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南宋新出碑志文献辑补
》
售價:HK$
1010

《
故宫博物院百年百事
》
售價:HK$
653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
》
售價:HK$
439

《
中国ESG卓越实践(2024) 探索创新ESG中国实践的路径和方法
》
售價:HK$
1010

《
大浪淘沙:从五代到十国 王宏杰五代史三部曲系列 一部生动而富有深度的乱世长卷 一幅反映人性的丰富画卷
》
售價:HK$
490

《
第八个侦探
》
售價:HK$
305

《
情结(精装)俄狄浦斯情结/该隐情结/自卑情结/救世主情结…… 在诉说与倾听中打开心灵的窗户,探索情结
》
售價:HK$
281

《
台湾百科全书历史篇
》
售價:HK$
857
|
| 編輯推薦: |
|
该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宁、天津商业大学校长陈冠益主编,以具体处理技术为主导,以原理为支撑,以应用为方向,通过案例分析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系统介绍了当前新污染物治理的发展历程、政策、检测及处理技术,并提出了不同技术的低碳发展策略。该书内容体系完整、结构严谨、案例丰富,创新性及应用性强。配套PPT课件及教学大纲,为教师授课提供帮助。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结合全球新污染物治理背景下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系统介绍了新污染物的基础知识及近年来国内和国际上提出的管控政策,梳理归纳了环境中新污染物的检测方法,重点阐述了当前新污染物治理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技术,总结了采用不同技术去除新污染物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适用范围、应用案例和今后的低碳发展策略,幵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新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环境领域从业人员,特别是新污染物治理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
| 關於作者: |
|
侯立安,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生态环保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污染物治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侯立安院士长期致力于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在饮用水安全保障、分散点源生活污水处理和人居环境空气净化等方面,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及空气净化技术和系列装备,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和富有创造性的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获国家专利60余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求是杰出青年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李宁,天津大学首批长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多功能材料(吸附、催化)智能化设计、面向水处理的高级氧化新污染物低碳治理技术、有机固废资源/能源转化新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与资源循环的交叉应用。入选2023、2024、2025年度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天津市首批青年科技人才(2024)、天津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24)。天津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创新创业专委会、天津市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委员、天津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员及中青年智库骨干专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天津市科技计划以及深圳市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H因子46,发表当年中科院一区SCI论文近百篇。主编中文教材、英文专著各1部,参编教材、团体标准多项。陈冠益,天津商业大学教授、校长,天津大学/西藏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有机固废能源环境技术研究,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天津市首批杰出人才等。担任国际能源署生物质能源气化专题中国代表、老牌SCI期刊《Biomass & Bioenergy》副主编、期刊《Environmental Functional Materials》主编、ISO-TC255委员会小组召集人。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欧盟项目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一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及多项省部级一等奖。发表论文超600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近百件(含美国、欧盟等),主编专著8部、教材3本。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际生物过程学会(IBA)Pandey杰出贡献奖等荣誉。
|
| 目錄:
|
|
前言第1章 新污染物简介本章导读1本章学习目标1本章思维导图1.1 新污染物的定义1.2 新污染物的发展历程1.3 新污染物的种类与分布1.4 新污染物的来源1.5 新污染物的危害1.6 新污染物管控本章小结思考题第2章 新污染物检测方法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2.1 前处理技术2.2 色谱技术2.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2.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2.5 传感器检测技术2.6 其他技术本章小结思考题第3章 新污染物微生物技术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3.1 微生物技术简介3.2 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3.3 微生物技术的过程原理3.4 微生物技术的影响因素3.5 微生物技术的优势与不足3.6 微生物技术的适用范围3.7 微生物技术案例分析与低碳发展策略本章小结思考题第4章 新污染物膜分离技术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4.1 膜分离技术简介4.2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历程4.4 膜分离技术的影响因素4.5 膜分离技术的优势与不足4.6 膜分离技术的适用范围4.7 膜分离技术案例分析与低碳发展策略本章小结思考题第5章 新污染物吸附技术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5.1 吸附技术简介5.2 吸附技术的发展历程5.3 吸附技术的过程原理5.4 吸附技术的影响因素5.5 吸附技术的优势与不足5.6 吸附技术的适用范围5.7 吸附技术案例分析与低碳发展策略本章小结思考题第6章 新污染物芬顿氧化技术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6.1 芬顿氧化技术简介6.2 芬顿氧化技术的发展历程6.3 芬顿氧化技术的过程原理6.4 芬顿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6.5 芬顿氧化技术的优势与不足6.6 芬顿氧化技术的适用范围6.7 芬顿氧化技术案例分析与低碳发展策略本章小结思考题第7章 