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战争日记 硝烟中的生命诗笺 战争亲历者以第一视角记录一战凡尔登战役
》
售價:HK$
403

《
赢家法则 : 股市交易的底层逻辑
》
售價:HK$
347

《
新加坡科学之路 从1965年至今 科学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602

《
1922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 全3册
》
售價:HK$
3050

《
站在自己这边
》
售價:HK$
281

《
micro:bit 硬件编程快速入门与综合实战
》
售價:HK$
347

《
南宋新出碑志文献辑补
》
售價:HK$
1010

《
故宫博物院百年百事
》
售價:HK$
653
|
| 編輯推薦: |
1.从一个个关键问题出发,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节点和关键事件,助力读者轻松读懂党史 本书视角独特,采用“问答体”,重点围绕一系列普通读者关心的党史疑问展开,例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何采取党内合作方式?”“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经费从哪里来?”“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只牺牲了一位将军吗?”“延安整风是怎样发动的?”等等。读者在阅读时能直面历史中的关键问题,进而收获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清晰认识。 2.以真实史料和大量细节再现鲜活历史场景,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温峥嵘岁月 很多书告诉了我们中国革命的结果,但那些扣人心弦的真相、鲜为人知的抉择,藏在这些未被细说的细节中。本书在叙事中大量引入档案史料与细节描写,颇具真实感、现场感,例如,通过细致分析展现“遵义会议”前后不同意见的交锋与历史性转折,呈现“抗战时期经费从哪里来”的真实困境,等等。读者在阅读时,不再只是接受一个结论,而是能走进当时的历史现场,看到共产党如何在绝境中选择、在矛盾中突围。 3.知名党史专家罗平汉倾力创作,既有史实深度,又通俗易懂,是轻松读懂读明白的党史佳作 本书作者罗平汉,是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领域的知名教授,长期从事中共党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时间为经、问题为纬,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历史节点和关键事件。全书分为“党的创立与大革命洪流”“土地革命的艰难岁月”“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四个篇章,既叙述历史脉络,又对关键问题作出深入解析,以翔实史料和清晰逻辑,揭示中国共产党何以“能”、马克思主义为何“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何而来。本书既是一部通俗易懂的中国革命史读物,也是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逻辑、增强历史自信的重要参考。
|
| 關於作者: |
|
罗平汉,男,湖南省安化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农村人民公社史》《回看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致胜之道》《百年大党力量之源》等。
|
| 目錄:
|
第一章 党的创立与大革命洪流
一、历史脉络…………………………………………………………003
1.中国共产党成立…………………………………………………003
2.国共合作的形成…………………………………………………009
3.革命大潮与暗流…………………………………………………011
4.北伐战争与大革命失败…………………………………………015
二、相关问题解析……………………………………………………021
1.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在中国落地生根?…………………………021
2.每年“七一”作为党成立纪念日是如何而来的?……………028
3.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何采取党内合作方式?……………………032
4.中山舰事件对国共合作有何影响?……………………………045
5.中共早期为何对军事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050
6.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何以失败?…………………………………062
第二章 土地革命的艰难岁月
一、历史脉络…………………………………………………………073
1.革命新道路的探索………………………………………………073
2.“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078
3.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082
4.大力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087
二、相关问题解析……………………………………………………091
1.为什么说中共六大是基本正确的?……………………………091
2.古田会议如何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097
3.“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是怎么来的?………………………109
4.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为何失败?………………………115
5.遵义会议为何能实现历史转折?………………………………129
6.长征过草地时为何坚持北上的方针是正确的?………………139
第三章 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一、历史脉络…………………………………………………………157
1.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157
2.坚持抗战,反对投降……………………………………………161
