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就业新趋势 :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劳动力市场

書城自編碼: 416468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蔡昉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80857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1760
中国折纸动画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347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352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407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408
蝉鸣震耳欲聋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352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347
植物圣经(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典藏全彩复刻,跨越400年的科学与艺术瑰宝,一部改写人类植物认知的里
《 植物圣经(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典藏全彩复刻,跨越400年的科学与艺术瑰宝,一部改写人类植物认知的里 》

售價:HK$ 1367

編輯推薦:
深度关联国务院新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行动意见以促进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六大重点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为重点,其中这几项都在书中有提及。人工智能的强大赋能功能,可以大幅度增强破解现代化发展难题的能力。如何抓住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应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需要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中把握正确技术发展和应用方向,形成一个确保智能向善的良好制度环境。作者在制度和政策上提出了解决思路。
预测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长,为实现合理经济增长提供信心和依据。
1、深度洞察产业转型下的就业变迁,本书深度剖析了产业技术升级、结构服务化等趋势对就业结构的重塑。
2、解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双重效应,精准解读人工智能在国内劳动力市场呈现的替代与互补效应。
3、聚焦人口结构变化下的就业新机遇,鉴于少子化、老龄化以及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降等人口格局的深刻变化,书中提出了针对性的就业应对策略。
4、剖析多元化用工模式的发展与影响,全面解析企业灵活用工、人力资源外包模式升级以及远程办公普及等多元化用工趋势。
To B —— ①权威政策解读,
內容簡介:
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对就业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舆论界、研究领域和决策圈关注的重点,以及国际社会讨论合作的共同且紧迫的话题。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就业规模,位列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梯队,机器人市场规模也位居世界首位。因此,人工智能革命性突破引领的科技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必然对中国的就业产生深远影响,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未来各国,谁能在人工智能竞争中胜出,越来越取决于能否成功应对经济社会层面的挑战。
这本书着眼于人工智能及其赋能数字经济对于就业的挑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就业的革命性影响。通过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跨学科的视角,解构了人工智能赋能科技革命如何重塑劳动力市场的核心主题。揭示人工智能就业冲击的现实影响,剖析就业挑战的性质,勾勒应对策略的全貌,并结合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背景,提出一系列政策应对和制度建设方案,重点置于人工智能时代新人力资本的培育路径与战略,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协同一致。
關於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劳动经济学会会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就业问题高级别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人口和劳动经济学、“三农”问题、收入分配等。
著有《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读懂未来中国经济:”十四五“到2035》《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成长的烦恼: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及应对》等。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中华人口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
目錄
引论
第一部分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正在深刻地改变劳动力市场,也将改变就业创造与就业破坏两种效应的影响方式。
第一章 人工智能的就业冲击
人工智能赋能科技革命
数字经济的颠覆性就业影响
新型自动化:重塑技术变迁动因
何以技术卢德主义缕缕不绝?
“变”与“不变”尽是挑战
第二章 理解就业挑战的性质
就业矛盾转换:从总量到结构
劳动力市场匹配的体制障碍
户籍制度仍在发挥什么作用
确定性预期遭遇不确定性现实
人工智能就业影响的若干“事实”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的“一老一小”
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显示性变化
中国的“贝弗里奇曲线”
年龄结构、人力资本和就业匹配
就业搜寻和匹配的倒U形曲线
劳动力年龄分布和匹配难点
结构性矛盾的微观和宏观维度
“一老一小”到全生命周期对策
第二部分
完善劳动生产率分享机制、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蛋糕,是人工智能时代高质量就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四章 理论和情景:就业何去何从
就业冲击和经济可能性
“索洛生产率悖论”
“鲍莫尔成本病”
何谓“正确的人工智能”?
“凯恩斯可能性展望”
重新思考制造业的生命周期
第五章 何以承载高质量就业
就业变化必然性:内涵与外延
新就业形态与生俱来的特质
“逆库兹涅茨化”的悖论
是就业内卷,还是劳动力市场极化
从菲利普斯曲线到贝弗里奇曲线
第三部分
引领人工智能助力培育新人力资本、提升投资回报率、避免内卷式竞争,以合理增长速度和民生建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第六章 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
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与谁对齐
在算法里植入向善基因
岗位替代是必要的动机吗
人工智能冲击:解铃还须系铃人
第七章 保持合理增长率是硬道理
“陷阱”还是分化,抑或跨越
挑战和机遇中的发展环境
潜在增长率来自何处
从“内卷式”竞争到新质生产力
打破“人口金字塔消费悖论”
第八章 培育新人力资本
认识人口变量——快与慢
人力资本投资:孰与争锋
“赫克曼曲线”与育苗经济学
全生命周期人力资本
教育外部性和政府支出责任
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
以包容性教育促进社会流动
第九章 民生建设和社会保护
发展的公共品拓展规律
通过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从社会保障到社会福利
公共财政:从何处来到哪里去
新型劳动力市场制度
內容試閱
我们正处在怎样的“时刻”
