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壹卷YeBook论世衡史丛书——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
》
售價:HK$
418

《
桎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大地主经济
》
售價:HK$
806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230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347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45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347

《
DK企业运营手册(全彩)
》
售價:HK$
560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10200
|
| 內容簡介: |
本书介绍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涉及的技术原理、工艺、应用。首先介绍资源,涉及金属资源和非金属资源,包括每种资源的自然分布、提纯或者冶炼原理与工艺;其次介绍电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锂离子电池中各个组件组分, 单体电池以及电池组/电池堆;然后介绍锂离子电池(组)在电动汽车、军事、医疗、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以及微电池发展现状;最后介绍锂离子电池回收工艺研究现状、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内容等。 本书可供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电化学反应工程、电动车、冶金工程等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参考阅读。
|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001 1.1 锂离子电池在能量流动系统中的地位 001 1.2 锂离子电池历史 002 1.3 锂离子电池研究现状简述 004 1.4 锂离子电池性能简述 005 1.5 本书框架 006 参考文献 007
第2章 资源 008 2.1 金属资源 008 2.1.1 Li 008 2.1.2 Co 013 2.1.3 Ni 016 2.1.4 Cu 017 2.1.5 Mn 017 2.1.6 Al 019 2.1.7 Fe 021 2.1.8 Ti 021 2.2 非金属材料 024 2.2.1 磷酸盐 024 2.2.2 石墨 024 2.2.3 LiPF6 合成 025 2.2.4 炭黑的制备 028 参考文献 028
第3章 合成方法简介 030 3.1 合成反应简介 030 3.1.1 高温固相合成反应 030 3.1.2 溶胶凝胶技术 032 3.2 正极活性物质的合成 032 3.2.1 钴酸锂与磷酸钴锂 032 3.2.2 镍酸锂、磷酸镍锂和三元正极材料 035 3.2.3 锰酸锂、磷酸锰锂 037 3.2.4 磷酸铁锂、硫酸铁、钛酸锂 038 3.3 石墨负极材料提纯处理 039 参考文献 040
第4章 相关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 042 4.1 Nernst 方程与脱嵌锂反应本质 042 4.2 非平衡电位分布问题 043 4.3 母相中元素锂价态 045 4.4 表面电荷转移位置 046 4.5 嵌入反应机理 049 4.6 新型材料开发途径与限制因素分析 051 4.6.1 高比能量条件分析 051 4.6.2 高比功率条件分析 052 4.6.3 高循环寿命条件分析 052 4.6.4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示 052 4.7 三相界面 054 4.8 氧气析出分析 054 4.9 空间电荷层 055 4.10 JT 变形的晶体场理论 055 4.11 电场对锂离子扩散系数测量的影响 056 4.12 界面锂离子传输机理的争论 058 参考文献 060
