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世界中国学:当代发展与未来展望

書城自編碼: 416414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沈桂龙 王健 王震 等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97756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65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995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347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607
美绘聊斋志异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611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500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347
做事的逻辑: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做事的逻辑: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218
人形机器人: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 人形机器人: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

售價:HK$ 505

編輯推薦:
新时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中国学成果在全球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学问。本稿系一部系统梳理世界中国学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的综合性学术成果。全书按地理区域划分,依次介绍了北美、西欧、东欧、俄罗斯与中亚、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大洋洲与拉美等地中国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研究机构、代表性人物及研究重点,展现了中国学的全球传播路径,也为理解不同文明语境中中国形象的建构、当代中国话语的国际表达,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与分析框架。
內容簡介: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本书基于区域国别视角,系统阐释中国学在全球不同区域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发展现状、研究特色和未来趋势。在关注传统中国学重镇的同时,更加重视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学;在聚焦国外中国学代表人物的同时,也将中国学机构的梳理纳入视野;在总结国外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的同时,也提炼方兴未艾的热点问题;在侧重中国学内容的同时,突出介绍中国学的新视野与新方法。全书按照地理空间的传统区域划分,分国家分区域介绍国外中国学发展,为全球学者提供一幅兼具历史纵深与未来视野的学术地图,为国内学者进行国外中国学再研究提供线索与参考。
關於作者:
沈桂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世界中国学研究会会长。
王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
王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中东研究室主任。
目錄
北美篇
北美地区中国学:脉络、议题与展望/张焮 王震
西欧篇
英国的中国学研究/赵媛春
法国的汉学/中国学研究:发展脉络、主要机构与生态特点/宋卿
意大利的中国学研究:传统汉学与当代中国研究的齐头并进/瞿姗姗
德国中国学研究新进展/轩传树 赵晓慧
西班牙中国学研究新进展/陈旦娜
东欧篇
波兰汉学与中国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毛蕊
捷克的汉学研究/童嘉
罗马尼亚的中国学研究/张万旭
匈牙利的中国学研究/吴玉凤
俄罗斯与中亚篇
俄罗斯中国学研究:历史与现实/廉晓敏
中亚地区的中国学研究/张严峻
东亚篇
日本中国学研究/宋晓煜
韩国的“中国学”研究/郝群欢
南亚篇
印度中国学研究的基本进展与主要问题/李红梅
东南亚篇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中国研究现状、机构与特点/刘阿明 罗翔升
传承与变化中的当代越南中国研究/刘阿明 温阮越勇
西亚篇
从汉学到中国学:当代以色列中国学研究概述/王震
从建构民族史观到解读中国现状:土耳其中国研究发展概述/李天驹
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的中国学研究/朱廷婷
伊朗的汉学与中国学研究:现状与展望/曾涛 王泽壮
非洲篇
南非中国学研究概述/曲轩谊 沈晓雷
埃及中国学研究新进展/朱廷婷
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学研究/李鹏涛
大洋洲篇
澳大利亚的中国学/顾鸿雁
新西兰的中国学/顾鸿雁
拉美篇
巴西中国学研究的发展特点和未来展望/郭存海 周琳
全球南方视野下阿根廷中国学的范式研究与南南知识生产/何芷嫣 张婧亭
墨西哥中国学概述/杨明 江雨奇
后记
內容試閱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2023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强调溯源循根和交流互鉴对于辨识中国、理解世界和共同进步的重要意义,为中国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学专家应不负殷切期望,成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学术层面深入推进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为中国学发展厚植开放基因、注入多元活力。
新时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学习中文、研究中国已经成为一股热潮。中国学成果在全球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学问。从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世界中国学论坛及其升级版世界中国学大会上,就能明显看出这一趋势。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世界中国学论坛创办后,前几届的与会代表主要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2012年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学者开始明显增多。尤其是2017年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发展中国家的嘉宾比例已经上升到61%,明显超过发达国家。2023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更是成为各国中国学最新成果集中交流的平台,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学专家与会,除北美、欧洲、东亚外,还有大批拉美、中亚、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代表,400余名专家学者在此切磋学术、激荡思想,可谓盛况空前。中国学的世界化进程不断加深也在大会上变得具象化。
