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403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449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235

《
卧榻之侧:赵匡胤、李煜和他们的时代
》
售價:HK$
408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367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551

《
怪诞行为学·漫画版——战胜拖延症
》
售價:HK$
194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857
|
| 編輯推薦: |
◎高清镜头呈现纷繁细节,力图将三国大势细说分明。穿过由耳熟能详的大事件、大英雄构成的主脉,抛开演绎故事带来的爽感,南门太守用高清镜头对准史料的字里行间,抽丝剥茧、连缀细节,织就一幅脉络清晰、信息量致密的历史图卷,支脉与主脉、局部与宏观一一浮现。
◎写大英雄,更写小人物,带你走进汉末三国的群星闪耀时。忠义还是背叛?英雄还是反贼?良策还是败笔?从朝廷到地方、从帝王到百姓,谁能始终洞若观火、稳操胜券,谁能预测和左右未来的轨迹?透过一件件事、一个个人,还原血泪交织、充满偶然性和“神转折”的纷争乱世。
◎一条与古人对话的时空隧道,为你提供具体而微的历史参考。无论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是白领、基层工作者,又或是面临重大选择的普通人,都能读懂历史发展的逻辑与规律,与不同的人、事共情,获得更为立体、丰富的历史认知。
◎特邀历史地理学者李青淼绘制插图,图文互见、通俗易读。后附大事年表,检索方便。
◎32开平装,纸张松软趁手、可平摊掌上,携带、阅读无负担。
|
| 內容簡介: |
“星汉灿烂三国史”丛书简介
“星汉灿烂三国史”是一部全景式重现汉末三国百年风云的通俗编年史著作,共12卷,约280万字,用“史书显微镜”式的笔法,按照时间脉络还原历史演进与人事兴衰。
从184年黄巾起义拉开乱世序幕,到280年孙吴政权终结,作者南门太守以30年研史积累为基础,旁征博引、考辨细节,呈现一幅脉络清晰、信息密集、真实动人的三国历史图卷,带领读者重返动荡年代,理解变局中人的选择与命运。
第4卷简介
201、202年 袁绍之死 兄弟相攻 寄寓新野 质子危机
203、204年 刘表劝和 一征黄祖 攻克邺县 榻上之对
205、206年 经营冀州 北方才俊 南皮之游 壶关之战
207年 二征黄祖 三顾茅庐 北征乌桓 痛失郭嘉
|
| 關於作者: |
|
南门太守,本名陈忠海,文史学者、作家。著有历史人物传记11部、文史随笔集30余部,代表作有《三国全史》《三国英雄记》《三国冷知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秘史》《晚清中国与日本》等。
|
| 目錄:
|
序言 没有曹操,历史会怎样
第一章 巩固战果(201—202 年)
一、“真人”的传说
二、两场“仓亭之战”
三、冀州本土派的悲剧
四、谯县大练兵
五、平定昌豨叛乱
六、袁绍死了
七、钟繇的外甥造反了
第二章 全新格局(201—202 年)
一、刘备寄寓新野
二、襄阳城外“冠盖里”
三、博望之战
四、陈登之死
五、孙权的质子危机
六、称象的少年
七、上计掾司马懿
第三章 袁氏兄弟内讧(202—203年)
一、“兄弟阋于墙”
二、缓兵之计
三、刘表坐不住了
四、病急乱投医
五、孙权一征黄祖
第四章 占领冀州(204年)
一、向邺县进军
二、李孚的妙算
三、审配宁死不降
四、曹操父子的“绯闻”
五、喋血丹阳郡
六、江东人才辈出
七、鲁肃的“榻上对”
第五章 乘胜追击(204—205年)
一、哭坟见真情
二、经营冀州
三、九州制之争
四、曹操自称“万岁”
五、南皮之游
六、大臣们的“年终奖”
第六章 北方多才俊(205—206年)
一、整顿社会风俗
二、“囚徒县令”杨沛
三、壶关之战
四、北方士人
五、许攸与高柔
六、进讨管承
第七章 战略抉择(207年)
一、论功行赏
二、治理漳水
三、南征还是北征
四、孙权二征黄祖
五、诸葛亮隐居隆中
六、刘备三顾茅庐
第八章 北征乌桓(207年)
一、“兵贵神速”
二、兵出卢龙塞
三、激战白狼山
四、公孙康的选择
五、东临碣石留诗篇
六、痛失郭嘉
附录 历史大事记(201—207年)
主要参考书目
|
| 內容試閱:
|
序言
没有曹操,历史会怎样
后世对曹操的评价曾经两极分化。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对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残暴的人、一个奸诈而虚伪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和历史变迁,人们对曹操的看法逐渐向正面的方向转变,很少再有人把曹操看作“坏人”了。但也仅此而已。
那么,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一个有本事且有很大本事的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一点都毫无争议。曹操个人能力很强,无论军事方面还是文学方面,都在汉末三国时代最为出类拔萃。曹操的个人能力来自他从小拥有的良好教育条件,来自他一生中都保持着的坚韧顽强品格,也来自他过人的天赋。特殊的时代背景、与众不同的家庭出身、优秀的个人天赋以及亲历战阵的历练,这些因素综合在曹操的身上,使他成为各方面都十分突出的人。