2022年年底,美国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推出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 ChatGPT(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它凭借“像人一样聊天”的能力,让全球用户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演化的颠覆性进展。 OpenAI作为行业先驱,被定位为通用人工智能( AGI)探索者,在技术路线上追求大模型、多模态和通用性。 ChatGPT则像一个“全能学霸”,从写诗到编程几乎无所不能,其本质是赋能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
ChatGPT带来的冲击波尚未消散,人们便开始为该模型的“高门槛”—包括极高的算力要求及其相关的高能耗、高训练成本和巨额投资问题—颇感忧虑,也发现了其在中文支持和专业深度方面的缺陷。与此同时,有人担心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差距将拉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国家之间将进一步分化。这时,成立于 2023年的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 DeepSeek)推出同名模型,就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如果说 OpenAI走的是“高举高打”的路线,深度求索则是“小而精”,通过优化算法降低大模型成本,深耕垂直场景,更贴近中国本土语境,可更快渗透进日常工作和生活。
深度求索的横空出世,以及其所引发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较量,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为理论和实践提出一系列重要课题,特别是引发国家之间、企业之间、模型之间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上更激烈的竞争,将会对经济、社会和民生产生更大的影响。一方面,事实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多个方向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模型,涵盖大语言模型、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多模态人工智能等方向;另一方面,如果从国力和民生的角度评判,未来各国,谁能在人工智能竞争中胜出,越来越取决于能否成功应对经济社会层面的挑战。下面,我们从紧迫性、不可回避性和时效性 3个角度来探讨,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特别是就业挑战的显著性。下面的阐述也可视为对本书写作初衷和意图的说明。
西方媒体用“斯普特尼克时刻”这个说法,表达对深度求索模型诞生的震惊。借用这个以冷战事件为背景的隐喻,固然体现西方对这一技术突破的肯定,也暗含对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竞争加剧的警觉。按照西方人的文化传统,他们或许更应该把这场较量类比为“大卫击败歌利亚”的故事。故事中,身材瘦小、以投石器为武器的牧童大卫与身形高大、披重甲持利剑的勇士歌利亚之间,体现了非对称优势的运用。不过,这个类比只应该是表面意义上的,技术竞争毕竟不是零和博弈,良性竞争终将催生更丰富的人工智能生态。
有位读者在致信英国《金融时报》时建议,与其使用“斯普特尼克时刻”这个比喻,不如用“丰田时刻”来形容深度求索的技术突破特点。 .读者在信中指出,与丰田重新定义汽车制造方式相似,深度求索的人工智能战略的制胜法宝在于减少浪费、注重效率、降低成本的理念,并凭借易于普及的产品为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领域赋能。换句话说,打败“歌利亚”的“大卫”未必指某一家公司,更可能是开放协作、多元价值观的技术理念和技术进化本身。
况且“斯普特尼克时刻”这个比喻带有冷战思维的色彩,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终究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在深度求索异军突起的过程中,一些投资者看到了苹果公司等智能手机制造商从中可以挖掘的机会。 这就是说,在一个消费者大语言模型日益产品化的世界,分发平台越来越不可或缺;深度求索所代表的“小而美”技术路线,恰恰是智能手机的用武之地。以此类推,人工智能模型的平行竞争者也好,纵向用户也好,都可以从多赢格局中获益。
关注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
无论称之为何种“时刻”,它终究是针对参与人工智能竞争的创新公司及其所在国家的政府的战略启发和政策含义。同时应该关注的是,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的竞争加剧,尤其是付诸应用的速度日益加快、赋能的范围越来越广,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的经济社会影响这样旷日持久的话题,必然以十倍、百倍于以往关注度的方式呈现,其中对就业的影响无疑居于首位。因此,谈及这“时刻”、那“时刻”,对普通人、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而言,首先意味着需要探讨人工智能革命可能对就业产生的影响,以及应该 做出的应对抉择,并且这一做法的紧迫性日益突显。
关于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经济学界历来有着关于“趋同”与“分流”的讨论:有足够多的后起国家能够以更快的发展速度赶超,通常就导致世界性的趋同,但如果过多的国家进一步落后于先行国家,就可能形成发展分流的结果。世界经济史上最著名的“大分流”是工业革命促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道扬镳,最近的“大趋同”则是在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结果。
人工智能革命很可能将产生与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类似的经济后果,至于是促进新一轮“大趋同”,还是导致又一次“大分流”,根本上取决于人类共同的选择,又在相对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位势和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制高点,既是中国实现自身宏伟目标的必要保障,也有助于中国有力地支撑发展中国家保持赶超势头。
凡事预则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作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的重大任务之一。全会部署改革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与即将进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十五五”)时期高度重合,应该及早研究和谋划。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一个关键起因,便是人工智能发展导致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化,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而更显突出。
以上段落从大趋势上强调了人工智能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特别突出应对挑战的紧迫性和不可回避性,描述人工智能如何引发结构性就业矛盾,可以使理论上讨论的问题更加贴近现实。每个家庭、每个劳动者可能面对的就业苦恼和困扰,研究者和规划者经常观察到的统计现象,都将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产生越发紧密且显著的关联。
例如,以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越来越难以靠文凭得到劳动力市场的肯定,青年失业率大幅高于平均水平;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与现实中劳动参与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立和强劲的反作用力;“有活儿,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儿干”并存的现象,或者岗位空缺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悖论成为常态;遵循劳动生产率从低到高的方向,不再是劳动者流动的必然逻辑,反方向的流动和转岗现象俯拾皆是。这些都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表现,也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机器人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而愈显突出,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性要求我们有效应对。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