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347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305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755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403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316

《
英国大历史:时间线上读懂英国3000年,全球化视角下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与动荡
》
售價:HK$
301

《
掌心物语:玩转棉花娃娃一本通
》
售價:HK$
403

《
永恒的时光之旅
》
售價:HK$
449
|
| 編輯推薦: |
中国40%左右同年龄段在校生,是职校学生
“高考升学之路”以外,进入职业学校的年轻人
通常被指为“不努力”“没出息”的反面典型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念职校到底意味着什么?
该如何穿透偏见,重新认识这庞大而无声的“40%”群体?
老师采写、导读,将叙事的话语权交予学生
补充专业课教师和后勤职工声音,以鲜活的个体自述
深度展现12位职校学生的人生故事和职业教育的当下场景
|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教育主题的纪实性自述文集,由1篇作者自序、12篇受访学生自述、1位专业课老师自述构成正文,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一所大专职业院校师生多样的人生故事。
书中12位受访者,和所有正值青春华年的孩子一样,为自己许诺光明的职业前景、期待更好的个人生活:错失的电竞理想,模糊在记忆中的恋爱,字里行间不断溢出的身体对家乡的记忆、不想进厂想要更自由生活的期许……在两年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背景和个性迥异的学生,面对老师陆千一打开心防,细述来路,剖陈愿景。经老师转写,呈现在书中的文字,富有亲历体感、生活细节和原生力量。对职校教育和职校生不太了解的读者,可由外人不可道的局内人视角,进入职校教育的现场,感知职校师生的处境,理解生活有许多个面向,人的力量有许多种来源。
|
| 關於作者: |
陆千一,一九九八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写小说,偶尔写诗,有作品发表于《延河》《飞天》《黄河文学》等刊。曾在西北地区一所职业院校执教两年,任语文教师。曾参与国内首*部职校生自办文学杂志《野麦》编辑工作,为第一期撰写序言,多篇学生作品刊载于该杂志。
?
|
| 目錄:
|
【目 录】
出版说明
推荐序 山重水复总有路/林小英
代 序 我们的未来
叙述01 我的机床和我的音乐
陈楷夫:“虽然他们都说,不好好学习就去当工人,但是课本上说了,工人伟大。……在我奶奶家空着的大院子里,搬一个机床放在那儿,每天弹弹琴,加工加工自己想做的零件。我还喜欢机车,以后可能会买摩托,车上面哪个零件出问题了,我可以自己手动去做。这就是我生活愿望的总和。”
叙述02 知识是应该被我们共享的
小舞:“计算机这个专业虽然不如几年前了,但整体还是流行趋势,我想把计算机教给更多同学,不要让他们学了软件,只知道电脑可以打游戏,面对电脑有老年人面对智能机的无力感。……我觉得知识不应该被付费,就算收一点儿钱,也不应该打着教育的旗号乱收费。知识是应该被我们共享的。”
叙述03 出了学校,谁都可能是上位者
陈千帆:“我不是想对抗谁,如果他对我好好说,我也可以对他好好说;如果一进去就用上位者的姿态,我就没法和他说好话。我也在外面挣钱,出了学校,谁都可能是上位者。”
叙述04 别人家的小孩有两次机会,我只有一次