曹操还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曾几何时,曹操的脸上被抹上了油彩,成为“奸雄”,仿佛奸诈才是曹操的本性,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动机不纯。但是,当我们翻阅那些严肃的史籍和曹操的文集,看到的曹操却有很大不同。重大战役胜利后,曹操会兴奋异常,在马上又吹又唱,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形象;跟部属一块儿吃饭,讲到高兴的事情时,曹操先乐不可支,趴在桌子上,头巾都被汤汁弄湿了;在杀气逼人的两军阵前,曹操会若无其事地跟对方将领聊家常,对方士兵都想看看这位难得一见的人物的模样,曹操似乎很了解大家的心理,不顾自身安危,催马向前走走,让大家看得更仔细些,还笑着对大家说,“看清楚了吧,我可没有长四只眼睛两张嘴啊”。以上这些都记载在史书里,所呈现出来的曹操是一个随性、洒脱、磊落又有些可爱的人,与那种躲在阴暗角落里每时每刻都在算计别人的形象完全相反。
曹操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曹操的爱好有很多,现在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诗人,“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其实他的文章写得也很好,鲁迅先生评价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写诗作文如同其性格,通脱潇洒,没有顾忌,想写便写出来。曹操还是建安年间文学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唐朝诗人张说在《邺都引》中说他“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在曹操带领下,建安年间出现了“三曹”“建安七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此外,曹操是公认的书法家,还很懂音律,史书上说他可以与东汉最优秀的音乐家桓谭、蔡邕相提并论。曹操还是一位围棋高手,史书记载他可以与当时最著名的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一决高下。曹操还擅长骑射,能“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在城市建筑规划和器具设计方面,他也有突出才能,“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
后人对曹操的诟病,很大一部分来自他的所谓“嗜杀”。曹操杀了很多人,许攸、杨修、路粹、娄圭、刘勋、崔琰……这个名单不算短,有人甚至把荀彧、张绣等人的死也算在他的头上。杀了这么多人,自然不是“善人”,但考虑到曹操是一个长时间执掌大权的人,是一个三十多年里几乎每年都在征战的人,杀一些人也就难免了。曹操并不是一个滥杀的人,高柔是袁绍的外甥,曹操想杀他,于是让他做司法方面的工作,等办了“冤假错案”再加以追究,后来曹操发现高柔很勤恳,就改变了想法,反而重用起高柔来。高柔的经历说明曹操即使要杀人也不是说杀就杀,远没到“随意”的程度。至于“屠城”,无论屠彭城、屠邺县还是屠柳城,都是不了解“屠”这个字的含义演变造成的。在早期,“屠”只是占领的意思,与反人类罪没有关联。
剥去厚厚的油彩,曹操终于露出了“真面目”。真实的曹操,除了有本事、是一个时代强人外,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一个率性而真实的人。曹操没有因为手握大权而任性胡为,他做了许多有利于社会和百姓的事,与“暴君”扯不到一起。
当然,评价一个像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能只用“好人”或“坏人”、“有本事的人”或“没本事的人”为标准,重点要看他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看他有没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在这方面,曹操也是出色的。在他生活的东汉末年,天下由治而乱,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在你征我伐的过程中,各路割据势力此消彼长,随时有“旧人”被淘汰出局,随时又有“新人”崛起。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现,这种混战的局面将长期持续。曹操对历史的贡献在于,他以出色的个人能力、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对手,用较短的时间统一了北方。这个过程并不那么简单,充满了变数和挑战,曹操没有辜负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向历史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建安六年(201)至建安十二年(207)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几年。曹操携官渡得胜之威,以实力为后盾,运用巧妙的战略战术,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进而北征乌桓,取得大捷,将北方四州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本书是“星汉灿烂三国史”系列读物的第四卷,继续讲解上述几年中的历史大事与历史细节,全景式地展现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本书仍延续之前以时间为顺序的写法,凡涉及的月份如无特别注明,均依据史书原文呈现。书中使用了一些汉末三国时期通用的度量衡单位,如“斤”“里”“石”等,并在必要处进行了古今换算。特此说明。
南门太守
2024年6月
选摘一
