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汽车创新战略

書城自編碼: 416394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汽車/交通運輸
作者: 赵福全 刘宗巍 林富鹏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789741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76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434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286
《汉印精选》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959
思索马基雅维利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755
皇帝与国王:足利义满和他的时代(颠覆天皇王权的逆贼将军,还是活用东亚朝贡规则的政治能人?)
《 皇帝与国王:足利义满和他的时代(颠覆天皇王权的逆贼将军,还是活用东亚朝贡规则的政治能人?) 》

售價:HK$ 301
锦衣行 (《白衣公卿》影视原著小说)
《 锦衣行 (《白衣公卿》影视原著小说) 》

售價:HK$ 254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HK$ 398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售價:HK$ 301

編輯推薦:
集聚九位汽车业界权威专家的汽车产业发展建言书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赵福全教授对话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付于武/四维图新首席执行官、创始成员 程鹏/零跑科技董事长 朱江明/阿里云智能副总裁 安筱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 李克强/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 尹同跃/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兴海/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王俊产业发展大势、企业体系升级、企业创新发展、智能汽车产品、技术创新策略、核心关键技术六个维度系统阐述新汽车创新战略回应行业关切 预判发展趋势 为新汽车创新勾勒完整行动地图
內容簡介:
本书是“赵福全研究院·汽车产业战略系列” 的第九册, 集中展现了2023—2024 年“赵福全研究院” 栏目的五场高端对话, 以及第31 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的一场尖峰对话, 记载了赵福全院长与付于武、朱江明、程鹏、安筱鹏和李克强五位汽车/ 互联网行业的领导、企业家和技术专家就“新汽车创新战略” 开展的对话与探讨, 以及赵福全院长与付于武、尹同跃、张兴海和王俊四位汽车行业的领导、企业家就“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的对话与探讨。本书围绕全面解析“新汽车” 供应链创新、地图赋能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整车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建设、数字化赋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融合创新决胜智能汽车未来和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六个话题, 为“ 新汽车” 创新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行动地图, 既回应了目前行业关切的问题, 也预判了今后行业发展的趋势, 为汽车企业及相关企业开展“ 新汽车” 创新提供了全方位的重要参考和借鉴。本书适合汽车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企业管理人员、研究人员, 以及有兴趣深入了解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人士阅读参考。
關於作者:
赵福全博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TASRI)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终身名誉主席。目前主要从事汽车产业发展、企业运营管理、技术发展路线等领域的战略研究。在美日欧汽车界学习、工作近二十年,曾任美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研究总监(Research Executive)。2004年回国,先后担任华晨与吉利两家车企的副总裁、华晨宝马公司董事、吉利汽车(香港)执行董事、澳大利亚DSI控股公司董事长以及英国锰铜公司董事等职。作为核心成员之一,领导参与了包括沃尔沃在内的多家国际并购及后续的业务整合工作。赵博士2013年5月加盟清华大学。现任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首届技术领导力会士,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会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首届会士、技术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英文学术期刊《汽车创新工程》(Automotive Innovation)创刊联合主编,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以及多个地方政府及多家企业的首席战略顾问。赵教授在2014年创办了《赵福全研究院》高端对话栏目,迄今已与行业领袖及知名企业家等重量级嘉宾进行了78场对话。赵博士主持开发过近20款整车及10余款动力总成产品,主导完成了各类重大战略及管理咨询项目300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300余项,已出版中英文专著16部,其中两部英文专著已被译为中文,发表中英日文论文300余篇,在主流报刊媒体上发表产业评论200余万字,在重大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200余场次,曾获《中国汽车报》行业年度人物、纪念改革开放30年及40年中国汽车工业杰出人物、《21世纪经济报道》年度自主创新人物、“中国经济网”汽车行业年度人物、机械工业出版社70周年“百佳作者”等各类重大奖项40余项。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为表彰和见证赵教授的特殊贡献而授予他的主席奖章已由北京汽车博物馆永久收藏。