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唐代家庭:生活、生计与家风

書城自編碼: 416458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经典名家作品集
作者: 张国刚
國際書號(ISBN): 9787101172201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2025-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50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壹卷YeBook 记忆肖像:罗素回忆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哲学大师罗素传记性回忆录
《 壹卷YeBook 记忆肖像:罗素回忆录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哲学大师罗素传记性回忆录 》

售價:HK$ 245
历史认知语言学
《 历史认知语言学 》

售價:HK$ 398
社会正义与城市
《 社会正义与城市 》

售價:HK$ 347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壹卷YeBook 重塑国学回到国学大师的黄金时代
《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壹卷YeBook 重塑国学回到国学大师的黄金时代 》

售價:HK$ 490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思想谱系(增订版)壹卷YeBook 论世衡史 重返学术现场考古学如何应答时代之问
《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思想谱系(增订版)壹卷YeBook 论世衡史 重返学术现场考古学如何应答时代之问 》

售價:HK$ 418
在城在乡: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清史研究丛书新编)
《 在城在乡: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清史研究丛书新编) 》

售價:HK$ 505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全新增订本 带你领略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全新增订本 带你领略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 》

售價:HK$ 235
法律解释:来自其他学科和私人文本的视角
《 法律解释:来自其他学科和私人文本的视角 》

售價:HK$ 449

編輯推薦:
◎作者是国内家庭史研究权威。张国刚教授是国内首批开拓家庭社会史研究的学者之一,成果斐然,积累深厚。2007年出版的五卷本《中国家庭史》,他既是主编,同时也是第二卷的作者,这部大作先后获得第五届人文社科优秀著作奖(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等。此后又出版《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家庭史话》《唐代家庭与社会》《大唐气象:制度、家庭与社会》等,极大推进了古代家庭与社会研究。
◎揭示唐代家庭与社会运作真相。本书基于2014年出版的《唐代家庭与社会》一书增订修改而成,不仅增加了一章内容,而且其他各章也有修改。书中聚焦唐代家庭与社会,重点围绕唐代的生活、生计与家风而展开,具体展现了唐代家庭形态与结构、财产关系与分家模式、家庭与家族的关系、家风家教的渊源与流变、婚姻习俗与礼法、家庭伦理关系、妇女及寡居女性的真实生活、唐代民众信仰、农村家庭生计,以及乡村基层组织的运作及变迁,等等,描绘出丰富且生动的唐代家庭与社会生活之画卷。
◎善于综合运用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除了正史、政书、方志、文集、笔记、传奇等传世文献之外,作者尤其擅长利用出土墓志、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等考古(出土)资料。比如,书中娴
內容簡介:
婚姻、生计、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等,既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风貌的缩影,更是了解一个朝代社会经济、文化状态、公序良俗等的生动视角。著名隋唐史研究学者、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先生,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家庭史四十余年,成绩斐然。本书为其代表之作。 ??
本书聚焦唐代的家庭形态、生计维系、分家析产、婚俗礼法、夫妻关系、妇女生活、尊长赡养、子女生育,乃至性爱伦理等家庭生活史内容,广泛吸取各种史料,如史传、墓志石刻、敦煌吐鲁番文书、诗歌、笔记小说、佛教文献等材料,生动剖析了唐代家庭的家教门风、世俗信仰及乡里组织等议题,浓墨重彩地勾勒出唐代家庭生活的多彩画卷,呈现了唐代基层社会的运作实态,是唐代家庭与社会研究之佳作。
關於作者:
张国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与《资治通鉴》的研究。
主要代表作有《唐代藩镇研究》《唐代家庭与社会》《佛学与隋唐社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上下)》《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文明:中西交流三千年》《〈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等。