(选自《建安:统一北方之战(201—207)》第一章)
两场“仓亭之战”
袁绍惊惶失措的心情持续了很长时间,一场意料之外的惨败让他不敢相信,也无力承受。让袁绍稍感安心的是,曹军没有再发起大规模进攻,这给了他喘息之机。袁绍和手下智囊们判断,曹军至少在夏收之前都无力渡过黄河。这时,冀州等地发生了多起叛乱事件,利用这个空当,袁绍准备集中力量去平叛。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曹军主力在东平国一带没有停留太久,稍事补充后就杀往袁军黄河防线上的军事重镇仓亭。关于仓亭的具体位置,有不同说法:
仓亭津在范县东北,古大河济渡处,久湮。(《一统志》)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水经注·河水》)
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述征记》)
(仓亭)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魏土地记》)
仓亭,县西三十五里,其地有仓帝陵及造书台,亭因以名……或以为山东范县之仓亭津,误矣。(《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六)
仓亭津,今曹州府朝城县东北。(《三国志集解》谢钟英注)
是仓亭别为一地,非仓亭津也。沈钦韩以仓亭津为南乐之仓亭,梁章钜又引其说,均误。(《三国志集解》卢弼注)
上述记载中有三种说法:一是范县仓亭,二是南乐仓亭,三是朝城仓亭。汉代的范县在黄河以南,县治距黄河约二百公里;汉代未置南乐县,其地大体归乐昌县,属东郡,乐昌县治所位于今南乐县城西北17.5公里的仓颉陵北侧,距离汉代的黄河也有约二百公里;汉代未设朝城县,其地归东武阳县,东武阳县治紧邻黄河,在北岸。这三处仓亭位置不同,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许倾向于第三种记载,所以将仓亭的位置标在了东武阳城所在位置的黄河对岸,并标注为“苍亭”,这是仓亭的另一个名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辞典》解释:“仓亭津,一作苍亭津。”
这三处“仓亭”,一个在黄河以北约二百公里,一个在黄河以南约二百公里,一个在黄河岸边。那么,究竟哪一处才是曹操此时进军的仓亭呢?推测起来,还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注更为合理,因为这样才符合这场战役发生时双方的态势。
建安六年初,曹操与袁绍的势力范围大体以黄河为界,这条分界线十分漫长,西至潼关,东至青州。仓亭之战不可能发生在黄河以南的范县一带,因为在冀州等地不断发生叛乱的情况下,袁绍只能采取守势,向曹军发起大规模反击作战的时机并不成熟;仓亭之战也不可能发生在黄河以北的南乐县,因为曹操如果想渡河作战,最佳战机是袁军在官渡大败之时,最佳渡河地点是距离官渡不远的黎阳,而不是绕道几百里外,待袁军已有了喘息之机再发起进攻。
最合理的解释是: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率主力向东行动,来到东平国休整,但袁军在黄河南岸还有一处军事要点,也就是仓亭。这处军事要点大概是官渡之战前就存在的,那时负责守卫兖州的是程昱,但他兵力严重不足,直属部队只有七百人,所以一些地方被袁军占领了。曹操率军进攻仓亭,目的只是将袁军赶到黄河北岸去,并没有从仓亭向袁绍集团发起总攻的打算。
即便如此,袁绍也不敢大意,亲自领兵来救仓亭。要想保住仓亭是困难的,因为它孤悬于黄河南岸,根本经不起曹操大军的进攻。袁绍亲自来救援,是怕曹操攻破仓亭后顺势渡河。在仓亭之战中,曹军将袁军打败,守卫仓亭的袁军残部退回黄河北岸,曹操也没有指挥人马渡河作战。待曹操率主力撤走后,袁绍也率部退走,他还得赶紧去平叛。《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六年夏四月,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绍归,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
历史上的仓亭之战很快就结束了,史书的记载较为简略,因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战斗,还算不上是一场战役。不过,由于对仓亭的具体位置有着不同的记载,甚至《水经注》都认为这场战斗发生在范县东北,而那里是曹操势力范围的腹地,所以也有人认为这场战斗不是曹操发起的,而是袁绍在官渡之战大败后组织的一次“大反攻”。《三国演义》的作者及时捕捉到这一点,对这场“仓亭之战”进行了大力渲染,说袁绍回到黄河北岸后养精蓄锐,与三个儿子会合,试图再次南下,一举消灭曹操。经过数月准备,于建安六年冬天率军抵达平丘,想在此渡过黄河,攻取陈留,继而攻取许县。曹操听取谋士的建议,率军北上直击袁绍,双方在仓亭相遇。这一仗袁绍汲取了官渡之战的教训,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寻找机会伺机出动,曹军处于下风,将领史涣被袁绍的儿子袁尚一箭射死。后来,曹操采用程昱的“十面埋伏”之计主动撤退到黄河边,引诱袁军发动攻击。待袁军进攻时,曹军背水一战,再次将袁军击败,袁绍从此再无力向曹操发起反攻。《三国演义》把“仓亭之战”写得很热闹,尤其是程昱的“十面埋伏”之计,从小说的角度看十分精彩,但这些并不符合史实。
历史上的仓亭之战发生在建安六年四月,而不是这一年冬天;在官渡之战中有过突出表现的曹军将领史涣因病去世于建安十四年(209),而不是被袁尚射死在仓亭;仓亭之战的进攻方是曹操,而不是袁绍。当然,《三国演义》也不是凭空杜撰了一场重要战役,仓亭之战确实发生过,袁军也再次吃了败仗。至于那些战斗经过的描写,是因为把仓亭的位置理解错了,而这个错误是被一些史籍误导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