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347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398

《
星鱼
》
售價:HK$
407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255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959

《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
售價:HK$
551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913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407
|
| 編輯推薦: |
★ 普利策奖得主大卫·I. 科泽继《教宗与墨索里尼》后续篇。本书作者是意大利政治历史、梵蒂冈研究、天主教会和犹太人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著有《教宗与墨索里尼:庇护十一世与法西斯崛起秘史》,获2015年普利策奖,中译本入选豆瓣历史·文化年度十佳、热门二战主题图书TOP60。这部最新力作《战时的博弈:教宗庇护十二世、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的秘史》入选《纽约时报》畅销书、亚马逊历史类最佳图书、《纽约客》年度最佳图书、获茱莉亚·沃德·豪奖获奖,是完整理解梵蒂冈在二战中作用的稀缺之作。
★ 梵蒂冈秘密档案首度公开,一段教会不愿被人知晓的历史,一位深陷争议的沉默教宗。利用2020年公开的梵蒂冈二战时期解密资料,展现庇护十二世如何在二战前夜当选教宗,如何与德意法西斯政权、英美等同盟国博弈。探究面对纳粹大屠杀,教宗为何不表态、不作为,有违世人对其“道德领袖”的期望。
★ 当上帝的信使与魔鬼做交易:一部权谋、利益、信仰交织的权力剧。不仅涉及教会历史,更是政治斗争与外交斡旋的精彩叙事,讲述庇护十二世、墨索里尼、希特勒及其所代表的国家之间的复杂纠葛,真实又有强烈的戏剧张力。
★ 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历史学家,
|
| 內容簡介: |
1958 年教宗庇护十二世去世后,他的文件被封存于梵蒂冈秘密档案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知晓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成了未解之谜。真相如此扑朔迷离,也令他成为教会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教宗之一。2020 年,庇护十二世的档案终于开始解密。
本书作者大卫·I. 科泽是世界领先的梵蒂冈研究学者,他从档案解密伊始就挖掘新材料,揭示教宗如何为了维护教会的利益而放弃道德领导地位。基于数千份解密档案文件—不仅来自梵蒂冈,还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本书描绘出崭新的戏剧性画面,展现在战争席卷欧洲大陆及纳粹开始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时,教宗做了什么和没有做什么;打破了关于教宗在二战期间所作所为的神话和纯粹的谎言,揭示教宗为何一再屈从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正如科泽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教宗与墨索里尼》是研究庇护十一世和法西斯政权之间关系的权威著作,《战时的博弈》也将成为研究庇护十二世及他与墨索里尼、希特勒之间博弈关系的一部力作,它展示了为何说不了解教宗在幕后扮演的戏剧性角色,就无法全面理解二战的进程。
|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大卫·I. 科泽(David I. Kertzer),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布朗大学社会科学小保罗·杜比校级教授、人类学系教授和意大利研究系教授,《现代意大利研究》合作创刊人及主编之一。曾任布朗大学教务长,美国社会科学史协会主席和美国欧洲人类学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意大利政治历史、梵蒂冈研究、天主教会和犹太人。科泽曾两次凭借年度最佳意大利历史著作获美国历史学会意大利历史研究会马拉罗奖(Marraro Prize)。其所著《埃德加多·摩尔塔拉的绑架》入围199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并已被改编成电影;《教宗与墨索里尼:庇护十一世与法西斯崛起秘史》获2015年普利策奖。
译者简介
王晨,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译有《古典传统》《罗马元老院与人民》《拷问法国大革命》《金与铁》《破碎的生活》等。
|
| 目錄:
|
罗马中心地带与梵蒂冈城地图
插图列表
登场人物
前 言
序
第一部分 战争阴云
第一章 教宗之死
第二章 秘密会议
第三章 示好元首
第四章 调停人
第五章 “请勿和我谈犹太人”
第六章 纳粹亲王
第七章 挽回颜面
第八章 战争爆发
第九章 亲王归来
第十章 教宗的诅咒
第十一章 钢铁大王
第十二章 棘手的来访者
第二部分 迈向轴心国的胜利
第十三章 不合时宜
第十四章 光荣之死
第十五章 短暂的战争
第十六章 监视
第十七章 无用的盟友
第十八章 在希腊的惨败
第十九章 世界新秩序
第二十章 希特勒施援
第二十一章 十字军
第二十二章 新的王爵
第二十三章 最好沉默
第三部分 命运无常
第二十四章 逃避指责
第二十五章 教宗的首映
第二十六章 预言灾难