刘宗巍博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TASRI)院长助理,主要从事技术评价与决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等研究。吉林大学(原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博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汽车实验室访问学者。曾在吉利研发一线工作六年,历任吉利汽车研究院技术管理部副部长、项目管理部一级高级经理、产品战略及策划部部长、院长助理(副院级)等职,直接领导过企业产品战略、技术、项目、知识产权以及商务等五大业务板块的技术管理工作。2014年入职清华大学至今。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会理事、技术管理分会秘书长、人才评价工作委员会首届委员,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英文学术期刊《汽车创新工程》(Automotive Innovation)副主编。近年来承担及参与国家、行业以及企业战略研究项目100余项。领导编撰企业、产品及技术战略等各类研究报告,合计近百万字。已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13部。经常受邀在行业重大论坛发表主题演讲或在行业主流媒体上分享观点。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20),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3,2018,2016),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8),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2017),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2012),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浙江省一等奖(2012)。所编著作入选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十三五”十佳汽车图书(2021)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建社70周年精品好书榜单(2022)。林富鹏,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研究总监。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学士。近十年行业从业经验,一直从事产业发展与技术战略研究,主导及参与节能与新能源战略研究项目近20项。负责“赵福全研究院”高端对话栏目策划与制作工作。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管理分会副秘书长、《汽车制造业》期刊编委,曾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成立60周年先进学会工作者、苏州紧缺专技人才计划“企业技术人才”等荣誉与奖励。
目錄
序一 有一种对话: 酒逢知己, 不吐不快 付于武序二 汇聚权威专家洞见, 指引产业发展方向 富军前言第一部分 高端对话一、对话付于武———全面解析“新汽车” 供应链创新/ 002坚持创新使中国车企在产业转型期占据先机/ 005做强产业、做优企业、做精产品、做好生态/ 007中国车企未来发展重在坚持创新和提升效率/ 009中国汽车企业必须保持冷静、认清差距/ 013做强中国汽车供应链需要内外协同、创新发展/ 014产业将走向整合, 企业应建立命运共同体/ 016中国汽车“走出去” 是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019中国汽车“走出去” 需要采取本土化的新模式/ 021建设生态、合作共赢已成为汽车企业的必然选择/ 023全栈自研是伪命题, 专业分工是基本规律/ 026政府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不容低估/ 030加快破除地方保护, 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中国优势/ 032人才是第一资源, 我们的人才工作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034要尊重、信任、欣赏人才, 要宽容失败, 企业家是第一责任人/ 035二、对话程鹏———地图赋能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 042中国有机会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新赛道上持续领先/ 046智能汽车可以参考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 048汽车硬件仍然可以在产品差异化上发挥作用/ 050不仅仅是产品的数字化, 更是企业全方位的数字化/ 051多主体协同需要整车企业转变认识、发挥好龙头作用/ 054中外车企都必须努力构建本土化的智能汽车新生态/ 057中国车企走出去应与当地伙伴深度合作、融合发展/ 061大模型有望让机器智能真正接近于人/ 064发展智能驾驶需要企业保持战略定力, 落地重点场景/ 069“去地图” 没有可行性, 自动驾驶需要地图赋能/ 073地图生产的各个环节、整个链条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077高精地图的生产和更新是一项生态工程/ 078政府应该以“放” 为主, 推动地图加快发展/ 080地图将支撑未来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行/ 084中外车企从中国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发展中获得相同支撑/ 086高级辅助驾驶地图已经逐步走向成熟/ 087高级别智能驾驶之路: 从单车智能到车路协同/ 089三、对话朱江明———整车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建设/ 094研发效率比团队规模更重要/ 097进入汽车行业直面用户差异和资金投入两大挑战/ 100以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来解决资金难题/ 102智能电动汽车为新车企提供了重大机遇/ 106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是全球共同的趋势/ 108竞争激烈是良性过程, 新能源车企正逐渐向好/ 110整车企业在核心技术上不能有短板/ 113全域自研的核心是软硬件一体化/ 115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是技术制高点/ 120规模有限的整车企业不宜自研芯片/ 