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战争日记 硝烟中的生命诗笺 战争亲历者以第一视角记录一战凡尔登战役
》
售價:HK$
403

《
赢家法则 : 股市交易的底层逻辑
》
售價:HK$
347

《
新加坡科学之路 从1965年至今 科学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602

《
1922至1923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 全3册
》
售價:HK$
3050

《
站在自己这边
》
售價:HK$
281

《
micro:bit 硬件编程快速入门与综合实战
》
售價:HK$
347

《
南宋新出碑志文献辑补
》
售價:HK$
1010

《
故宫博物院百年百事
》
售價:HK$
653
|
| 編輯推薦: |
-加泰罗尼亚文学领军人物塞尔吉·帕米埃斯,简体中文首次出版。
-撕开人类体面的社交表皮,展现当代人左右互搏的“内耗文学”。
探入生活中“隐形人”的渺小人生,书写日常的略微变形和心灵的细微裂隙。
|
| 內容簡介: |
《穿风衣的艺术》是加泰罗尼亚文学重要作家塞尔吉·帕米埃斯首*部引入中文的作品,收录了他的13个短篇小说,风格各有不同,时而荒谬怪诞,时而平实明晰,现实与幻想的边界变得模糊不定:爱好逛机场的作家见闻、被一罐尿液缓和的亲子情感、以领养一只狗化解的家庭危机、劝诫已婚人士趁感情尚好及时离婚的建议、对某位历史名人是自己亲生父亲的幻想……
从幼时的记忆到父母的暮年,从爱情的萌芽到命定的终局,从青春期的个人困惑到21世纪的集体创伤,帕米埃斯以自身生活经历为底色,书写了一个个重新裁定童年与青春、爱与孤独、分离与共处的时刻。
|
| 關於作者: |
西班牙作家、翻译家、记者。出生于巴黎,是当下加泰罗尼亚语文学最畅销的作家之一,著有9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其作品曾获得普鲁登西亚·贝尔特兰奖、加泰罗尼亚文学评论奖、金锯文学评论奖、巴塞罗那城市文学奖、加泰罗尼亚文学金字奖、塞特尼尔最佳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已全部译为法语和西班牙语,《穿风衣的艺术》是他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的首*部作品。
他曾翻译纪尧姆·阿波利奈尔、让-菲利普·图森、雅歌塔·克里斯多夫、达尼埃尔·佩纳克 、阿梅丽·诺冬等人的作品。
|
| 內容試閱:
|
他们一大早就来了:两个女孩、三个男孩挤在一辆租来的“现代”车里,开车的是我儿子。他们把器材卸了下来,并像我们此前在电话里约定的那样,放在了被我们称为“花园”的地方,那里其实就是一片用篱笆围起来的空地,如今已变成一个堆放各类垂死杂物的仓库。我觉得我儿子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新印象,只是我在记忆里将儿时的他理想化为笑个不停的样子。我怕他们想要吃早饭,于是把甜甜圈和咖啡给他们放在了饭厅的桌上,然后我就躲进了书房,离得够远,免得碍手碍脚,也靠得够近,能清楚看到拍摄情况。我儿子并没有给我介绍他的朋友们,他们只是跟我远远地打了个招呼,保持着他们所认为的未来电影人应有的不可捉摸的姿态。他们会不时走过来要点什么东西,但都没说“请”字:有时是个打火机,有时是把斧子、大富翁游戏里的纸币、绳子、一片止血纱布。我尽力满足他们的需要,不做出会让他们感到不自在的评论。就在某一次进出时,我看到饭厅和厨房的插座几乎都被充电器占满了,可能是手机和摄像机电池的充电器。
