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纬度·何以中国·周秦之变:地理·人文·技术
》
售價:HK$
500

《
永劫馆超连续杀人事件:魔女决定与X赴死
》
售價:HK$
281

《
财富心理学:通向富足人生的50个想法
》
售價:HK$
383

《
平台革命: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
》
售價:HK$
403

《
思想帝国:公共外交的起源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公共外交译丛)
》
售價:HK$
408

《
公私同圣的秩序建构:王权视角下皇帝祭祀与祠神敕封的隔绝和整合 尔文智识生活系列
》
售價:HK$
439

《
共生共创:建设师生共同课堂丛书——“三师课堂”案例集萃(第一辑)
》
售價:HK$
347

《
大秦丞相李斯:谋国又谋身的大秦帝国“操盘手”
》
售價:HK$
301
|
| 編輯推薦: |
|
“十五五”规划,是在踏上新征程后,着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居于承前启后的非常重要的历史位置,名家胡鞍钢等带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团队解读“十五五”规划的重要发展阶段规划和发展前景。
|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研究成果。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五年,是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重要时期。
本书根据中央最新精神,前瞻研究“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发展思路,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对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之际,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关注哪些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战略任务的重点领域、重点举措,予以着重阐述。
此外,本书在最后一篇对2035年远景奋斗目标进行了中长期预测,希望为我国制定203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供重要借鉴。
|
| 關於作者: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是一所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以及社会影响力的当代中国研究平台和大学高端智库,于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胡鞍钢,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名誉院长,国情研究(当代中国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者。获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博士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经济学博士。先后兼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党的十八大代表。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等。他创建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带领团队开拓国情研究,主编和撰写《国情报告》1800余期,持续为国家发展提供决策知识并产生重要影响
周绍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民生与健康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研究与政策、民生与健康政策、中国经济、发展规划、国际发展与治理,先后主持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余项研究,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80余篇,中英文专著合著9部。先后获得“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称号等多项教学奖以及《经济学》(季刊)最佳论文奖(2008—2009年度)等多项优秀论文奖项。
刘生龙,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人口研究、劳动经济学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社科重大基金子项目、国家高端智库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课题项目30余项。在《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
| 目錄:
|
第一篇 总体篇
第一章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评估
第二章 “十五五”时期国内发展基础
第三章 “十五五”时期面临的外部环境
第四章 “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第五章 “十五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与指标
第二篇 经济发展篇
第六章 “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七章 经济增长与结构分析
第八章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九章 建设世界制造强国
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第三篇 创新驱动篇
第四篇 协调发展篇
第五篇 绿色发展篇
第六篇 开放发展篇
第七篇 共享发展篇
第八篇 展望2035 中国篇
|
| 內容試閱:
|
一、我国面临的国际发展机遇
从国际上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进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转换,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持续创造“天时地利”。
第一,经济全球化仍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贡献者及引领者。从世界近现代史看,人类曾先后经历过第一次经济全球化(1870—1913 年)、两次世界大战与大萧条(1913—1950 年)、第二次经济全球化(1950—1990 年)、第三次经济全球化(1990—2008 年)。前三次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主导的传统经济全球化,主要服务于西方国家利益。之后进入第四次经济全球化,是以中国为首的南方国家集体崛起,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加速转变,新力量强势崛起。按2021 年国际元计算,2010—2024 年,“南升北降”态势愈发清晰:OECD 国家GDP 占世界比重由51.1% 降至43.0%,南方国家则由49.9% 升至57.0%,并对同期世界经济增长贡献71.6%,其中中国贡献率为31.8% ;同时,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大新兴经济体2024 年GDP 占世界比重达33.6%,首次超过美国、欧盟、日本的32.2%,预示未来南方国家经济、产业、贸易、科技等综合实力将持续跃升,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注入强劲动能。
第三,颠覆性技术重塑全球产业版图,重构全球价值链分工与竞争格局。第四次工业革命呈指数级演进,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耦合,正深刻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并重新定义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与国家竞争力,驱动经济形态与社会范式系统性变革。作为本轮产业变革的策源地和引领者,我国已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关键赛道领跑或并跑,“十五五”时期必须牢牢占据全球高新技术竞争制高点,全面夯实国家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
第四,世界贸易格局加速重构。2008—2024 年,OECD 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61.7% 降至55.5%,南方国家由38.3% 升至44.5%,中国占世界比重由8.8% 升至14.6%。“一带一路”倡议正成为南方贸易增长的全球性公共产品。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指出,2033 年中国与“全球南方”贸易将新增1.25 万亿美元、年均5.9%,为我国市场多元化、价值链升级和外贸韧性打开广阔空间,并助力全球治理规则更加包容普惠。
第五, 二十国集团(G20)与金砖机制驱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推动者。自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G20 持续发挥统筹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应对跨国风险的枢纽功能,但在扩大发展中国家代表权及强化同其他国际组织联动方面仍待深化改革。此外,金砖机制扩员至十一国,跃升为全球治理格局转换的关键变量,虽内部协调仍存挑战,其综合影响力却呈持续放大之势。中国作为两大机制的核心国家,已经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积极作用,未来应持续为世界和平与共同繁荣释放红利,进一步提升国际感召力,以务实行动为全球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强确定性。
第六,全球气候变化倒逼能源革命,中国引领绿色革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绿色能源最大生产国与消费国。2023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世界比重的32.2%,相当于欧盟(占13.6%)、美国(占10.8%)之和(24.4%)的1.32 倍,深度重构全球能源版图。目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成为引领世界绿色能源革命的火车头,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重大贡献。
第七,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转型,中国须筑牢能源安全屏障。在全球能源体系加速转型与战略资源博弈升级之际,锂、钴等关键矿产的战略价值急剧上升,北极资源富集区开发及航道竞争也上升为新的地缘焦点。我国作为能源净进口大国,必须紧抓新能源技术突破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窗口,力争在全球能源新秩序中占据有利位势,切实巩固国家能源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