122汽车产品将有多种操作系统长期并存/ 125以整车架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作为自研的核心技术/ 128全域自研也要有明确边界和有效合作/ 129全方位施策以有效控制研发成本/ 131“新汽车” 产品开发的领导者需要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 134依托全域自研和云平台能力做好产品迭代升级/ 138反向合资是中外汽车企业的双向奔赴/ 140四、对话安筱鹏———数字化赋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146大模型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150通用人工智能是威力堪比“核武器” 的质变/ 152企业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工具、决策和组织三场革命/ 156人工智能既可以赋能产品力, 又可以赋能创造力/ 161基于大模型的专业模型将实现能力的质变跃升/ 164产业特点和市场规律决定大模型行业终将收敛/ 166基于大模型构建行业专业模型有多种不同方式/ 167大模型已由大语言模型向多模态融合大模型演进/ 169多主体协同的产业生态将支撑大模型得到更好应用/ 171数字化转型的收益难以预期, 但不转型的风险无法承受/ 172数字化转型事关企业战略定位, 是全局性的系统工程/ 174整个汽车产业体系的智能化步伐正在全方位加速/ 180数字化正在重新定义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83未来车企应自行掌握算法和数据, 并利用好外部算力资源/ 188中国车企要通过构建并用好汽车产业生态来赢得优势/ 190数字化转型要解决全局优化需求与碎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 193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创造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198未来人工智能将会重新定义企业的组织及管理/ 201五、对话李克强———融合创新决胜智能汽车未来/ 206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得与失/ 210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之“热” “乱” “难” 的原因解析/ 213国家战略引领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 217跨产业融合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必由之路/ 218产品定义、核心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决定未来汽车的“灵魂” / 219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开展人才培养和基础科研/ 222车企要为适应信息化道路而改变汽车设计/ 227车路协同的最大瓶颈在于各方尚未有效互动/ 230对车路协同的成本、通信、安全与效益存在认识误区/ 232车路协同的推进策略: 统一认识、共享数据、各司其职/ 234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的主要类别及领域/ 239集合各方力量共同构建汽车行业的基础大模型/ 244构建汽车行业基础大模型分三步走: 融合、路径、数据/ 247汽车操作系统应按照CC 架构定义并合理分工/ 248整车企业不宜自己做芯片, 但应深度参与芯片开发/ 251地图是智能网联汽车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 253外资车企需要基于中国当地要素开发智能网联汽车/ 257中国车企“新出海” 必须努力在当地构建生态/ 259解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问题的企业与高校对策/ 262六、尖峰对话———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69企业家精神是汽车产业持续发展进步的源动力/ 271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必须坚定不移/ 276中国车企出海要成为当地企业公民、赋能当地发展/ 280跨界融合共同定义新豪华的差异化特色/ 282高质量发展必须确保可持续并坚持合资合作/ 286第二部分 论道车界一、“新汽车” 创新总论/ 29201 汽车产业发展大势/ 292中国汽车产业走出了特色创新发展路径/ 292中国汽车产业必须保持电动化转型的战略定力/ 293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是全球共同趋势/ 293中国不会成为发展智能电动汽车的“孤岛” / 294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产业化的重要发展阶段/ 295【院长心声】/ 29602 “新汽车” 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302中国有望在新赛道上持续领先/ 302智能电动汽车为车企提供了重大机遇/ 303新能源车企亏损状态正逐渐改变/ 304汽车产业呈现出“热” “乱” “难” 的情况/ 305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在重点场景中不断取得新进展/ 307【院长心声】/ 30903 “新汽车” 核心技术及策略/ 314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的主要类别及领域/ 314整车企业掌控核心技术的基本诉求/ 318汽车核心技术的制高点/ 319【院长心声】/ 32004 “新汽车” 创新的方向及路径/ 327新时期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327中国汽车企业未来发展的两个关键点/ 328未来汽车产品的三个特征/ 329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比较/ 329企业应做好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 330汽车消费市场的两极分化趋势/ 332【院长心声】/ 332二、数字化转型/ 33801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和价值/ 338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革命性影响/ 338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影响和价值/ 340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的概念辨析/ 