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9月出版新書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云货币

書城自編碼: 416469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國際經濟
作者: [南非]布雷特?斯科特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81229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0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食在味道--一份主食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书籍
《 食在味道--一份主食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书籍 》

售價:HK$ 214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
《 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 》

售價:HK$ 1418
多周期技术分析掌握股市运行周期 抓住投资赢利的钥匙股价运行周期性趋势交易量价关系金融投资
《 多周期技术分析掌握股市运行周期 抓住投资赢利的钥匙股价运行周期性趋势交易量价关系金融投资 》

售價:HK$ 398
高胜算操盘:成功交易员完全教程美马塞尔林可著十年十二国版本帮助数百万交易者建立交易优势股票书籍
《 高胜算操盘:成功交易员完全教程美马塞尔林可著十年十二国版本帮助数百万交易者建立交易优势股票书籍 》

售價:HK$ 500
亲子战争:全景解读2-6岁孩子的行为与心理,32个精选案例化解幼儿常见教养问题
《 亲子战争:全景解读2-6岁孩子的行为与心理,32个精选案例化解幼儿常见教养问题 》

售價:HK$ 305
胡僧东来: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家和传播人
《 胡僧东来: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家和传播人 》

售價:HK$ 500
电磁频谱中的战斗: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电子战飞机、作战与装备
《 电磁频谱中的战斗: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电子战飞机、作战与装备 》

