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653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434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908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454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653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250

《
钩针编织曼陀罗花样
》
售價:HK$
305

《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售價:HK$
347
|
| 編輯推薦: |
“情境”是语文教学的热词。“情境”二字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现34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现46次。面对“双新”带来的新变化,在情境教学的内涵界定、基本策略、模式路径、课例探究等方面,可以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教师由于理念更新不足,情境创设同质化;忽视知识建构,情境创设简单化;脱离语文特质,情境创设套路化;理解“真实”偏狭,情境创设表面化。 针对这些误区和问题,团队成员历经2年开展研究,总结梳理“情境教学”的探究大致可以从“三重情境”切入: 一是探究“语文文本语境”;二是研究“教学预设情境”;三是探索“学习现场情境”。这三重情境中,“语文文本语境”是基础,三者互相促进。 因此,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指的是在中学语文学科中,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依据学情,在探究语文文本语境基础上,创设能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现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提升学生达成学习任务、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本书围绕情境教学中的“三重情境”开展研究,所撰写的研究论文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
| 內容簡介: |
|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西部地方高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东、中部地方高校,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体现出对外部制度供给的高度依赖,其组织运作以及内部关键群体的行为都与外部制度环境息息相关。本书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聚焦西部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命题“制度支持”,融合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遵循“文献梳理—理论建构—调研循证—问题澄清—机制探究—策略建议”的逻辑,对西部地方高校发展中的实然需求、问题表征以及对策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
|
| 關於作者: |
|
谢冬平,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红河学院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哲社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含CSSCI期刊)论文10余篇。
|
| 目錄:
|
第一章制度支持:西部地方高校组织运作中不可绕过的命题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核心概念 第三节文献述评 第四节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制度与组织:理论资源与相关作用机制 第一节理论资源 第二节相关作用机制
第三章双一流背景下西部地方高校制度支持的现状与困境 第一节典型案例考察:西部地方高校制度支持的现实图景 第二节有限支持与有限自主下的“越支持,越依赖”:面临合法性危机的西部地方高校制度支持现状与困境
第四章“制度—组织”互构:一个适切西部地方高校制度支持 影响机制的解释框架 第一节“制度—组织”互构:一个更适切的分析框架 第二节制约与形塑:外部制度对西部地方高校的规制与规范 第三节计算与回应:西部地方高校的组织自主表达
第五章双一流背景下西部地方高校制度支持困境的外部制度分析 第一节双一流背景下西部地方高校外部制度供给现状 第二节制度逻辑与组织行为模式:西部地方高校制度支持的外部作用机制
第六章双一流背景下西部地方高校制度支持困境的组织分析 第一节组织自主性:一个分析组织发展影响机制的适切性概念 第二节西部地方高校组织自主性现状 第三节初步结论:不成熟的组织自主性
第七章高支持下的协商自主:西部地方高校制度支持体系 建构的方略设想 第一节理论意涵与价值指向:高支持下的协商自主 第二节高支持下的协商自主:西部地方高校制度支持的未来走向
第八章结论 第一节逻辑关系与结论提炼:西部地方高校制度支持的梳理与再认识 第二节反思与拓展:有待延展的学术空间
|
| 內容試閱:
|
要阐释制度支持的概念,首先需明确“制度”这一概念。在制度理论构建的过程中,不仅有着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的演变,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其还有着不同侧重的解读,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制度主义学派。
在经济学领域,诺斯的研究为新制度经济学派提供了重要基石。他认为制度的关键在于不仅建构了一种秩序,还提供了一个影响人类行为的框架结构,因此,其将制度看成是社会的博弈规则及约束条件,制度包括了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形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基于此概念,在制度与组织的关系上,诺斯认为虽然组织也为人们的相互交往提供了某种结构,但组织的这种结构是在既有约束条件(制度)下完成的,因此,组织是行为主体,其内部的结构、组织的行为等既受制于制度,又能通过自身主动行为改变着整个制度框架。由此,诺斯认为虽然制度意味着约束,但其也在与组织的互动中不断演化。
