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500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1530

《
突破平面Photoshop 2025设计与制作剖析
》
售價:HK$
352

《
如果未来可以被编辑 关于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和艺术悖论
》
售價:HK$
301

《
数字芯片后端设计基础与实践(微课版)
》
售價:HK$
305

《
AI赋能财务:写给CFO的AI使用手册
》
售價:HK$
458

《
无人机技术 未来趋势与实际应用
》
售價:HK$
857

《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售價:HK$
408
|
| 編輯推薦: |
★对出版业幕后情况的一次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揭秘
★探索文字从作者大脑到读者掌心的自由进化之旅
★万川书之书系列第三部曲
|
| 內容簡介: |
从卷轴到手抄本再到装订本,编写、编辑、制作它们的人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何确保信息正确,如何减少错误,如何吸引读者留下来……这些是如何得到解决的,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丽贝卡·李为那些在幕后工作才华横溢的人带来了“光明”,这些人为读者带来了一本书的“最佳版本”。让我们跟随她,踏上一段有趣、迷人的探索之旅,去经历一本书是如何从作者大脑中的想法到最终的印刷成品。
|
| 關於作者: |
[英]丽贝卡·李 Rebecca Lee
企鹅兰登书屋编辑经理,从业20余年。丽贝卡·李花了20多年时间管理数百本高知名度的书籍,从交付手稿到完成印刷,签署了数百万字适合印刷的文件。
译者简介:
闾佳
资深译者,主攻通俗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经济管理及科普方向的非虚构作品。出版译著包括《牛奶可乐经济学》(获第四届文津图书奖)、《人体简史》(获第十六届文津图书奖)以及《影响力》系列等。
|
| 目錄:
|
前 言 欢迎来到古腾堡星系 .... 001
第一部分 文字如何诞生
第1章 故事的美丽形态:作者 .... 005
第2章 “缝合文字的歌者”:影子写手 .... 024
第3章 经纪人的秘密 .... 045
第4章 保留与删除:编辑 .... 070
第二部分 文字如何变好
第5章 “作者是你的天敌”:文字编辑 .... 087
第6章 文本中的“斑点”:语法和标点符号 .... 110
第7章 夏洛特·勃朗特的战书:拼写 .... 146
第8章 脚注病:脚注 .... 190
第9章 密苏里州的Index:索引 .... 207
第三部分 文字如何获得自由
第10章 梅格雷探长和弹簧单高跷:翻译 .... 232
第11章 封面文案和推介语 .... 254
第12章 全是黄色:封面和封皮 .... 273
第13章 “小手手”和“奔跑的脚丫”:文本设计 .... 293
第14章 失落的记忆:散失的文字 .... 320
第15章 文字恒久远:印刷 .... 345
第16章 荒野中的文字:下架绝版 .... 365
尾 声 美丽新文字 .... 380
参考文献 .... 388
致 谢 .... 398
|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欢迎来到古腾堡星系
没有大帆船能像一卷书,将我们送到异乡。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1962 年,加拿大哲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古腾堡星系:印刷文明的诞生》(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麦克卢汉在这本书中探讨了大众传媒,尤其是印刷媒介对社会和人类意识所产生的作用。《古腾堡星系》将历史分为四个时代:部落时期口述文化、抄写文化、古腾堡星系(这是麦克卢汉为活字印刷和大规模印刷所起的名字),以及即将到来的最后一个时代——电子媒介时代。
麦克卢汉的“古腾堡星系”概念得名于约翰内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这位德国印刷工人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大规模机械印刷技术,改变了世界。“古腾堡星系”这个短语提醒我们,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每一个字或词都属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庞大宇宙,它包含了所有记录在芦苇、黏土、莎草、纸张、硅基,以及一切尚未问世的媒介上的东西。