3.加强党的自身建设………………………………………………166
4.迎接抗战的最终胜利……………………………………………170
二、相关问题解析……………………………………………………173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为何要坚持独立自主?…………………173
2.八路军、新四军为何必须开展敌后游击战?…………………181
3.何以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国之命运”?………………186
4.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如何提出的?………………………………192
5.中共中央怎样应对皖南事变?…………………………………198
6.延安整风是怎样发动的?………………………………………207
7.延安文艺座谈会解决了什么问题?……………………………224
8.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经费从哪里来?………………………230
9.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只牺牲了一位将军吗?……………………244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历史脉络…………………………………………………………253
1.努力争取和平民主………………………………………………253
2.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258
3.战略进攻与战略决战……………………………………………261
4.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265
二、相关问题解析……………………………………………………268
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如何争取和平民主?…………………268
2.怎样看待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283
3.为什么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292
4.解放战争及时转入战略进攻有何重大意义?…………………305
5.“小米加步枪”的真正含义是什么?…………………………315
6.如何看待隐秘战线在革命中的作用?…………………………326
7.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何确定“一边倒”的外交政策?…………342
|
| 內容試閱:
|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仅有50余名党员,用一间不大的会议室即可召开全国党员大会。当时恐怕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个人数并不多的党会深刻地改写中国历史和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到如今,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经超过一亿,成为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执政党,中国也由过去的积贫积弱日益走向强盛。因此,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情,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感悟与启发。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100多年奋斗历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革命时间之长、规模之巨、影响之大,均为各国革命所罕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今日是往日的延续,研读历史能让我们更好地珍惜当下和面向未来。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历史的回望中感知中国共产党为何而生,又为何而兴,能使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来之不易,进而增强对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与制度、所形成的理论与文化之自信。 笔者虽然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但以往关注的重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了解并不深入。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知晓一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写点东西,于是撰写了这本小书,同时也希望这本小书能对读者朋友了解和理解中国革命有所帮助。
中山舰事件对国共合作有何影响? (1) 国共合作实现后,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影响的日益扩大,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也在日渐加快,除了原有的反对国共合作的老右派之外,又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集团。由于蒋介石在一个时期表面上赞同联俄容共,高喊革命口号,因而带有很大的欺骗性。五卅运动之前,他的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他害怕共产党和工农运动的发展,妨碍他取代北洋军阀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他又需要借助共产党和工农运动,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所以这段时间,虽然他也在黄埔军校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进行反共活动,但还不敢太放肆。五卅运动后,共产党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组织规模甚大的省港大罢工和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影响日益扩大。从这时起,蒋介石的反共活动开始表面化,最突出的就是他在1926年3月制造的中山舰事件。 