相较于经济学制度主义研究者,在社会学领域,社会学制度主义研究者对制度概念的界定要更为宽泛。社会学研究者认为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规范,还包括非正式的社会习俗、惯例、符号系统等,即文化也是一种制度,由此打破了制度与文化的界限。因此,社会学制度主义学派认为组织或其他行动者对制度的选择可能是基于更为广义的文化环境。也正因为如此,波兰尼主张,对行动者行为的研究,必须基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制度分析。这些研究与主张极大地拓展了制度本身的内涵。著名学者斯科特的研究非常有代表性与建设性,其整合了相关学者的研究,认为制度由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并对不同性质的组织发生作用,为组织以及组织内群体之间的互动提供基本模板与相关资源。即制度对组织的影响在于,除了通过利益机制强迫你这么做和有约束力的社会期望让你觉得应该这么做之外,还能通过提供一套正统的、被大家共享的认知范本和行为图式来让组织“理所当然地”去这么做。因此,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相关观点来看,其特征不仅在于以制度解释组织或其他行动者行为,还在于制度能成为行动者行动的内生变量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性的约束,行动者的偏好虽然会受制度的影响,但其对制度的接纳与选择本身也带有增进自身效率的目的,行动者的行动仍然能有效构建制度。
在政治学领域,政治学制度主义的贡献在于力图将制度与行为主义进行结合,如果说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是从制度出发透视组织与行动者,那政治学制度主义的研究者基于组织与其他行动者的行动来反观制度。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政治学制度主义研究者非常关注制度在塑造行动者行为的同时,组织或其他行动者是如何塑造制度的。就此,政治学制度主义研究者提出了制度自主性的观点:制度不仅仅是政治、社会等外部力量的简单映射物,而是通过行动者的行动有着其内在的、自主的建构过程。据此,研究者认为制度是基于行动者的需要才被创造出来的,行动者的行为以计算“回报”为基础有效地构建着制度。除此以外,在管理学等领域,都有着关于制度的深刻论述。
以上这些研究,虽然基于不同学科对制度的内涵有着不同侧重的论述,但其共同揭示了制度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五个方面的要义。 其一,制度是研究行为的关键,没有脱离行为的制度。各种社会行为模式和特征并不能完全还原为行动者的行为,社会结构并不是简单的行动者行为的累加,各种行为背后事实上还有更为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制度。
其二,制度的建构带有深刻的与组织或其他行动者互动的印记在其中,这种互动对制度有着何种程度的影响,不仅和制度本身的性质(诸如是强制性的还是约束性的等)相关,还与组织、行动者本身(诸如组织本身的利益诉求,组织的性质等)高度相关。
其三,根据制度的内涵与要素,制度的提供者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其他社会力量,还可以是组织自身及组织内部力量,但到底是哪种力量建构的制度对组织的影响最大,与组织以及组织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其中,组织自身力量往往极易被忽略,这也就造成了在组织制度支持研究中,往往只关注组织的外部力量而忽略了组织自身对制度支持建构的主体性作用。
其四,无论是哪种力量,其都体现着一定的权力,其制度代表的权力越大,被组织和行动者选择的机会也越高。在目前制度的相关研究中,普遍较为关注的是政府作用。
其五,制度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从制度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是一系列的政策文本、规章制度,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惯例、认知模板等;而从制度的运作来看,制度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为制度正是在与各行动者互动过程中,才不断被建构。
在关于支持体系的研究中,早期的研究者往往采用的是两分法,即明确划分支持者与支持对象,强调的是支持者与被支持者之间“给予”与“接受”的关系。这种两分法对于体认支持系统中的“施”与“受”有极大的帮助,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尤其是支持对象的主体性力量几乎被忽略,被动地处于支持系统中。其后,随着行动主义学派的崛起,行动者的主体性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支持系统中“接受方”开始作为行动主体被支持系统的研究者所关注,这大大丰富了支持理论的研究维度。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两分法就此不再被重视,相反,行动主体的权力划分被更为强调,互动的前提并不是模糊权力界限,恰恰相反,权力的边界不断被学界反复作为解决组织制度运作困境的突破口,因为只有边界的明晰,良性的互动才有可能构建,而这正是支持系统的目标指向。
在整个关于“支持”的系统的研究中,有许多的概念,比如社会支持、组织支持等,从宏观上来看,学界在给这些支持下定义时主要是基于支持来源,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重在为组织以及社会成员所能提供的来源于社会的物质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等,而组织支持主要指来源于组织的情感方面、物质方面、工作方面的支持等 。
结合制度的概念,对于制度支持的内涵,有学者基于对企业的制度支持的研究,认为制度支持主要是指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企业支持过程中所做的包括信息、资源、物质等的一种弥补行为,这种弥补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正式的制度不完善;还有学者同样在研究企业的制度支持时,提出认为所谓制度支持,是指政府部门以及行政监管机构对企业提供的各种政策支持,包括资金、信息、技术、许可证以及经营自主权等诸多形式,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定位与实现等。这些研究虽然从制度的不同内涵出发,对于制度支持的主要内容与功能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点,即在目前的制度支持的概念中,制度支持的提供者主要是政府。国内有学者直接以政府支持来讨论组织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环境安排。这并不是否认其他力量在制度支持中的制度供给身份,而是基于我国宏观管理体制特征进行的一种表述。
基于上述研究,结合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发展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本书不仅仅探讨西部地方高校外部关键利益体尤其是政府为西部地方高校提供的各种政策支持、规则、规范等,还重点讨论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发展中西部地方高校与其他关键行动者尤其是政府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建构的结构及其影响,即关注的是权力与制度的互动:组织本身的利益诉求是什么?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意愿和实际制度供给之间的偏差有哪些?组织所进行的回应是什么?组织所采取的行动是什么?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