叶冰:“我从小好像被灌输了一种思想:别人家的小孩有两次机会,我只有一次。就像中考的时候我只差几分,别人能复读,我只能上中专。我姐经常说,我也就接受了。但我现在有能力了,有能力去学街舞,虽然报班要花钱,但我可以兼职去赚。喜欢的事情不去尝试就放弃,多可惜啊。”
叙述05 为电竞梦想真的拼过一把
张怀君:“当时一起不上课、不写作业,结果他们就能上大学,我折腾了一年,结果还上了中专。可是就算这样,我还是会去打游戏。说实话,如果我走了他们的路,一定能考得多好吗?我觉得也不见得。而且我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经历了。我会很遗憾。如果再选一次,我还是想去打比赛。”
叙述06 我始终在追寻爱,又亲手将它放弃
付桑:“我曾试图用各种方式逃离家庭的煎熬。我见过被生活抛弃的人,也见过主动放弃生活权利的人。我见过所谓的上流人士,也见过社会的阴暗角落。在许多不能理解的经验里,我感到爱也离我越来越远……刚来的时候我很骄傲,觉得他们是因为脑子不好使才上中专。事实上不是,我不该自命清高。我们也受着同样的压迫,我们是同样的人。”
叙述07 你要和你的命运抗衡
林初一:“很多成年人来了都吃不了那个苦,但我们就行。这可能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有人适合学习,有人不适合,可能有些人就适合打工。我可能就适合在街上混——但我不会选择这么做。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做的事,但我还在想办法找。”
叙述08 我只能接受这些快乐和痛苦
木鱼:“我觉得什么东西看得越重,就越会伤害到自己。所以我也不会把自己看得多重要。喝到一杯我喜欢的咖啡,我就会很开心;收到一条不太好的信息,我就会很不开心。这些事情都没办法控制,我只能接受这些快乐和痛苦。”
叙述09 大大的无聊和小小的爱
杨铁:“或许初恋的经历也不是难忘,而是那种单纯感、青涩感,和后来的滥情和无所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后不敢再想谈恋爱的事,没必要,也没意思。我能想象的未来或许还是一事无成吧,有个对象,一起努力,上个班,不太脏,别像在工地时那样,出来别人避着我走就行。这就是我能想象的最好的状态。”
叙述10 我为什么非要接受呢
魏伊:“有些同学以为我喜欢女生。我不是不喜欢男生,我是不喜欢有些男生的行为。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接受的,但我没法接受。不讲卫生,没有素质,我为什么非要接受呢?”
叙述11 死亡不过一个翻身而已
周星:“没想到那么平静、那么自然,没有那么多精彩的叙述,死亡不过一个翻身而已。于是我越来越觉得,死亡其实是一件很平静的事,每个人都会经历它,我只是理解得早了一些。”
叙述12 没有哪个孩子是坏孩子(师生组合访谈)
小霖:“我身边上了中专和大专的朋友,大部分都有家庭问题。问十个,八个都是差不多的原因……没有哪个孩子是坏孩子,孩子的问题都产生于他们的家庭,人生的剧本不是孩子能选择的。”
张超老师:“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把结果想得太好,但很多事情只能有一个预判,有可能成功,有可能不会。我觉得只要用心做,就不会差,而且职业教育一定会发展,这就是我最大的预判。”
附录一 后勤职工梁清采访
附录二 同学们的写作练习
|
| 內容試閱:
|
4. 奢侈的事
快毕业的时候,我给一个班的学生过集体生日,被涂了一脸奶油。他们有个极其热衷的活动就是抹奶油,一动手就互相抹得满脸满头。我说,要不开发个其他活动吧。也不肯:“我们就喜欢这个项目。”结果当然是一塌糊涂,酣畅淋漓。因被警告过两遍,每次我都小心翼翼,生怕宿管或学生会或值班老师冲进来,禁了这项活动,从此再无生日聚会。可这一回,我却体验到别样的恐慌。这个班的孩子从来寡言少语,想尽办法都不能让他们多说两句,然而触碰到奶油的瞬间,一个个却突然变了样——追逐笑闹,尖叫推搡,那是脱缰的快感与荷尔蒙的味道。一群拥住一个往墙角去,我恍惚看见同事在值班室里看到的监控画面。看着宿舍里尖锐的棱棱角角,我害怕起来:若是收不住他们出了意外,可怎么得了?