售價:HK$ 500
书法常识
《 书法常识 》

售價:HK$ 184

編輯推薦:
1.经济人类学的独特视角
作者从经济人类学家视角,揭示了全球经济向“无现金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潜在风险,讲述了大型金融机构与科技巨头的融合为何需要“云货币”来取代现金。
2.洞察货币系统演化路径
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货币系统演化路线图:国家货币(现金)→银行货币(数字筹码)→加密收藏品(比特币)→锚定法币的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等。
3.助力理解全球经济核心变革
数字资产已成为全球核心议题,本书剖析了理解这场复杂变革的底层逻辑,帮助洞察未来的财富机遇与挑战。
4.解读稳定币的崛起与未来
分析稳定币作为一种货币创新,与比特币、央行数字货币等的互补与竞争,探索全球支付体系的未来走向。
內容簡介:
当我们日益习惯于手机支付的流畅体验时,我们钱包里的纸币正悄然退居次位。这不仅是支付方式的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货币体系演变。 经济人类学家布雷特·斯科特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全球经济向“无现金社会”转型背后的复杂动机和潜在风险,系统讲述了大型金融机构与科技巨头的融合为何需要“云货币”——由银行业支撑的数字货币——来取代实体现金。 《云货币》将带领我们探索: 我们银行账户里的数字究竟是什么? 谁会从无现金社会受益,谁又会被落下? 为什么稳定币(如泰达币)能在加密世界异军突起? 比特币、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等不同形态的货币又将如何塑造未来经济格局?
關於作者:
经济人类学家、金融活动家,曾做过金融衍生品经纪人。2013年,他出版了《异端者的全球金融指南》(The Heretic’s Guide to Global Finance),此后受邀在全球数百场活动中发表演讲,并多次登上国际媒体,包括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台、英国天空电视台。
他长期撰写有关金融改革、数字金融、另类货币、区块链技术以及无现金社会等议题的文章,作品见诸《卫报》、《新科学人》杂志、赫芬顿邮报、《连线》杂志等国际主流媒体。
他曾与各类组织合作,参与金融改革与另类货币系统的实践项目,并且担任英国金融创新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 副译审,副研究员,从事多边外交工作。
目錄
引? 言
第一章 货币:经济的神经系统
货币即神经系统
为公司资本主义充电
片面视角的问题
现金被视作障碍
第二章 现金战争
隐于迷雾的支付中介
数字支付表面的优势
现金之战
伊索寓言与联盟悖论
第三章 山中巨人
货币使用者与货币发行者
山中巨人
解读寓言
扩张与收缩
数字承诺与实物承诺
纸币历险记
巨人并不孤单
第四章 数字筹码
银行不是寄存处,更像是赌场
“无中生有”的筹码
移动筹码
国际筹码转移
与银行卡特尔通信
云城与云货币
第五章 银行筹码社会
新货币来了
攻击支付方式
横向非正式与纵向正式
“银行化”的模糊性
融入和接纳
第六章 老大哥、大保镖、大管家
从远处观察
主要观察者:金融机构
次要观察者:国家
老大哥的多面性
支付审查与圆形监狱
第七章 人为推动的“快速变化的世界”
虚假的未来主义
美化惯性
被迫追随“潮流”
支付方式的绅士化
第八章 科技冲击下的金融重塑
无人值守的银行柜台
揭开大型金融机构的本质
金融科技公司的伪革命
仿人类聊天机器人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
银行自助服务将我们引向何处
第九章 人工智能、金融监控与硅谷乌托邦
算法取代交易员
金融机器人的进化
我,机器银行家
机器夏洛克
通过监控实现普惠
大保镖与大管家的回归
第十章 利维坦的对决
国家与市场的共谋和冲突
全球数字网络与治理悖论
密码朋克的抵抗
第十一章 比特币的非货币本质
比特币超自然主义
双面夹击
比特币的“配方”
空气币崇拜
对等贸易收藏品
第十二章 加密狂潮与理想主义诱饵
现金战争中的陌生盟友
“赛博九龙”复杂化
金融自动售货机
政治经济大熔炉
第十三章 稳定币崛起
自动化的寡头垄断
稳定币:锚定核心资产的数字货币
科技巨头布局稳定币
天秤币及其背后的企业联盟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货币的未来
结 论
奇点愿景
融合:定义未来的根本力量
从货物崇拜到承诺支付
与现金共处
致? 谢
注? 释
內容試閱
引 言
本书的主题是合并与收购。合并是指大型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公司之间力量的结合。收购是指获得影响力,一旦合并完成,大型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公司将会对我们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新闻媒体每天都在大肆报道某家初创公司又推出了激动人心的金融科技应用程序,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例如,亚马逊宣布与一家支付平台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或者花旗集团宣布与谷歌支付合作,媒体总是把这类事件报道为喜闻乐见的前沿创新。未来主义者们纷纷发表观点,争相评论数字金融领域的最新热词,就像吟游诗人争先恐后地赞颂国王一样。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应当对那些相信数字货币和数字金融必然会取得进展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让我们先抛开金融和科技行业的老生常谈,忽略首席执行官及其追随者们所讲述的故事。企业家就像冲浪者一样热衷于讲述乘风破浪的精彩故事,也喜欢分享在冲浪时保持平衡的心得,却很少思考隐藏在背后的各种力量。例如,表面上看是海风和珊瑚礁引起了波涛汹涌的海浪,但实际上海浪也许是远方的地震造成的,而地震又是由看不见的板块构造运动引起的。我希望大家略过表面乘风破浪的故事,直接揭开全球经济的本质。
我们正在经历全球金融自动化的过程。首先,我们钱包里的实物货币会被银行控制的数字货币所取代,这个场景被委婉地称为“无现金社会”。20 多年来,金融业和一些国家的政府都在想尽办法将实物货币妖魔化。新冠疫情更是助推了这一趋势,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趁机加速发起现金之战,以卫生问题为借口进一步推动无现金社会。现金可以保护隐私,也可以抵御自然灾害和银行系统崩溃,但越来越多的声音却将它描述为明日黄花,认为它有碍进步,必将让位于全新的数字货币世界,也就是我说的“云货币”。
