:
|
作者按 / ix
序曲 / 1
第一章 坠入兔穴 / 9
第二章 泪池 / 27
第三章 遭遇马克斯·亚伯拉罕 / 37
第四章 这里的人们多欢乐 / 45
第五章 贝尔塔·芬达的疯狂茶会:前奏 / 59
第六章 有请——米列娃! / 67
第七章 贝尔塔·芬达的疯狂茶会(续篇) / 77
第八章 让我们来弯曲光线吧 / 95
第九章 世纪大案 / 105
第十章 阿尔伯特与保罗的迷失周末 / 125
第十一章 笔墨决斗 / 146
第十二章 敲门声 / 157
第十三章 什么鬼 / 169
第十四章 爱因斯坦的万物统一理论 / 187
终曲 / 197
注释 / 203
时间线:究竟发生了什么? / 204
阅读参考 / 210
致谢 / 212
|
| 內容試閱:
|
致中文读者
什么?爱因斯坦和卡夫卡?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人放到一起来写?又为什么要写成图像小说?
大多数出生在20世纪的人——我猜还有很多生于21世纪的人——都会对爱因斯坦充满好奇,我也不例外。从我记事起,这位满头不羁乱发的旷世奇才就让我着迷。尽管我小时候根本不懂E=MC2是什么意思,但我和朋友们都相信,此乃“世间第一智者所言最为睿智之语”。
时至今日,我也不敢说自己完全理解了这一著名公式,但它依然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气势恢宏,一如既往。
卡夫卡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身为作家和艺术家,他的作品总让我既感困惑又觉愉悦。许多评论家认为,正是他独自开创了西方所谓“现代”文学之先河。而我身为传记作者,责任就是要将人物及其生平置于故事的核心。因此,他们的传奇故事我必须要讲,不讲不快。
青年爱因斯坦和青年卡夫卡曾有过短暂的交集。正是在那迷失的岁月,在那被遗忘的时光里,他们生命中最为璀璨的思想火花悄然绽放。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这个谜团在我心里萦绕,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搭乘下一趟航班抵达布拉格,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一个月,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这是欧洲最具魔力的城市,我用心感受着它的独特韵味,遥想着1911年4月至1912年7月发生于此间的一切,试图理解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幸运的是,图像小说这一形式为我提供了独特的叙事工具,通过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我得以捕捉并传递布拉格带给我的感受,也有望将这感受融入我的构想,满心喜悦地呈现给每一位读者。
肯·克里姆斯坦
2024年12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