结果当然是我想多了。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没有人在暖气片上磕破头,也没有人稀里糊涂就动起手。宿舍里热浪渐熄,空气渐凉,我们围坐在一起闲谈、吃蛋糕。一个孩子腼腆得很,这天不知为何说了很多话,说小时候在老家上学,教室里老师打学生,学生打老师,一片混乱;下课了一群人在路上撒钉子,等着扎老师的车胎。那儿还打了一场好几百人的群架,惊动了公安局。“那你参与了吗?”“我想参与来着,就是挤不进去。”大家都笑了。
这孩子刚来学校时很沉默,从没主动和我交流过。后来偶然给他带了一次药,从此一直叫我姐,班里有什么事都跑前面。那段时间宿舍半封闭管理,孩子早起说胃疼想买药,我说好,经过帮你看看药店开没开”;转头就忙忘了,再想起天已黑了一半。我挺愧疚,买了药给他送过去,他一记就是几个礼拜。后来他专程找我聊天,讲假期去昆山电子厂打工,给同乡骗了一次又一次。钱汇给家里,自己吃了一个月馒头,唯一一次花钱是想剪太长的头发,正剪着,太累睡着了,醒来时人家已经给他烫了一头卷,要三百五十块——难怪呢,开学时我就好奇,这孩子看上去老实木讷,怎么顶着一个爆炸头。他说起小时候在村里干农活儿,流了鼻血,淅淅沥沥染了一大片,经过的村人看一眼就走开了。他说,除了父母,没有人会关心他。“我这样的,生来就是给人坑的。有人对我好,给我买药,哪有这么好的事。”
“对了姐,”他说得兴起,“你要是不高兴了就随便抓我们打一顿。”“什么啊,”我赶紧说,“用不着动手,和你们说话我就挺高兴。”学生们说,反正以前都是这样,动手还不是寻常事,众人纷纷附和,我默默听完。事实上,这里的学生们性格不坏,大多数都温和能干。学生们打架往往是因为一试高下的幼稚,或是像黑夜一样漫长的、无法被消解的无聊。悲哀的是,在应试体系和优绩主义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信念来自于学业压力。当学业压力骤然失去,外界又不能提供新的信念支撑时,除了信仰等级体系,仿佛也无处可去。学校的基础规训从树立“老师”权威开始,也正是因为没有清晰的制度规范,顶端是一个可以被随意扩大的“老师”概念,下面排着些名目繁多的组织。有时候问学生,为何脾气如此好?回答也出奇一致:可能是在学校磨的吧。有学生跟我说,家人也觉得自己说话太客气,做事太谨慎,想着改一改;可是这么长时间,早就成了习惯。
夜风瑟瑟,宿舍里开着一线小窗,唯一一台电脑放着音乐,幸存的巧克力和奶油凝结在托盘上。我们就这样聊了一个小时,最后他说:“现在好了,从前都怪我们太坏。”我虽然不理解,但总觉得不该只怪他们;可是怪谁呢,我仍不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这群孩子禁闭于此,放任教育行动的低效,从而减少教育甚至社会安保资源投入,并不是任何一方参与者的选择,而是为了迎合现代社会高效运转的需要。面对一群过往教育行动有待完善、且自身和家庭同时缺乏社会话语权的孩子,社会应为之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耐心,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在这一隐晦的社会契约下,来自农村底层的孩子被以一种合理的方式送入城市底层。究其根本,职业教育,或者说就读于职业学校、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始终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我记得开学第一节课没用课本,主题就是谈“爱”。人生之爱和少年之爱,爱他人也爱自己。上课前我旁听了不少别的课,学生课堂状态果然不佳,比预期尤甚。于是我没开新课,重新整理了讲义,穿插写作讲了些别的内容。谁知效果出奇地好,学生们的作品也格外出色。我讲了电影,做了两段即兴写作,其中一段叫作“第一次心动”。开始大家起哄说:“没有,要不咱写车床算了。”后来都写得特认真。我让他们自己保存,愿意和我分享的就交上来。最后全交了,下课收到一个特别长的,这孩子估计一直在写,没顾上听后半段。一沓长长短短的纸条,我都理好了装进纸箱,后来时不时翻出来看看,还是忍不住微笑。暗恋的对象,人生的起点,学了五年的吉他,捡来的猫。无论跨入或跨出这道校门,爱和自由都是一件奢侈的事,但也将是突破闭环的唯一可能,我始终相信这一点。
5. 具体的人