新污染物臭氧氧化技术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7.1 臭氧氧化技术简介7.2 臭氧氧化技术的发展历程7.3 臭氧氧化技术的过程原理7.4 臭氧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7.5 臭氧氧化技术的优势与不足7.6 臭氧氧化技术的适用范围7.7 臭氧氧化技术案例分析与低碳发展策略本章小结思考题第8章 新污染物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8.1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简介8.2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历程8.3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的过程原理8.4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8.5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的优势与不足8.6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的适用范围8.7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案例分析与低碳发展策略本章小结思考题第9章 新污染物亚硫酸盐氧化还原技术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9.1 亚硫酸盐氧化还原技术简介9.2 亚硫酸盐氧化还原技术的发展历程9.3 亚硫酸盐氧化还原技术的过程原理9.4 亚硫酸盐氧化还原技术的影响因素9.5 亚硫酸盐氧化还原技术的优势与不足9.6 亚硫酸盐氧化还原技术的适用范围9.7 亚硫酸盐氧化还原技术案例分析与低碳发展策略本章小结思考题第10章 新污染物高价金属氧化技术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10.1 高价金属氧化技术简介10.2 高价金属氧化技术的发展历程10.3 高价金属氧化技术的过程原理10.4 高价金属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10.5 高价金属氧化技术的优势与不足10.6 高价金属氧化技术的适用范围10.7 高价金属氧化技术案例分析与低碳发展策略本章小结思考题第11章 新污染物光催化氧化技术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11.1 光催化氧化技术简介11.2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历程11.3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过程原理11.4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11.5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优势与不足11.6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适用范围11.7 光催化氧化技术案例分析与低碳发展策略本章小结思考题第12章 新污染物电催化氧化技术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12.1 电催化氧化技术简介12.2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历程12.3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过程原理12.4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12.5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优势与不足12.6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适用范围12.7 电催化氧化技术案例分析与低碳发展策略本章小结思考题第13章 人工智能与新污染物控制本章导读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思维导图13.1 人工智能简介13.2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13.3 人工智能的优势与不足13.4 人工智能在新污染物控制中的应用本章小结思考题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截至“十三五”,环境中传统污染物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新污染物在环境中虽然浓度低,但其毒性较高,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家也高度重视新污染物的管控,相继发布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和《“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从国家到省级再到市级正在逐级有序推进和落实。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推进,新污染物治理相关课程在环境类专业中将得到大力推广。编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发现,目前尚缺乏新污染物治理技术的系统总结,无法满足学生对新污染物治理的学习需求。目前,国内环境介质中新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尚不健全,但对新污染物的重视程度却不断提高。因此编者萌生了编写一本关于新污染物治理课程教材的想法。本书以具体处理技术为主导,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和前沿的新污染物处理技术;以原理为支撑,包括不同处理技术检测、削减或去除新污染物的基本原理;以应用为方向,包括实验室小试、中试等检测和处理新污染物的应用现状。特别增加了不同技术的适用情况,以及在全球低碳背景下技术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内容,首先考虑处理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不同技术的适用范围;其次通过案例分析,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然后在新污染物治理中同步实现减污降碳,提出不同技术的低碳发展策略;最后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新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新污染物治理的进展与趋势。本书充分结合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城建大学、西藏大学等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积累的教学经验,增加了目前新的新污染物检测和处理技术及应用案例,可同时满足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及相关专业新污染物治理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本书共13 章,由侯立安、李宁和陈冠益担任主编,梁恒、赵迎新、彭小明担任副主编,唐小斌、邵鹏辉、赵健慧、孙昱楠、颜蓓蓓、程占军、崔孝强、陶俊宇、公维佳、王金龙、张晗参与编写。崔阳丽、梁澜、高文杰、和煦、吴霜、代浩汐、叶静雅、李治汛、张梦微等参与了文本整理、图表绘制等工作,在此表示感谢!本书编写分工如下:第1 章由侯立安、李宁、程占军编写,第2 章由侯立安、孙昱楠、颜蓓蓓编写,第3 章由侯立安、赵迎新编写,第4 章由梁恒、唐小斌、王金龙编写,第5 章由侯立安、李宁、陈冠益编写,第6 章由邵鹏辉、陶俊宇编写,第7 章由梁恒、唐小斌、公维佳编写,第8 章由彭小明、李宁编写,第9 章由赵健慧编写,第10 章由彭小明、李宁编写,第11 章由梁恒、唐小斌、张晗编写,第12 章由侯立安、赵迎新编写,第13 章由陈冠益、李宁、崔孝强编写。新污染物治理涉及的学科面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内涵不断丰富,限于时间和作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不完善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