342数字化的定义及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342人工智能对产品和企业的双重赋能/ 344【院长心声】/ 34602 数字化转型的难点/ 350企业必须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原因/ 350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分析/ 352“ 软件定义硬件” 的深远影响/ 353数字化转型的基本矛盾/ 354数字化投入与收益的非线性关系/ 356【院长心声】/ 35703 数字化对汽车产业的赋能/ 363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全方位加速/ 363数字化对车企核心竞争力的重新定义/ 364支撑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的核心要素/ 366中国车企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策略/ 368【院长心声】/ 369三、“新汽车” 关键技术/ 37601 大模型与专业模型/ 376基础大模型和专业模型的关系/ 376未来大模型的演进路径预测/ 377大模型名称的由来及其发展方向/ 378大模型供需互动的生态特征/ 379打造汽车行业的基础大模型与专业类模型/ 380基于大模型构建专业类模型的四条路径/ 381构建汽车行业基础大模型的方法/ 382构建汽车行业基础大模型的步骤/ 383大模型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案例/ 384大模型应用于汽车产品的主要障碍/ 385未来车端算力的发展前景预测/ 386【院长心声】/ 38702 操作系统/ 390汽车操作系统的定义、架构和分工/ 390汽车操作系统的分类/ 392汽车操作系统的开发现状及特点/ 393汽车操作系统的发展前景预测/ 394【院长心声】/ 39403 芯片/ 396企业自研芯片的投入规模/ 396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现状/ 397整车企业在芯片上的投入策略/ 398【院长心声】/ 39904 高精地图/ 401地图对智能网联汽车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401“去地图” 在智能驾驶中没有可行性/ 403地图生产的整个链条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405高精地图的生产和更新是一项生态工程/ 406地图安全问题有相应解决办法/ 407政府应以“放” 为主推动地图加快发展/ 408地图将支撑未来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行/ 409【院长心声】/ 411四、“新汽车” 创新战略/ 41701 融合共创/ 417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需要各参与方有效协同/ 417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必须形成三个关键“闭环” / 417国家战略引领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前提/ 418跨产业融合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必由之路/ 419企业协同共创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保障/ 420产业亟需技术就是人才培养和基础科研的方向/ 421汽车企业应对人才缺口问题需做好三方面工作/ 421高校应加快推进汽车人才培育体系改革/ 422【院长心声】/ 42402 车路协同/ 429车路协同的由来/ 429车路协同的本质/ 430车路协同的最大瓶颈/ 432对车路协同的认识误区/ 433车路协同的推进策略/ 436通向自动驾驶之路/ 437【院长心声】/ 438五、国家与产业战略/ 44401 国家战略/ 444政府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444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中国优势/ 445【院长心声】/ 44602 产业战略/ 448“缺芯” “贵电” “少魂” 背后的供应链问题/ 448做强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内外协同创新策略/ 449汽车产业专业分工的基本规律/ 450整供汽车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452整车企业在多主体协同中的龙头作用/ 453【院长心声】/ 454六、企业创新发展/ 46001 企业家精神/ 460汽车企业家的基本特征/ 460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核/ 460汽车企业家的使命担当和战略定力/ 461汽车企业家的自我认知和实践方向/ 462【院长心声】/ 46302 战略选择/ 465未来汽车的“灵魂” 源于三方面的能力/ 465合作共赢成为汽车企业的必然选择/ 467破除“内卷” 必须依靠创新/ 468【院长心声】/ 46903 产品策略/ 473个性化和智能化并不矛盾/ 473新豪华的差异化特色/ 474产品OTA 迭代升级的策略/ 475产品开发领导者应被赋予更大权责/ 476【院长心声】/ 47604 国际发展/ 479国际化是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479中外车企合资合作的2 0 时代已经到来/ 480中国车企出海发展必须采取新策略/ 481借鉴当年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经验/ 482中国车企应与当地伙伴深度合作和共赢/ 484中国车企“新出海” 应在当地构建生态/ 484中外车企都需要构建及融入本土化的汽车产业生态/ 485中外车企均可从中国智能基础设施中获得支撑/ 486外资车企需要基于中国当地要素开发智能网联汽车/ 487国外车企在中国市场要更多倚重中国团队/ 488【院长心声】/ 48905 人才工程/ 495做好人才工作的三个要点/ 495人工智能时代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 497人工智能对企业组织及管理的巨大影响/ 499【院长心声】/ 500附录 嘉宾简介一、盖斯特咨询、主持嘉宾及本书作者/ 50601 盖斯特咨询/ 50602 主持嘉宾及本书作者/ 507二、2023—2024 年“赵福全研究院” 栏目嘉宾简介/ 51001 付于武/ 51002 程鹏/ 51103 朱江明/ 51204 安筱鹏/ 51305 李克强/ 514
內容試閱