中国学的全球学术版图正在悄然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学不再囿于传统的“汉学三角”(欧洲、北美、东亚),已经在更加广阔的全球空间扎根成长。世界各国都迫切地希望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各种形式的中国学教学和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拉美学者对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探究,非洲团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借鉴,中东智库对中国治理经验的解读,都生发出了强大的思想和文化力量,是中国学发展上值得高度重视的重要进展。而在一些传统的中国学重镇,因为种种原因,高校的中国学机构和人才队伍都出现了减少的状况,转而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到智库的中国学项目上,着力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外交国防等。遗憾的是,一些西方智库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影响,涉华研究报告存在不少谬误甚至严重失真。一增一减、一进一退之间,中国学全球学术的中心地带很可能发生转移。
中国学的代际更替正在激发学术新活力新动能。老一辈“中国通”成长于中外隔绝时期,冷战影响或多或少都潜藏在其无意识之中,学术上较难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新一代的中国研究者不少都有在华学习、生活或工作的经历,中文水平更高,对华认知更加全面、客观和理性。尤其是1995年后出生的“Z世代”,正在成为各国攻读中国学相关学位的主力。他们是“网络原住民”,成长于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崛起和社交媒体爆发的时代,研究中国时信息获取、资料加工和认知形成的路径都和上一代迥然不同。可以说,年轻一代在研究上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并形成了明显的特点。从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承办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上就能管窥一二。这些青年学人更加关注中国与世界的“和合共生”,更加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精通数字人文,更加熟练运用大数据、大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等。年轻一代的观念更新和方法迭代,正在加速推进中国学的范式转换。
中国学的全球学术共同体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学术的进步离不开共同体的滋养。截至2024 年底,共有近3000 人次专家学者莅临世界中国学大会/论坛,其中近半为海外的中国学专家,覆盖全球102 个国家和地区。共有来自84 个国家的203 位青年学人参加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他们“以中国为志业”,以中国为纽带,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跨国界的中国学学术共同体。在这个网络中,除专职中国研究的高校学者、智库专家外,还有中国事务相关的媒体记者、政府官员以及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咨询公司代表。作为国外专门研究中国的一门学问,中国学天然地具备沟通中外的属性。同时作为一门世界性学术共业,中国学也有望扮演起全球公共思想产品的角色。在中国学的舞台上,共同体的成员不仅研究中华文明,也传播自家文明,还关切各国文明,正在学术上实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中国学在全世界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显学。国内的中国学研究,作为对国外中国学的“再研究”,对这些遍布全球的中国学成果进行持续跟踪、系统梳理、趋势研判,以及批评回应、提出自我主张都是应有之义。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新时代以来国内的中国学研究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此,而是深度参与进了中国学的世界化进程之中。这一本土学术正在以文明对话的方式,投身到中国学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之中,持续助力中国学的代际传承与范式转换,积极构建全球性的中国学学术共同体,不断推动各国中国学的繁荣与发展。在此意义上,国内的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世界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学术界内在于这一全球浪潮之中,是见证者、亲历者更是参与者。这是我们用“世界中国学”概念统摄海外中国学与本土中国学研究的主要考虑,也是我们致力于探索构建“世界中国学”整体叙事和理论框架的出发点。
世界中国学是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汇聚世界各国学者智慧的中外交流之学、文明互鉴之学。既包括对历史中国的研究,也注重对当代中国的考察;既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探究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既关注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也致力于在百年变局中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理解。国外中国学与本土的中国学研究是世界中国学上共生的两面,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是要着眼跨越国界、融通古今的学术内涵,融合“从世界看中国”与“从中国看世界”两大视角,在文明对话中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中国中心主义”,孕育一种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向的中国学。这也是我们的目标与愿景。本书是朝着这一目标和愿景努力的一次学术尝试。“取法乎上”是否“得乎其中”,有待方家指正和读者评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