第5章 电池与电极参数 061 5.1 电压 061 5.1.1 电压含义 061 5.1.2 电子的影响 062 5.1.3 电压滞后现象 063 5.1.4 非晶化对电压曲线的影响 064 5.1.5 吉布斯自由能与电压的温度系数 065 5.2 容量 068 5.2.1 有效容量 068 5.2.2 假容量 069 5.3 能量密度与比能量 070 5.4 功率 072 5.5 库仑效率 072 5.6 电池寿命 073 5.7 充放电速率 073 5.8 放电深度 073 5.9 循环寿命 074 5.10 直流电阻 074 5.11 充放电曲线形状 074 5.11.1 热力学本质 075 5.11.2 非对称充放电曲线 079 5.12 充放电模式 080 5.13 记忆效应 082 5.14 自放电 082 参考文献 083
第6章 活性电极材料 084 6.1 负极材料 084 6.1.1 碳负极 084 6.1.2 金属及相应氧化物 085 6.1.3 硅及硅的氧化物 086 6.1.4 氮化物负极 087 6.2 正极材料 087 6.2.1 橄榄石LiMPO4 087 6.2.2 尖晶石系列 087 6.2.3 L-i V-O-P 系列 088 6.2.4 氧化物(正极) 089 6.2.5 硫酸盐系列 090 6.2.6 Li2 MeO3 系列 090 6.2.7 LiMeO2 系列 091 6.2.8 硫化物 094 6.2.9 聚磷酸盐 095 6.2.10 焦磷酸盐系列 095 6.2.11 氟化物 096 6.2.12 其他 097 6.3 多电子传输反应物的设计 098 6.4 材料纳米化 098 参考文献 101
第7章 锂离子导体 102 7.1 液态电解液 102 7.1.1 电化学窗口估算 105 7.1.2 溶剂 107 7.1.3 锂盐 113 7.1.4 电解液添加剂 119 7.2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123 7.3 无机晶态锂离子导体 125 7.4 离子液体 128 7.5 水系电解液 128 7.6 总结 129 参考文献 129
第8章 黏结剂 集流体 导电剂 131 8.1 黏结剂 131 8.2 集流体 135 8.2.1 铜箔 135 8.2.2 铝箔 138 8.2.3 其他集流体材料 142 8.3 导电剂 143 参考文献 148
第9章 隔膜 149 9.1 隔膜加工工艺简述 149 9.2 经典隔膜简介 150 9.3 评价隔膜的参数 152 9.4 隔膜改性与新型隔膜 157 参考文献 162
第10章 全电池技术 163 10.1 设计 163 10.1.1 一般性考虑 163 10.1.2 循环寿命 165 10.1.3 运行参数与正极容量 165 10.1.4 电流密度分布 167 10.1.5 电池几何形状 168 10.1.6 单电池等效电路 170 10.1.7 可靠性分析 171 10.2 扣式电池 171 10.3 圆柱电池极片制造 172 10.3.1 极片制造基本流程 172 10.3.2 混料 174 10.3.3 极片厚度控制 176 10.3.4 极片切割 177 10.3.5 极片性能影响因素 178 10.4 方形堆叠式电池极片制造 179 10.5 全电池组装 181 10.5.1 圆柱电池组装 181 10.5.2 软包与方形电池组装 181 10.5.3 产气的处理 183 10.6 低温锂离子电池 185 10.7 全电池成本分析 187 参考文献 189
第11章 电池安全性 190 11.1 安全事故 191 11.2 原因分析 192 11.2.1 爆炸 192 11.2.2 电池温度 193 11.2.3 热失控 194 11.2.4 错误使用与随机失效, 锂脆 197 11.3 安全措施 197 11.3.1 隔膜闭孔功能 198 11.3.2 降低电解液可燃性 198 11.3.3 添加剂与包覆等措施 199 11.3.4 PTC 元器件 200 11.3.5 安全阀 201 11.3.6 熔丝、电热调节器与电子安全电路等 202 11.4 工作安全区域 203 11.5 电池检测 204 11.5.1 海水浸泡、盐雾试验 205 11.5.2 挤压测试 205 11.5.3 电解液可燃性测试 205 11.5.4 短路测试 206 11.5.5 穿刺实验 206 11.5.6 过充电测试 206 11.5.7 过放电测试 206 11.5.8 渗漏检测 206 11.5.9 温度循环测试 207 11.5.10 跌落测试 207 11.5.11 冲击、撞击测试 207 11.5.12 振动 207 11.5.13 热冲击 207 11.5.14 电池组电性能安全测试简述 207 11.5.15 自放电 207 11.5.16 铝壳 207 11.5.17 一般性规定 207 参考文献 209
第12章 电池(组/堆)管理 210 12.1 热管理 210 12.1.1 冷却 211 12.1.2 加热 213 12.2 电动车热平衡 214 12.3 电池单体一致性管理 215 12.4 电池管理系统 218 参考文献 219