主要的寡头(大型企业集团)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它们隐藏在层出不穷的应用程序背后,而人们看到的仅仅是多样性的表象。在我们的智能手机屏幕背后,自动化金融控制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数十亿人被锁在相互交织的系统中,结果就是当今的监控和数据提取行为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伴随而来的可能是严重的排斥、操纵和欺骗。让人们依赖这些系统的竞争,正在成为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之争,而各国的背后都有企业盟友的支持。
乍看之下,个体公司和政府似乎是在争夺主导地位,但仔细想一想就知道,它们相互竞争是为了在不断扩张的地球超级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超级系统实在是太大了,我们难以看清其全貌。然而,我们日常与手机、计算机和感应器交互时,都会留下使用痕迹,这些终端会把信息传送到遥远的数据中心,这样一来,我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更加中心化的世界,浑身不自在。
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意识到了这张不断收紧的网,感到恐惧不安。看到那些宣传产品便利性的广告,就会想到这些产品以后会研究和操纵我的行为,难免觉得不寒而栗。我看着自己的手机,不知道它到底是好帮手,还是某种邪恶力量的代言人,监视着我生活中那些此前难以被正式掌控的方面。
我并不是认为数字世界不好,也不是要拿它和非数字世界做比较。公众讨论一个问题时常常非黑即白,但在我看来,世界是具有矛盾性的。我意识到,我们被卷入了一张经济、文化和政治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这张网既能给予我们自由,同时也能禁锢我们。正如太极里的阴和阳,数字金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而当前关于数字金融的叙述失之偏颇,只关注数字金融带来的自由,本书旨在重新平衡这种偏见。
金钱和科技的矛盾
在我和哥哥小的时候,父亲教会了我们看地形图,然后就让我们只带着指南针去穿越南非的德拉肯斯山脉。我们当时觉得自己可真够硬汉的,但早在 500 年前,在同样的山脉,原住民桑人就已经依靠经验、星辰和直觉来辨别方向,而完全不借助任何科技手段。
这里有一个矛盾。表面看来,工具帮助我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世界,就像当年我和哥哥前行时紧握在手中的那枚珍贵的指南针一样。虽然最终我们在夜幕降临前到达了山洞,也为自己感到骄傲,但我们未曾察觉的是,使用工具的代价是对工具产生依赖,我们忘记了内心的方向感,最后削弱了自己判断方向的能力,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开发过这种能力。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以为科技可以赋能,但其实是加深了依赖。我们借助的外部工具塑造着我们的行动和思想,就像我们最初以为创新是一种新选择,但后来却成为强制性的必需品。如果你住在大城市,你也许可以选择手机的品牌,但却无法选择不使用手机。如果不使用手机,就会被排除在社会经济网络之外,而你又离不开这个网络。
更矛盾的是,我们所依靠的强大科技并非由我们掌握。举例来说,谷歌地图并不存在于我的手机上,而是位于一个遥远的数据中心,其中部分功能俗称为“云”,我通过智能手机访问云。这种感觉就好像把自己的方向感托付给遥远的大机构。
虽然我们对于谷歌地图的依赖仅仅是最近几十年发生的事情,但今天,要是一个伦敦人的手机电量只剩 1%,一想到马上就无法使用远程控制的数字地图,他便会紧张不安。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了依靠科技,似乎与科技融为一体。要是一天用不了手机,我们就会像“老烟枪”坐长途飞机一样,恨不得马上下飞机,冲到外面点燃一根烟,才觉得舒服。
金钱更是具有矛盾性。如今,我们觉得钱至关重要,特别是如果收入不错,更能体会到金钱的力量,我们早已忘记货币交换出现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甚至根本无法想象那样的世界。5 000 年前,货币体系是小规模且独立的,但现在却吞没了我们的文明。我们身边的几乎所有物品,无论是计算机、鞋子、进口意大利面,还是这本书,都要通过全球货币交换体系获得。我们与金钱的关系甚至比与科技的关系更紧密,当账户余额接近零时,想到无法参与市场交易,就会感到惊慌失措。如果无法参与市场交易,会觉得比“老烟枪”坐长途飞机还难受,就像一条躺在旱地上快要窒息的鱼,拼尽全力想回到水中。这是因为钱能换取所需的一切东西,最后我们就对钱产生了依赖。
然而,如果我们无法直接掌控自己的金钱,那就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了。我们银行账户中的钱存在遥远的数据中心,由银行控制,我们通过电话、计算机和支付卡与银行联系。在无现金社会,交易能力外包给了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正与谷歌等公司通力合作。两者的合作看似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伴随着便利而来的是公司力量的高度集中。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矛盾,我将通过本书带领大家一起探讨。
我的旅程
过去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全球金融领域的一线工作。刚工作时正值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加入了伦敦一家“离经叛道”的金融初创公司,在那里,我的工作是撮合成交复杂难懂的“奇异衍生品”a。两年来,我每天给企业财务总监、大型基金经理和投资银行交易员打电话。在全球市场动荡的冲击下,这家公司最终倒闭了,但我在那段时间了解了高端金融领域那些“灰色操作的门道”。