这星系里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字,数不胜数。如果我们想要有意义地投身于书面文化,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筛选、分类古腾堡星系下摇曳的所有文字,区分我们认为好的和不那么好的文字。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处理所有的文字,不得不用形形色色的办法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每一个图书小组、每一句口头推荐、每一篇书评、每一场书籍讨论,都可视为人类区分好坏文字的一部分本能。
我们可能会认为,收录在一本书里或显示在电子屏幕上的文字集合是“好”的,因为我们发现它们易读、有趣、鼓舞人心、改变生活、信息量大、见多识广、有利可图;因为它们记录历史,改变历史,或是为那些原本可能无法发声的人提供话语权。
“好”的界限,既宽广,又模糊。一些文字得到了批评家们的好评、研究、分析和传播,跨越国界,穿越世纪。另一些文字遭到文人的嫌弃,却受到读者的疯狂追捧。读者有着与文人截然不同的标准:这标准可以是舒服、刺激、幽默、恐怖、熟悉、逃避、忧郁,或是人类体验这座庞大神殿中其他任何形式的情感共鸣。一本书只需要在自己的赛道上取得成功就行了:一本精彩的悬疑小说,与一篇论述欧盟法律的权威学术论文有着不同的目标。
所以,每当读者跃入古腾堡星系的一个新角落开始阅读时,判断书的好与坏就成了专属于他们的乐趣与特权。但书籍是文字的集合,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怎样使用这些文字,让它们变得更好。从句子到整本书,所有的文字集合都可以得到改进,而且方法很多。任何人,只要曾好奇过书籍和书里的文字怎样从古腾堡星系的一侧航行到另一侧,从作者的头脑进入读者的眼睛,本书便专为你们而准备。
最终握在我们手中的书籍里的文字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故事是什么?最初的文字怎样凝聚成可读易辨的短语、句子、段落、页面和章节?最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最重要的,是什么解放了这些文字,让它们完成了旅程中的最后一步,告别作者,寻找读者?
本书考察了文字怎样从好变到更好,再到最终获得自由的全过程,阐明了书籍内外怎样结合的实际操作,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看看未经编辑的原始文本如何转变成流畅可读的文章。从创作书籍的角度看,每一本书都有一个类似的故事。除了文字告诉我们的故事,还有另一个故事:这些文字是怎样出现在书页上的。我们要来看看这些让文字发挥出潜力的辅助角色,听听让这一切发生的人怎么说。他们把这视为自己的事业——他们的激情来自让文字变得更美好。
时不时地,我们会遇到一些“坏”文字(就算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坏”,至少可以说成“坏”),我们还会和它们度过一段美好时光。生活、文学和人性本就如此,阅读公认“坏”的文字,我们也能发现真正的愉悦、乐趣和幽默。“坏”文字相当于文学界的垃圾食品——我们知道不该吃,但有时候就是忍不住会吃。我们还会亲密接触一些失落的文字——我们知道曾经存在,但已从今人视野中消失的文字;也会见到不少一度失落(在有些例子中,保持这种状态说不定挺合适)但又重新回到新受众面前的文字。
我将是你(基本上)可靠的解说员
我为什么知道文字变好的内幕呢?我曾为全世界最大的一家出版机构效力,在编辑部工作了 20 年,将数百万字的稿件签发付梓。我见过的文字,穷尽了人能想象出来的组合、语言、语气、风格和字体。我编辑、校对、核对事实、重写、再次编辑、编订索引、再次编订索引、核查更正,与作者打交道,委托自由撰稿人,安抚外包编辑,协调排版和印刷商,最后,把文字交付给印刷商。
这些文字我全都读过吗?并非如此。读过的文字,我全都理解吗?不完全能。在让文字变得更好的道路上,我是否也曾偶尔有过失误?当然。我碰到过作者(当然是非常礼貌地)给我发电子邮件,指出我在其书稿校样扉页上拼错了他的名字,这的确是我的错。我所在的团队曾把王尔德的《不可儿戏》错印了 2 万册,毫不夸张地说,是有这么回事。
上面的一问一答大概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我的工作固然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但也不乏惊心动魄的关头。我做这一行的时间越久,就越可能会犯下真正不可挽回的错误。在最糟糕的时刻(大概是凌晨 3 点,后来还出现过更糟糕的凌晨 4 点),我怀疑过自己还能不能坚持下去。因为我知道,总有一天,我注定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小小失误,导致 4 万册备受瞩目的精装图书被收回销毁。(这小小的失误,可能是因为我做了某件事,也可能是因为我忘了做某件事,哪种情况更糟糕呢?都很糟糕!)
除了签发付梓的文字,我每天都在为怎样呈现省略号而争论,努力说服作者遵循我们的标准尾注格式,屡屡向自己发出天问:为什么我要对着一本有 2000 处交叉引用有待交叉检查的书埋头苦干?为什么我要兢兢业业地把书皮一面的 60 个琐碎问题跟另一面的 60 个答案一一匹配?摆在我面前的每一样东西,不管是封面、索引、正文,还是图片、地图、图表,都必须经过考问、理解、检查、再检查,才能帮它变得更好。