自打住到这个家之后,我已日益精湛,可以假装工作,直至达到最大程度的毫无产出。我整小时、整天乃至整晚沉溺于互联网的海洋,一波接一波,它们将我推离本该在三周前完成的一篇有关儿童肺炎的文章翻译。虽然出版社还没催讨,可我越是对逾期感到愧疚,就越没有意志力干下去。透过打开的窗户,我试图捕捉到短片中的人物对话。我的听力想必正在丧失,因为我只能分辨出像是“开拍”和“停”这些由我儿子喊出的清晰指令。其他的句子都糅杂成了无法明辨的轻声细语,蓄意地发音不清,还会被像是出于自鸣得意而非真心欢乐的笑声打断。我不时站起身来,走到窗边,不加掩饰地看着他们。我试着将演员们的动作跟我儿子用电子邮件传给我的两幕剧本联系起来,在发剧本前,他曾在电话里要我把屋子让给他们拍摄用。我记得在挂电话前他对我说:“啊,对了,你得出演死尸。”就这样,也没加上一个“请”字。
在听完儿子的指示之后,我尽力不去妨碍他。看着他执导、指挥和说明,让我们彼此之间产生了一种不适感。想必这正是他将我的出演放到最后的理由,作为毫无波澜的高效上午的终结。在不同寻常的环境中,要在自己人面前展现自己真正的样子,会让我们所有人都有点难受。在意识到这一不和谐之处后,我采取了一种专业的态度,担当起一个勤快的群众演员。当导演要我躺在地上,并跟我解释说短片的主角—— 一个蓄着传教士式的大胡子的年轻人——会抓住我的双脚在地上拖我时,我只问了句我该怎么放我的胳膊。“就跟你死了一样放”,这回答并不能让我信服,但我也没跟他争辩。
就在我仰面躺倒到地上时,我感到右肩那里一阵刺痛。我儿子小时候生病时,为了安抚他,我总会问他所感到的疼痛或不适是熟悉的还是新出现的。几乎每次都是熟悉的疼痛,了解到这一点能让他明白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在接受要喝水、吃药、喝浓汤或吃苹果泥的劝告时也能更顺从。此刻我感受到的刺痛不像是我所经历过的任何一种疼痛。由于我不了解这种疼痛,于是我开始分析。这股疼痛以收缩的方式扩散,在右边出现几秒钟,又在左边出现几秒钟,在身体表面出现几秒钟,又在我此前不知其存在的内脏深处出现几秒钟。疼痛的节奏一直在重复,仿佛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的最后一部舞曲作品,表现的是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馆里,一名少女在翩翩起舞,舞蹈随音乐发展而越来越奔放欢快,并带动在场的人与她一起欢舞。尽管曲名源自西班牙舞曲,但这是一部自由舞曲。],强度不断增加,似乎又加入了其他乐器(食道、肺、气管、心脏),尽管演奏的是同一个旋律,却显得愈加让人惊慌。我并未将这一疼痛跟死亡联系起来,只是感到了恐惧,就在我想叫拖着我的大胡子演员不要再抓着我的脚时,我发现自己没了力气,而能定义我这一状态的最精准的方式——非要下定义是文字工作者的职业病——就是死亡。
我很讶异的是,死亡居然具有沙漏的结构。就在我不知道自己滑向天晓得什么地方的时候,我却比活着时有了更清醒的意识,就仿佛是我被给予了跟我自己告别的机会,不是通过回顾我的一生,而是通过这最后一刻。这一光亮乍现的时刻传递给我的第一件事是我无法完成翻译了。第二件跟充电器有关:我怀疑电力设施能否撑得住。第三件则和我目前所处的这一略显荒诞的境况有关:演员照我儿子的指示,已经把我到处拖了好一阵子了。照我的理解,这一幕里我作为尸体还会被肢解,但演员应该是已经意识到有地方不对劲了,他犹豫着,停了下来,靠近我,牢牢盯着我看(透过他被大胡子占据的面孔,一种夹杂着惊恐和疑惑的神情流露了出来),大喊着他觉得我死了。就在那时,我听到了我儿子的声音,里头带着一种我不知从何(显然不是从我这儿)而来的决断,冲着阴郁的摄影师喊道:“千万不要停止拍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