“赵福全研究院” 高端对话栏目自2014 年推出以来, 十一年间已完成了76 期对话, 诸多不同岗位和领域的重量级嘉宾与我一起, 在这个平台上碰撞思想、交流观点、分享洞见, 让这个汽车行业的“老友记” 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我们的对话不仅通过行业众多主流机构、媒介的微信公众号同步直播, 还以精心制作的视频版、音频版和文字版等多种形式持续传播。同时, 应广大同仁的要求, 我们将对话内容进行系统编辑和深度加工, 持续推出了“赵福全研究院·汽车产业战略系列”丛书, 旨在以书面形式沉淀智者心声、指引产业方向、铭记发展历程。此前, 该系列丛书已先后出版了八部, 包括《洞见汽车强国梦》《探索汽车强国路》《践行汽车强国策》《供应链与汽车强国》《汽车技术创新》《汽车产业创新》《汽车产品创新》《汽车技术生态创新》, 而今天呈现给大家的是该系列丛书的第九部——— 《新汽车创新战略》。说起来, 早在2017 年, 我就提出了“新汽车” 这个概念。此后, 我带领团队一直在研究“新汽车”, 不断深化对它的认知。在此过程中, 我逐渐意识到, 本轮科技革命将给汽车产业带来根本性的重构, 唯有一个全新的概念才能充分表征新老汽车产业的全方位差异及其深远影响。或许有人会觉得, 汽车已经电动化了, 直接称电动车即可, 何必要称“新汽车” 呢? 实际上, 未来的汽车产品将是基于数据、具有自进化能力、承载智能移动空间的新物种, 这远非动力系统电动化那么简单。我特别提出“新汽车” 的概念, 就是想向汽车行业的从业者们强调:过去以代步工具为基本属性的传统汽车正在发生本质改变, 未来“新汽车” 将具有全新的属性、特征和用途。为此,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本轮产业重构的颠覆性, 高度关注未来发展趋势, 并通过对“新汽车” 持续加深理解、加大投入、加强实践, 最大限度地释放汽车这个“古老” 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时期的新潜力。当然, 随着产业重构的不断深化, 新科技主导的新型汽车产品形态及产业模式将日趋明朗, 最终, 传统汽车将彻底成为历史, 届时或许“新汽车” 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但在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和产品打造新范式的征程中, “新汽车” 这个概念的价值至关重要, 因为它一目了然地指明: 此汽车非彼汽车, 我们必须用全新的思维和理念来拥抱“新汽车”, 才有可能抓住本轮汽车产业重构的历史性机遇。反之, 如果我们仍然以“延长线” 思维来看待汽车产品的变化, 以为这不过是传统汽车某些部分的技术替代或改良, 那注定不会成功。令我欣喜的是, “新汽车” 的概念如今已被行业广泛接受和使用:2024 年北京车展的主题就是“新时代、新汽车”, 还有很多车企都将“新汽车” 作为自身科技日等活动的关键词; 更重要的是, 不少车企正在打造“新汽车” 产品、构建“新汽车” 生态的方向上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已取得一系列进展。这既表明业界对于“新汽车” 的共识渐趋形成,也表明“新汽车” 开始进入到全面落地的新阶段。当此之际, 围绕着“新汽车” 的创新发展, 进行产业、企业、产品、技术以及商业模式上的深入探讨, 就变得非常必要、重要且紧迫了。正因如此, 我选择了“新汽车创新战略” 作为“赵福全研究院” 高端对话栏目新一期的主题。与我进行对话的嘉宾包括: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先生, 作为行业德高望重的老领导, 他为我们带来了国家和产业高度的深邃见解; 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先生, 以及四维图新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程鹏先生, 两位在企业一线操盘的领军人, 从整供不同视角分享了各自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克强先生, 以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安筱鹏先生, 作为相关领域内最具权威性的学者, 他们系统阐释了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关键问题。此外, 在第31 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的尖峰对话环节, 我作为特邀主持嘉宾,与付于武理事长以及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先生、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先生、重庆长安汽车公司总裁王俊先生四位嘉宾, 深度交流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的话题, 这部分内容也收录到了本书中。毫无疑问, “新汽车” 的创新发展是一项牵涉广泛、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产业层面, 涉及跨行业、跨领域、多主体、多要素融合协同的全新理念和范式, 特别是汽车产业与大智能产业的相互拥抱, 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和价值; 在企业层面, 涉及企业家精神的传承与焕新, 企业发展战略及模式的全面重塑, 组织、流程及体系的底层变革, 以及整供关系、海外发展、人才工程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在技术层面, 涉及不同核心技术的前景预判、路线选择与策略优化, 包括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综合性技术, 以及电池、电子电气架构、汽车芯片、操作系统、高精地图等具体技术的发展路径、专业分工与协作模式等。这也是我特别选择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对话嘉宾并精心设置交流议题的原因所在, 唯有如此, 方能覆盖“新汽车” 创新的方方面面, 从而为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提供全方位的系统性参考。大家一致认为: 未来汽车将与交通、能源、城市等融合发展, 成为打通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以及价值流的移动载体, 从而全面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和治理能力, 因此发展“新汽车” 不是简单的产品工程升级,而是价值空前的社会经济革命; 与此同时, 人工智能技术, 特别是大模型的快速发展, 不仅将赋能汽车的产品力, 更将赋能车企的创新力, 从而驱动从“软件定义汽车” 到“AI 定义汽车” 的跃迁, 因此, 发展“新汽车”不仅需要渐进性的改良, 更需要颠覆性的创新; 在此趋势下, 汽车核心技术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展, 任何一家乃至一类企业都无法独自掌握所需的全部技术, 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多主体协同创新就成为唯一选择, 因此, 发展“新汽车” 必须采取跨界融合、资源共享、协同共创的生态化模式, 这将催生出全新的产业发展范式、企业创新体系以及整供合作关系。