进入书籍世界之前,我很少会考虑印刷文字的真伪正误。既然印出来了,那肯定是正确的。白纸黑字,一目了然。如果是用金箔印在封面上的,那就更是如此。我从没想过作者和出版商有时也会犯错。如果我真的想到过编辑或者编辑工作,也不过以为那就是检查一些语法错误,并找出偶尔出现的错别字罢了。在我的印象中,手稿肯定是以几乎成形的状态送到出版商的办公桌上的。只需快速浏览一遍,接着就交付印刷。第一次接触手稿时,这种看法碎了一地。当我得到第一份工作,负责从头到尾制作一本书的时候,我才明白制作一本书的整个过程有多么复杂。
起初,一切似乎很简单。这是有规则的,让文字变好的规则。文字编辑规则、排版规则、印刷风格、样式表、字典……作家们把作品寄给我,而我,要为他们把这些作品科学地编辑出来。
但渐渐地,我开始明白:规则并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例外。例外无处不在。最重要的是,我跟一篇文字靠得越近,它似乎就越转瞬即逝。没有哪一行、哪一段或哪一本书是相同的;没有哪两位作者有相同的语气、文风或用意。每本书都必须从提供的原材料中从头开始制作。甚至连规则手册都得重写,至少要经过大量编辑。
文字的解放
羊皮纸上的荷马!
伊利亚特和尤利西斯的所有冒险,普利亚姆王国的敌人!
全都锁进一张皮里,折成几折!
——马提亚尔,《段子集》
在《古腾堡星系》一书中,麦克卢汉认为,印刷机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理性主义、民族主义、二元论、科学研究的自动化、全球文化的标准化,以及人作为个体的异化。这就是文字获得自由后会发生的事情。因此,自印刷术问世以来,它就从根本上加速了变革。
如果说,我们把文字放到书页上的方式是变革的驱动力,那么我们与文字相遇的形式也会产生影响。这是麦克卢汉通过《媒介即讯息》一书探索的主题。我们对文字的反应,可能会因我们与之实际相遇的方式而改变,我们记录文字的方式也有意义。
书出现之前,有卷轴。更早的还有泥板,使用 15 种不同语言的古代社会,使用了它 3000 多年。泥板在古代西方文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南美洲(和中国),记事方式截然不同——他们使用绳结记录。这些绳结叫作“奇普”(quipu),用于存储人口普查数据,保存记录,甚至监控人们如何及何时纳税。卷轴相较于泥板(和奇普)有很多优势——它可以编辑,携带方便,而且,一旦人类解决了怎样造纸的问题,它就更方便了,尤其是对长文件来说。
尽管卷轴在古代世界是书写信息的主要方式,但到了 6 世纪,它几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抄本”(codex),意思是“树干”或“书”。手抄本看起来跟今天的书一样,书页相叠,用稍厚的材料做成的书脊固定。在古腾堡的印刷机改变世界(以及文字世界)之前,手抄本的问世是图书制作方面最重要的进步。
罗马人是最早使用手抄本的,一如卷轴优于泥板,手抄本相较于卷轴也有很多优势。罗马诗人马提亚尔在农神节期间写了几句话来搭配交换书籍的礼物,揭示了手抄本形式的好处,并附上了一则小广告,告诉你从哪里可以买到他自己的手抄本。
如果你,渴望有我的小书陪伴去四方;如果你,想在长途旅行中有个同伴,那就买这些羊皮纸小册子吧。我,用一只手就可以将其握住,把你的卷轴盒留给伟大的作家。你一定知道在哪里有售,别在整个城里漫无目的地闲逛,我将是你的向导。请到和平神庙和帕拉斯广场的门槛后,找博学的卢库斯自由民塞孔都斯。
一如马提亚尔的描述,带着你喜欢的读物去旅行,手抄本很适合。与卷轴不同,手抄本足够小,可以用一只手握着,因为有封面,它结实牢固,而且使用起来更经济——羊皮纸的两面都可以用来书写。只能按顺序阅读,是卷轴的缺点之一:和磁带一样,你只能按照“存储”的顺序接触到作品。手抄本则可以随意翻阅,更像是一张光碟。到 2 世纪,手抄本成为西方世界首选的书写材料,尤其广为基督徒所用——例如,《圣经》就是以手抄本而非卷轴的形式呈现的。
手抄本实际上是卷轴的进化,而不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一些卷轴(《死海卷轴》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水平展开的,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像手风琴那样折叠起来。后来,有人想到了把页面剪开,从中缝上粘起来。羊皮纸是内部折叠的。把一张羊皮纸折叠起来就是一个对开,折叠两次是四开,如果再折叠一次,就得到了八开。
当然,尽管手抄本可以视为书籍的前身,但制作一册手抄本同样是一项耗时的工作。在印刷术出现之前,手稿需由僧侣抄写。这种制作文本的方法,必然会带来许多错漏,而且每个版本都不一样。标点、拼写和语法都不规范,古典手稿还使用连写——文字之间没有空格。创造书面资料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就意味着,手抄本以及其中的思想、知识和观点,局限于精英当中:修道院、大学和富裕阶层。15 世纪中期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局面,而且不止于此。
从卷轴到手抄本再到装订书,撰写、编辑、制作它们的人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何确保信息正确,如何减少错误,如何吸引读者停留在故事里,最关键的是如何将读者留到故事的最后。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些问题如何得到解决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