早在1925年上半年,苏联派到国民党担任军事总顾问的加伦将军,就曾建议进行北伐,推翻北洋军阀。北伐本是孙中山一贯的主张,但由于他英年早逝未能完成北伐大业。孙中山逝世后,北伐就成了国民党的头等大事。这时的蒋介石已是黄埔军校的校长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长,有了相当的军事资本,其领袖欲也正在迅速滋长,所以不但对北伐由衷表示拥护,而且很快拟定了一个全面的北伐计划书。1925年下半年,加伦奉调回国。次年1月,支持北伐、对蒋介石帮助也最大的鲍罗廷,也突然辞职回国,而全面接替加伦和鲍罗廷工作的季山嘉,竟然对北伐不但不赞成,反而大加阻拦。 实际上,季山嘉此举并不是他个人的意见,而是因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东方部此时认为,广州革命政府还是不马上北伐为好,但蒋介石不知莫斯科态度的变化,认为这是新来的季山嘉等人在捣他的鬼,因而对季山嘉产生极大的不满甚至是猜疑。 北伐之结尚未解开,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忽然又削减了已经定好的黄埔军校经费,把减下来的部分挪给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属下的第二师。该师师长王懋功自代理广州卫戍司令以来,与季山嘉和汪精卫走得较近,表现左倾,这自然引起了蒋的猜疑和不满。自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和同年8月廖仲恺遇刺案后,蒋介石和汪精卫在国民党内都是有很大影响的人物。 蒋介石不但是黄埔军校的校长,而且还担任了国民党的“党军”国民军第一军军长,取得一定的军权;汪精卫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名义上位高权重,汪是一介文人,虽然挂上军事委员会主席之名,但掌握不了军队。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是权力欲、领袖欲极强的人,而且骨子里都渴望实行独裁专制,都想成为国民党独一无二的领袖,汪在国民党内的资历比蒋老,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也比蒋高,而汪手中没有军权,蒋怀疑汪正在削弱他的兵权,拆他的台,于是对汪精卫也不满起来。 正好在此时,广州国民政府组成两广统一委员会,负责两广(广东、广西)统一事宜。国民革命军在原有的6个军的基础上,不知何故,空出第七军的名义,而计划将新桂系李宗仁、黄绍竑的广西军队,改编为第八、九军(后来新桂系的军队被编为第七军)。一向多疑的蒋介石主观地认为,季山嘉和汪精卫此举,一定是要将王懋功的第二师拉出去,另立为第七军,进而削弱自己的力量。于是,他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将王懋功扣押起来,随即遣送上海,同时任命自己的亲信刘峙接替第二师师长一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26年3月18日傍晚,一艘由上海开往广州的商轮定安号被海盗劫持,有人向黄埔军校求助。军校没有军舰可供调遣,值班人员就将此事电告军校驻省(即省城广州)办事处。办事处主任欧阳钟随即向国民政府海军局请援。海军局接电之后很重视,当天夜里就命令中山舰驶往黄埔,听从军校的调遣。第二天上午,时任海军局代局长和中山舰舰长的李之龙(系共产党员),因正在广州的一个苏俄考察团提出要参观中山舰,就用电话请示正在广州的蒋介石,询问可否将该舰调回。恰在此时,汪精卫又几次询问蒋何时回黄埔。蒋本不知中山舰来黄埔之事,接了李之龙的电话和汪的询问,一向多疑的蒋便猜疑汪精卫和苏联方面将用他对付王懋功的办法,把他劫持到中山舰上,然后送他去苏联。 以往蒋介石遇到不高兴、不顺心的事情,就撂挑子走人。这一次,他又故技重演,一气之下决定乘车前往汕头东征军司令部休养。走到半路上,蒋介石觉得此举并非上策,说不定汪精卫等正好利用这一点来打击排挤他,于是又中途返回。随后,蒋介石召集心腹连夜开会,并决定来个先下手为强,于20日凌晨下令逮捕李之龙、解除中山舰武装,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枪械,等等。因为这件事发生在1926年3月20日,所以又叫三二○事件。 (2) 中山舰事件是国共合作实现后,蒋介石第一次明目张胆地向中共方面发动的挑衅与进攻。虽然蒋介石的内心是反革命的,但此事本来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发动中山舰事件之时,蒋介石心里本是忐忑不安。事变的当天下午,他就应季山嘉的要求,撤去了对苏联顾问团的包围,并表示他的行动并不是针对苏联。随后,蒋又向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呈书表示反省,自请处分。此时的蒋介石羽翼未丰,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还不巩固,力量有限,直接能够掌握的军队只有他兼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广州的国民革命军已经有了6个军,因为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之后,顿时成为国民党的政坛新星,其余5个军长中的第二军军长谭延闿、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六军军长程潜,都对蒋介石不满,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第五军军长李福林与蒋介石关系也不密切,“各军都想同蒋介石干一下”。汪精卫与蒋介石在争夺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的问题上有矛盾,也希望趁中山舰事件能够敲打一下蒋介石。形势本来是对蒋介石不利的。如果此时共产国际、中共方面和汪精卫三方联合起来,对蒋介石采取严厉的反击和制裁措施,成功的可能性应该还是很大的。 没想到的是,对于蒋介石的这种挑衅行为,共产国际和苏联方面竟然采取了完全妥协的态度。苏联方面认为,中山舰事件的发生,是苏联顾问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严重错误引起的,主要表现在苏联顾问的过度越权和对中国将领们的过分监督。现在共产党人还没有能力承担直接领导国民革命的任务,因此应对蒋介石作出让步以赢得时间。在共产国际看来,中国革命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打倒北洋军阀,而要北伐不能没有蒋介石。因此,在北伐没有打到北京、北洋军阀没有被打倒之前,不能得罪蒋介石,并且蒋介石有什么要求应尽量予以满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