从产业发展大势来看, 智能电动汽车是全球的共同需求和共性规律,中国只是先行了一步, 不会成为世界孤岛, 政府和企业对此要有战略定力,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新时期, 坚持创新、提升效率成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做强产业、做优企业、做精产品、做好生态则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与重点方向。在此过程中, 政府应积极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以鼓励创新为基本出发点来进行前瞻布局和系统施策, 以加快发展来解决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从企业体系升级来看, 数字化转型尽管收益难以预期, 但不转型的风险更是企业难以承受的, 因此势在必行。数字化转型是全局性的系统工程, AI 大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将给企业带来工具、决策和组织三场重要革命。事实上, 大模型本身就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其威力堪比核武器。对汽车企业来说, 一要集合各方力量共建行业基础大模型;二要基于基础大模型重构专业模型, 这样的专业模型将实现能力的质变; 三要面向AI 重新定义自身的组织及管理,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模型对企业创新力的赋能作用。从企业创新发展来看,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 企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来打造核心竞争力, 而团队效率比规模更重要。同时,整车企业与不同的供应链企业, 特别是大智能产业的各类不同科技公司,都必须形成建设生态、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并全力付诸实践。最终, 只有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真正形成整供命运共同体的车企, 才有可能成为本轮产业重构中的胜出者。从智能汽车产品来看,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 国家战略引领是基本前提, 跨界融合是必由之路, 智能驾驶是重中之重,场景落地是关键所在。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两种技术方案并非相互排斥, 而是逐级递进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使前者的能力得到强化, 并能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当前, 车路协同在成本、通信、安全和效益等方面均已具备可行性,主要问题在于车端和路端的相关主体尚未充分协同。未来, 车企要为适应信息化道路而改变汽车设计, 在增强智能能力的同时降低车端成本。从技术创新策略来看, 全栈自研是伪命题, 因为专业分工是汽车产业的基本规律。面对日益多元、复杂、交织且易变的汽车核心技术, 整车企业一方面必须明确自研边界, 聚焦于产品定义、系统集成等关键能力, 以及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龙头作用, 主导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技术创新生态。与此同时, 由于不同的技术能力及资源来自于不同的主体, “新汽车” 产品开发的领导者需要拥有决策与协调的更大权力。从具体关键技术来看, 汽车芯片需要巨额投入且应用要求特殊, 因此规模有限的整车企业不宜自研芯片, 但应深度参与芯片开发。未来,汽车操作系统预计将有多种方案长期并存, 各自满足不同的需求, 而核心操作系统必须兼顾对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调配。地图是智能网联汽车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 当前地图已实现全链条各环节的全面进步, 未来更将同时赋能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的发展。应该说, “新汽车” 的创新战略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无可参照的全新课题, 不但当下就有诸多难题亟待破解, 而且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化, 后续必然还会出现新的难题。对话嘉宾们的真知灼见, 为“新汽车” 创新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行动地图, 既回应了目前业界最关切的问题, 也预判了今后行业发展的趋势, 从而为汽车企业及相关企业有效开展“新汽车”创新提供了全方位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这也正是我们编写出版本书的最大价值。展望未来, 等到“新汽车” 大行其道、全面落地的那一天, 重新翻阅本书的读者们, 或许会与我们产生一种共鸣: 《新汽车创新战略》正在见证并指引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谨以此与读者共勉!在此, 对本书的体例稍作说明。《新汽车创新战略》延续本系列丛书的既有范式, 分为“高端对话” 和“论道车界” 两个部分。前者是我与诸位嘉宾的对话实录, 我们在这部分专门提炼出了核心观点, 并根据内容添加了小标题, 以方便读者阅读; 后者则是我们重新梳理、总结归纳而成的产业发展共识及方法论, 旨在系统回答“新汽车” 各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这部分还特别插入了我们精心绘制的相关图表, 以更直观地展示主要观点和复杂逻辑,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最后, 值本书问世之际, 再次感谢各位同仁多年以来的宝贵支持!我们绝不会辜负大家的认可与期许, 一定将“赵福全研究院·汽车产业战略系列” 丛书继续编写下去, 不断推出新的著作, 为中国乃至世界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赵福全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 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2025 年4 月23 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