目錄
导 言 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
一、“家法”:汉代经书章句之学的传承
二、从“家法”到家庭礼法:读经与做官的勾连
三、士族家法的文本化:从分散走向统一
第一章 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
一、关于唐代家庭规模的讨论与数据分析
二、从“同居”的法律涵义看家庭形态的二元结构
三、从家庭的析分看“同籍别居”的复合型家庭形态
四、提出复合式家庭模式的意义
第二章 论唐代的分家析产
前言
一、分家的意义——法律与现实的考察
二、财产的析分——法律的若干准则
三、家产析分模式——若干类型的分析
四、小结
第三章 唐代家庭与家族关系的一个考察:一份敦煌分家析产文书的学习札记
一、文书内容分析
二、同居合活模式下的经济纠葛
三、分家在法律与现实上的两重意义
四、小结
第四章 唐代的家教家风及其变化:从名士风流到忠厚持家
一、中古时期士族门风的变化
二、士人家族与家风
三、胡人与武人的家法
四、普通士民的家教
五、唐诗与家教
六、小结
第五章 唐代婚姻礼俗与礼法文化
一、聘财与婚姻
二、礼法与婚姻
三、门第与聘财
第六章 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
一、文献中所见唐代婚姻年龄
二、墓志中所见唐代女性婚龄
三、唐代男子婚龄与晚婚问题
第七章“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207
一、夫妻齐体
二、“主中馈”
三、妻与妾
四、婚姻与性爱生活
五、离婚所反映的夫妻关系
六、后论:纲常之外
第八章 父母的角色及其与子女的关系/263
一、父母角色:从胎教开始
二、父母角色与儿童的社会化
三、在室女、出嫁女与父母的关系
四、嫡庶与外宅男
五、继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六、养父母与养子
七、代结论:法律与人情之间
第九章 墓志所见唐代妇女生活探微
一、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妾
二、唐代妇女的婚龄特例
三、唐代妇女的生育
四、妇女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第十章 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
一、墓志所记妇女守寡现象的分析
二、为什么有这么多妇女丧偶:老夫少妻的婚姻模式
三、寡居妇女的家庭生活
四、寡居妇女与家族的关系
五、寡妇的精神世界
六、寡妇改嫁与再婚的情况分析
七、后论:一个长时段的历史分析
第十一章 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
一、佛教戒律的伦理资源
二、佛教的孝道观及其特点
三、佛教戒律中的妇女观
四、佛教戒律中的修养观
五、佛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的融变
六、佛教与礼法文化的下移
第十二章 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跋房山石经题记《唐故上柱国庞府君金刚般若经颂》
一、内容分析
二、写经的三种缘起
三、家庭宗教生活的形式
四、余论
第十三章 《太平广记》所见中古民众的佛教信仰
一、信众的构成分析
二、民众信佛的表现方式
三、民众观念中的佛教
第十四章 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
一、乡制的特色
二、里正及其职能
三、邻保与村坊
四、乡治的困境
五、结语
第十五章 唐代农村家庭生计探略
一、农家经济生活
二、农家经济与市场的联系
三、农家生产成本
四、住房消费与其他大宗家庭开支
五、唐代中等水准农家生活蠡测
六、其他农家与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状况
七、简短的结论
主要征引文献
后 记
內容試閱
《唐代家庭:生活、生计与家风》试图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家庭史。从1994年关注这个领域以来,至今已有30年,到本书第一版出版,也有20年时间。不敢说书中讨论的问题很全面,但是,却尽量用材料说话,内容力求细致具体。所使用的资料,除了常见史书之外,出土唐人墓志、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诗歌和笔记小说、佛教文献,都尽可能地网罗搜集。因为只有利用这些史料才能触摸到家庭史的一些细节。我的目的是写一本既有家庭生活,包括夫妻、老人、儿童、生计、分家析产、婚姻甚至性爱的家庭生活史,也希望能够包括其信仰、宗教、家教以及乡里社会在内的基层社会史。
多数文章曾经在《历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史学月刊》《史学集刊》《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等许多杂志上发表过。收入本书时都做了修订。
本书2014年7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2024年又印刷了5000册,全已售罄。这次的增订修补,调整了章节顺序,增补了第四章内容,其他章节也有所增改。
感谢学生张子圆在修订工作中细致有效的工作,感谢责编阎海文许多好的建议,也感谢贾雪飞博士许多具体帮助。书中若有错误之处,由我负责,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张国刚
2025年5月24日于清华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