第13章 微电池简述 221 13.1 微电池定义 222 13.2 微电池应用 223 13.2.1 应用领域 223 13.2.2 典型实例 223 13.3 微电池加工制造 225 13.4 微电池性能 226 13.5 二维微电池 227 13.6 三维微电池 228 13.7 医用微电池 230 13.7.1 医用微电池简史 231 13.7.2 医用微电池体系简介 232 13.8 薄膜电池 236 13.8.1 薄膜电池含义 236 13.8.2 薄膜电池性能 237 参考文献 240
第14章 电池应用 241 14.1 移动电子系统 241 14.2 航空航天航海 242 14.3 储能系统 242 14.4 军用 244 14.5 电动自行车 245 14.6 电动汽车 246 14.6.1 电动汽车优势 247 14.6.2 电动汽车类型 249 14.6.3 电动汽车实例 252 14.6.4 驱动模式 254 14.6.5 电机 256 参考文献 257
第15章 电池使用寿命 258 15.1 SOC 与SOH 258 15.1.1 SOC、SOH 研究历史 259 15.1.2 SOC、SOH 确定方法 260 15.2 电池报废与电池寿命延长 266 15.2.1 性能衰减的一般性原因 266 15.2.2 负极性能衰减 267 15.2.3 正极性能衰减 267 15.2.4 隔膜与极耳失效 268 15.2.5 电解液 268 15.2.6 集流体性能衰减 270 15.2.7 黏结剂失效 270 15.2.8 总结 271 参考文献 273
第16章 废弃电池回收技术 275 16.1 回收必要性 276 16.1.1 锂回收必要性 276 16.1.2 有色金属回收的必要性 277 16.2 主要回收工艺 278 16.2.1 金属单质的回收 280 16.2.2 化合态金属成分回收 280 16.2.3 有机成分回收 280 16.3 预处理 281 16.3.1 拆解预处理 281 16.3.2 机械预处理 284 16.4 化学处理 287 16.4.1 化学淋洗 287 16.4.2 生物淋洗 288 16.4.3 萃取 290 16.4.4 沉淀法 291 16.4.5 电化学法 292 16.5 典型实例 293 16.5.1 LithoRec 工艺简述 294 16.5.2 Umicore 工艺简述 296 16.5.3 回收网络 298 16.6 总结 299 参考文献 300
第17章 电池生命周期评价与碳足迹 302 17.1 系统大小 304 17.2 系统边界 305 17.3 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 305 17.4 参数差异 306 参考文献 306
后记 307
|
| 內容試閱:
|
锂离子电池几乎是先进化学电源的代名词,正逐步在电动工具、微能源系统、薄膜电池、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诸多领域,取代其他类型的化学电源。锂离子电池能实现巨大的技术突破,核心得益于材料设计优化、组分精准调控,以及电池组的设计与管理技术革新等关键环节。 本书系统地向读者展现了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全貌,涵盖其诞生背景、应用场景,以及最终流转去向。全书首先介绍锂离子电池各组分的冶炼提取工艺、主要材料的合成方法,以及领域内备受关注的热力学与动力学争议问题,重点围绕脱嵌锂机理、锂离子价态演变、非对称充放电曲线等核心议题;接着详解电池与电极的关键参数,以及活性电极材料、锂离子导体、黏结剂、导电剂、集流体、隔膜等核心组件;随后阐述锂离子电池的组装技术、热管理方案、安全防护措施、实际应用场景、使用寿命,以及废弃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最后简要介绍了处于起步研究阶段的电池能量消耗、生命周期评价等内容。 诚挚感谢蔡陈楠、陈桂敏、陈培雷、陈亦新、范富强、冯连朋、冯岩、韩丽娟、胡博、胡学平、李德成、李志虎、林克芝、任伟、沈悦聪、盛锁江、孙丰霞、王双才、王晓琳、王振伟、吴军、吴群、熊明华、姚金雷、张峰、张倩、赵立平、周兴磊、周肇国、朱宇涛等朋友一直以来的支持。 仓促成书,若存在不足之处,可直接联系作者徐艳辉,通信地址: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钢铁学院。Email:xuyanhui@suda.edu.cn。 本书编著者之一徐艳辉,谨以此书致敬始终给予自己坚定支持与温暖陪伴的家人:夫人鞠华博士,长女徐鞠霄萌,次女徐鞠涵钰。
编著者 2025年3月于苏州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