在写作过程中,不止一位朋友建议我调整思路——普通人的故事平淡琐碎,自述是一种太冒险的写法。然而几经考虑,我还是选择了坚持。有一次,我和一个关系很好的学生聊天,一个话题结束,她突然转头望向合着的房门,冲动地问,这世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我经常胡思乱想。”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曾和一群女生庆祝生日,我们围坐在一盏小灯下,听一个向来安静的女孩子骄傲地讲起自己的创业规划。我还有一个素未谋面的学生,未报到自动退学,跟着男友去了外地打工——我仍记得她的声音和她的名字。我打了无数电话给她,最后一次那边吵吵闹闹,突然远远传出一句:“其实我也没想好。”这样的时刻清晰地存在于我的记忆里,也不断坚定着我的想法:他们是一群多么生动具体的人啊,他们的故事也不该由我一人讲述。
我试图对于一群人进行文学创作而非理论研究,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目标下,我没有资格用主观的单一视角让她或他从属于某一群体。在我工整的文字之下,他们只会成为一个个人物符号,然而他们的人生远比一篇故事、一个结论中的符号更丰富、更具体。语言作为一种权力支配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故事的面向。我不希望这部作品成为迎合社会观念转变的浪漫或猎奇叙事,因此我在写作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他们的语言。事实上,他们的力量正散落于此——他们的语言丰富而广阔,我们不是找不到,而是不去找。我试图通过口语、方言、零碎的玩笑和日常观念,结合口语式的结构,尽量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人。几近完稿,我越来越相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部即将呈现给读者的职校叙述,在经过近一年半的创作修改后全部完成。准确地说,这是一本以职业教育为背景的、关于“我们”的书。我将“我们”定义为普通人,一切存在于现实生活、隐匿于主流叙事的人。作品的主体由正文中的十二篇访谈和附录中的一篇访谈组成。受访对象包括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后勤工作人员。必须说明的是,作品中最精彩、最值得被记录的语言皆来自受访者本人,我有幸成为他们的共创。错失的电竞理想,模糊在记忆中的恋爱,字里行间不断溢出的身体对家乡的记忆,虽粗糙缺漏,但我想,这些叙述已勉强达到 “保存平淡琐碎”的创作目的。
正如上文所说,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故事,都能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面镜子。我希望呈现出不同个体尽可能丰富的侧面,至于如何为群体画像,则是留给读者的议题。受访的学生们或许并不熟悉访谈、创作和出版,但他们喜欢自己的故事,认可记录的意义,这就是这部作品创作的起点和存在的价值。我很喜欢附录中清焉的一句话:“生活就是这样,不幸和幸运都会到来,就是时间的问题。”她是学校食堂的后勤工作人员,是我在学校偶然认识的朋友,一个非常独立、可爱的女生,也是一个年幼孩子的母亲。我们固不应美化苦难,然而任何个体表达的思考性和生命力也不该被无视。
我谨慎地使用“他们”,因为“他们”是一个被描述出来的弱者概念,实则“他们”就是“我们”。他们的学习中或有亟待改进之处,但我从不认同他们是特殊群体。我非常敬佩我的学生们。他们的知识来自疾风和旷野,像被鸟儿播撒的草籽一样野蛮生长,长得健康茁壮。作为这场教育行动的个体参与者,我能感受到身在其中的无力,然而也不断感受到与学生们相互磨合带给彼此的成长。我将始终记得我和学生们一同度过的珍贵的日子。身处同一个闭环之下,同样在单一教育评价机制下成长,我深知“自由选择未来”对于青年人的重要性和难度。然而未来不仅在于我们如何想,更在于我们如何做。
“反向升学”等网络热词的出现,似乎显示学历和技术的关系即将或已然在被重新讨论,学一门手艺正成为新的趋势;但事实上,面对既定的学业路线,面对竞争压力、工作强度、福利待遇和社会资源等诸多差异,无论对于来自何种教育路径的学生,自由选择仍是相当奢侈的事。除了健全劳动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蓝领劳动者福利等基本措施,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具体的人,或许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我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