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海上墨林:沪上书画家的艺术与生活

書城自編碼: 416449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绘画
作者: 王菡薇 宋自腾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51464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551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403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403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296
人体雕塑解剖学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653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352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1616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254

編輯推薦:
近代杨逸所著《海上墨林》专辑“上海地区”画人,以邑人、寓贤、方外、闺彦四门各列画人小传,是研究沪上画坛风雅渊薮与画人群体的重要“地域性”画史著作。
內容簡介:
本书以《海上墨林》中沪上书画家的艺术与生活为线索,阐述沪上画坛不同阶段的文化特征,剖析上海书画群体在由传统文人生态向近代商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生存境遇、艺术创作与审美取向,以期对海上画派的发展脉络形成全新的解读视角。
關於作者:
王菡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艺术理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J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宋自腾,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艺术学理论。
目錄
导 言
第一章 沪上雅绅:杨逸的生平及社会关系
第一节 杨逸的生平
第二节 杨逸的书画活动
第三节 杨逸的社会网络
第二章 宋元时期:沪上画坛之滥觞
第一节 以“江南文化”为依托的海上风雅
第二节 宋元鼎革下的人文荟萃
第三节 元代书画家的政治生活
第三章 明清时期:沪上画坛之兴盛
第一节 明代官员群体主导下的沪上文化生态
第二节 清代文人群体的书画雅集
第三节 清末民初书画家寓沪的三次高峰
第四章 民国时期:沪上画坛之巨变
第一节 寓沪书画家的鬻艺生活
第二节 上海绅商群体的崛起与艺术趣味
第三节 绅商群体对沪上画坛的构建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海上墨林》主要版本及两次续印增录情况
附录二 杨东山先生年表
內容試閱
导 言
近代沪上书画家杨逸著有《海上墨林》一书,该书专辑“上海地区”画人,以邑人、寓贤、方外、闺彦四门各列画人小传,是研究沪上画坛风雅渊薮与画人群体的重要“地域性”画史著作。
从撰述所涵盖的时间范围看,《海上墨林》有着自宋代迄民国初期的长时段跨度,有助于探索沪上画坛的书画渊源与书画家群体的构成。近代上海的时代剧变,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现代过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文人生态”渐次消亡,商业经济异军突起。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更迭,沪上画坛的主导群体也经历了由“传统士大夫”到“鬻艺画人”再到“新兴绅商”的阶段变化。至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区书画家群体的身份构成更加多元,主要可分为职业鬻艺画人、旧式文人官员以及新兴绅商三类。文化背景与社会身份的差异,使得他们的书画创作目的、心态与风格各有不同。而在沪上画坛的商业氛围与创作环境中,看似独立的画人群体之间,亦存在着持续的交流与融合,继而共同构建出以传统文人画意趣为内蕴,兼及市民阶层趣味的海派审美取向。
需要提及的是,解读上海书画史的发展历程,首先需厘清“上海”“海上”“沪上”等说法。杨逸《海上墨林·自记》中言及“《海上墨林》者,志上海之书画家也”,从中可以看出杨逸的《海上墨林》明确了书画家的地域收录范围。有关“上海”名称的由来,现今学者一般认为以“浦”而名,“今上海境内古吴淞江南岸历有上海、下海两浦,最早兴起的上海镇恰好位于上海浦近傍,镇以浦名,遂有‘上海’这一地名”。上海镇自宋代开始设置,元代改称上海县后,历经元明清三朝,至1927 年被设为上海特别市,可见“上海”一直是较为官方的区划称谓。
“海上”成为“上海”的别称,多见于晚清文学作品中。例如,《海上花列传》谓“只因海上自通商以来,南部烟花,日新月盛”,再如《淞隐漫录·朱仙》提及“既抵沪,习贸迁术十余年……惟朱徜徉海上,迄无所遇”。从字义看,“上”除指“上面”外,亦有“边侧”之义,因而,“海上”或可引申为海滨之城,是晚清文人笔下代指上海的一种雅称。
“沪上”也是代指上海时使用较多的名称,其字义结构与“海上”相似。晋代时,上海还是东海边隅的小渔村,其所在的吴淞江下游古称“沪渎”,《方舆纪要》云:“沪渎江青龙江,合吴淞江而东达于海,皆曰沪渎。”f“沪渎”遂成上海之别称。除地理因素外,“沪”字还有捕鱼之器的含义,是上海地区人们生产劳动的象征。因而,围绕“沪”字而产生的上海别称极多,诸如“沪城”“沪滨”“沪上”等,不一而足。
广义而言,“ 上海”“海上”“沪上”虽名称各异,但都指向同一地域范畴,而名称的多样化演变,则是受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自宋代至清中叶,上海承接江南文化脉络,形成稳定的文人生态。此时,上海的书画创作者主要为士大夫官员群体,他们大多具备较高文化修养与审美雅趣,艺术活动独立、私密且较少伴随经济目标,是沪上画坛兴盛繁荣的第一代奠基者。清中叶以降,随着文人生态的由盛转衰,积冗于社会底层的布衣文士开始投身鬻艺活动,他们追随近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轨迹历徽州、扬州以至上海,逐渐取代封建官僚成为上海书画创作的主体,并最终形成中国美术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画派——海上画派。清末民初至20世纪前30年代,沪上画坛的商业化发展迎来了极具开拓的黄金时期。在浓重的商业环境下,传统“四民”结构被打破,实业商贾开始逐渐掌控沪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的话语权,特别是兼具士绅与商人双重身份的绅商群体,他们不仅亲自从事书画创作,更以赞助人、构建者的身份成为此一时期沪上画坛的全新舵手。
透过《海上墨林》可以得观上海书画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境遇与心态转变问题,而社会环境变幻则会对书画家创作风貌产生影响。特别是过渡时代下,沪上画坛的整体发展环境面临着由传统文化生态向新兴商业市场的剧烈转变,“海上画派”也得以应运而生。作为同上海近代化进程相伴而生的文化产物,“海上画派”的形成与发展,皆有着迥异于其他地方画派的文化表征,涵盖下层文士、鬻艺画人、新旧官僚、士绅商贾,既多元混杂又融冶一炉的艺术实践群体,其各自文化背景与社会身份的差异,亦使其艺术创作目的、风貌与书画审美取向各有不同。以书画商品交易为依托的鬻艺画人在迎合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过程中,形成了色彩明艳、笔墨肆意、标新取异的创造性观感。这种耳目一新的艺术表征,是传统文人画创作向世俗化、商品化过渡的产物,其源自“雅俗共赏”的创作初衷而非一味媚俗的审美取向。与此同时,坚守文人志趣的前清旧吏涌入沪上画坛,在书画风貌上延续着传统范式。而热衷于书画绘事的绅商书画家,则凭借经济财力与社会地位成为此时沪上画坛的有力构建者,他们在追摹传统文人画风貌的同时,亦不断为鬻艺画人提供兜售画作的渠道,继而进一步开拓着上海书画交易市场。而看似风格迥异的书画家群体,在共同的商业环境与创作生态中,亦存在着相互的交流、融合,他们以“上海书画研究会”“豫园书画善会”等书画社团为阵地,以美术展览活动为契机,相为切磋、往来互动。这种交织、融合传统文人意趣与市民阶层审美既而以书画交易市场为依归的艺术创作,恰恰形成了清末民初之际上海地区独特的书画创作风格与审美情趣,并逐渐成为近代海上画派的重要艺术表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