第二十七章 棘手的问题
第二十八章 尴尬的请求
第二十九章 好纳粹
第三十章 罢免领袖
第三十一章 抢椅子
第三十二章 背叛
第四部分 黑云压城
第三十三章 假消息
第三十四章 教宗的犹太人
第三十五章 流言蜚语
第三十六章 叛国罪
第三十七章 可喜的景象
第三十八章 恶意的报道
第三十九章 可怕的结局
后 记
最后的思考 :教宗的沉默
致 谢
档案资料与缩写
注 释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索 引
|
| 內容試閱:
|
1939 年 3 月,当世界即将堕入灾难性战争的时候,罗马天主教会的枢机们开会选举新的教宗。他们选择的那个人将成为教会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教宗之一。教宗庇护十二世被一些人尊为圣徒,被另一些人诋毁。此人是争论的焦点—人们围绕着他与纳粹和法西斯政权的往来以及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行为展开激烈的争论。批评者指责他面对独裁的软弱和对犹太人的厌恶,强调他决定对600 万犹太人在大屠杀中遇害保持沉默。他们表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觉得他太容易被吓唬,而且总是为了权宜之计而抛弃原则。庇护十二世的辩护者们则描绘了截然不同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具备崇高美德的形象。在他们看来,他是一个具有罕见勇气的人,在绑架甚至暗杀的威胁下,他仍然勇敢地站出来对抗纳粹和他们的意大利法西斯盟友。在这种描述中,他远没有对欧洲犹太人的命运漠不关心,而是为了拯救他们而不懈和行之有效地工作着。
之前关于“二战”的研究已经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做了解答,并提供了比这两个极端更加细致入微的观点,但长期以来一直缺少一块关键的拼图。详细记录了教宗和他周围教士的战时活动的梵蒂冈档案在 1985 年庇护十二世去世后被封存。从那时起,历代教宗都面临着开放档案的巨大压力。最后,教宗方济各决定下令开放庇护十二世教宗任期的档案,并从 2020 年 3 月开始向研究者开放它们。现在,我们可以更完整地讲述这位有争议的教宗在战争期间的行动,以及他为何和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了那些矛盾的决定,后者可能同样重要。
本书利用那些新近开放的档案,第一次向读者全面描绘了这些事件。书中充满了之前未知的材料和新披露的内容。在为本书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研读了数千页的此类文件,它们与庇护十二世在 1939 到 1945 年之间所做的选择关系最为密切。其中许多是应教宗的要求撰写的内部备忘录,当时他正在权衡如何应对纳粹灭绝欧洲犹太人的企图,以及墨索里尼对天主教进一步支持轴心国战争的要求。其他文件包括在纳粹占领的欧洲地区的教廷使节和其他教会领袖的报告,详细说明了他们所目睹的暴行,并就教宗应该采取的行动提出建议。
无论梵蒂冈档案对本书中描绘的画面多么重要,仅仅依靠它们会导致描述的片面和不完整。想要拼出完整和戏剧性的故事,我们需要利用在其他历史档案中发现的大量相关报告和通信 :包括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和英国的。随着政府文件解密进程的缓慢展开,其中许多文件同样在最近几年中才开放查阅。它们中包括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派驻庇护十二世的使节定期发给各自政府的报告,以及英国、法国和美国派驻梵蒂冈的使者的类似报告。把这些来自梵蒂冈内部的记述放在一起,我们就得到了从战争开始到结束在那里上演的剧情的几乎逐日的记录。此外,贝尼托·墨索里尼在梵蒂冈内部的许多间谍也在这些年里定期发送关于幕后的阴谋、背信弃义和冲突的报告。在撰写我的上一本书,关于庇护十二世的前任庇护十一世以及法西斯主义在战前欧洲兴起的《教宗与墨索里尼》时,我使用了类似的线人报告。
虽说庇护十二世是我在这里考察的剧情的中心,但本书不仅对战争期间的教宗和梵蒂冈,而且对意大利如何经历这场战争做了新的描绘。庇护十二世是罗马人,教廷的枢机几乎都是意大利人,而作为罗马主教,教宗对意大利教会拥有特别的权威。一边是公开的中立立场,一边领导着热情支持轴心国战争的意大利教会首脑们,本书将会揭示教宗如何平衡两者。我在这里还将讲述意大利天主教神职人员如何敦促所有的好天主教徒站在希特勒一边作战。对这一切来说,必不可少的是理解两个人的关系,他们在意大利人看来要比其他所有人都重要 :墨索里尼和教宗。这位意大利独裁者依靠教宗来确保教会对战争的支持,而庇护十二世也有理由让 墨索里尼对自己保持好感。
对那些着迷于“二战”的戏剧性情节和悲剧的人来说,一些世界领袖尤为重要 :希特勒、墨索里尼、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但也有理由认为应该考虑其他人。教宗在饱受战争蹂躏的欧洲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在整个欧洲大陆和其他地区,许多人把他看作独一无二的人,他的地位让他具有了不容置疑的道德权威。对许多人来说,他似乎是避免战争的最后希望,而在开战后,他又被认为可以帮助结束战争。对意大利人来说,他是该国独立于法西斯政权的唯一权威,是唯一自身魅力可与墨索里尼媲美的人。
下面的故事—有时让人震惊,常常令人意外—描述了一位教宗如何面对被战争蹂躏的世界,他对自己领导的教会的未来感到担心,不断面临谴责作恶者的压力。这里讲述的事件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一个戏剧性的篇章,但又远不止于此。它们构成了“二战”本身的历史上重要但至今仍未被完全理解的一章。这个故事也许还能为今天我们自己的世界带来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