金融业作为一种古老的行业,比互联网至少早出现1 000年。金融掌握着全球货币体系,每天有数以亿计的经济交易和金融合同依赖这一体系运转。这是一个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华尔街、伦敦金融城,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在岸和离岸金融中心组成的世界。在伦敦人满为患的酒吧里,经常能见到西装革履却喧闹的金融行业从业者,他们中有吵吵嚷嚷的交易员、油嘴滑舌的投资银行家、风度翩翩的财富顾问、脾气暴躁的对冲基金经理等。在伦敦上流住宅区梅菲尔区低调的门后,一边是俄罗斯寡头为挖矿活动筹集资金,另一边则是中东的石油酋长正在为其主权财富基金寻求投资建议。
2013 年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异端者的全球金融指南》。我有人类学的专业背景,所以运用了人类学的一些方法研究大型金融机构。这本书还借用了黑客的原理,探索如何渗透进复杂的系统,挑战金融业的权力。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我有机会到世界各地与各种群体合作,而这些群体都宣称发现了金融革命或改革的关键。
他们中有极左翼无政府主义者、环境活动家、新时代的唯心论者、自由市场主义者、鹰派保守主义者和政府技术官僚主义者,这些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我曾与嬉皮士一起设计当地的货币,帮助气候活动人士游说养老基金,协助会计重新设计审计工作的未来,也向货币政策制定者提出疑问。我曾是维也纳一家画廊的驻场金融艺术家,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合作伙伴。我的生活中有马来西亚的中央银行家、美国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德国的反监控活动家和塞尔维亚的政治异见人士。我甚至有机会与极右翼活动家同桌交流,其中一些人还对法西斯主义感兴趣。我有幸接触到了关于经济体系的不同观点,了解到改变现有经济体系的不同方法,以及这些变革呼吁者不同的最终目标。
2015 年,我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数字自动化领域的巨头,也就是硅谷的科技公司。不同于金融公司一板一眼的办公室,硅谷是一个充满开放式工作空间的世界,办公室里放着懒人沙发,白板上贴着便利贴,黑色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着彩色代码。这是一个充满创新语言和初创公司推介会的世界,首席执行官们戴着头戴式麦克风走上舞台,介绍他们最新的应用程序,获得观众狂热的掌声。最大的几家公司,包括谷歌(Alphabeta)、脸书、苹果、亚马逊和微软,以及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正成为相互连接的数字组织,我们所有人都通过这些公司参与市场。这些公司占据着重要地位,能获取海量数据,然后再利用获得的数据训练人工智能。
金融和数字科技领域位居高位的人都认为他们的行动引领着世界,但他们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金融业的形象通常是贪婪且自私的,代表人物是电影《华尔街》(1987)中的恶意收购者戈登·盖柯,而科技领域一直以来的形象都是理想主义和书呆子气的程序员。苹果公司 1984 年的超级碗广告就代表了科技的精神,广告中一个衣着鲜艳的运动员拿着大锤粉碎了灰暗压抑的现状,预示着从传统权力结构中获得自由。
但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现在,科技和金融文化日渐融合。大型金融机构与大型科技公司的员工相互跳槽的现象,便印证了这种趋势。就拿我的一个朋友来说,他原来是摩根大通的量化分析师,当时的工作是计算金融合同的价格。而现在他跳槽去了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 DeepMind(深度思考),研究能应用于所有场景的人工智能。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也体现在金融科技行业中。金融科技体现了这两个领域模糊却又紧密的关系。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业声名狼藉,于是出现了科技乌托邦的观点,认为数字初创公司将打破金融旧秩序,推动金融民主。数字科技被描绘成“白衣骑士”,可以整顿糟糕的传统金融业。“金融科技”成了一个时髦的词语,既吸引了懂数字化服务的传统银行工作人员,也吸引了想以局外人身份从事金融工作的创业型技术专家。
一开始,金融科技似乎比其他科技领域单调,毕竟它依附于大型金融机构的旧有影响力,但又比传统金融丰富多彩,因为它与热门的硅谷有关联。时至今日,金融科技仍在利用这样一种观点:科技正在改造金融,而银行正被强行推进新的数字世界。用科技行话说就是,未来必定照进现实,一切旧事物必然消失在昨天。旧的金融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包括银行支行、实体现金和非电子流程在内的传统方式必须被淘汰。这些观点是对金融的根本性颠覆,但当我退一步思考金融科技行业时,我看到的并不是要重新设计大型金融机构,而是将它自动化的企图。然而,很少有人对两者进行区分。原因何在?
“不可避免”的自动化
我们凭直觉预测未来,但如果对未来感到不确定,我们还可以讨论未来应该如何。在政治中,我们慷慨激昂地呼吁想要的未来,而不是满足于我们认为可能的未来。虽然地方性的政治需求容易得到满足,比如资助学校,或者建设当地的绿色基础设施,但跨国的需求往往难以满足。奇怪的是,当涉及全球经济的数字化和自动化等更宏观的问题时,人们往往保持沉默。好像有一种感觉,无论你乐意与否,数字化和自动化都不可避免。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跨国金融体系让每一个人都感到渺小,大多数人只能被动应对趋势,而无法主动塑造趋势。没有人认为自己可以驱动全球经济,但却能感觉到全球经济就像一个巨大的自动驾驶系统滚滚前进。随之而来的是公司规模不断扩张,武器日益强大,资源不断消耗,数字连接更加紧密,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似乎与 20 世纪 70 年代赛博朋克科幻小说作家所想象的场景如出一辙。他们塑造的角色生活在高科技的世界里,无边无际的大都市吞噬了森林,政府与大型企业之间的界限模糊。这些大型企业给茫然无措的人类提供机会接入虚拟现实的梦境,逃离枯燥无味的现实,只有少数反叛者试图抵抗。
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很有可能激发了科技公司的灵感,因为我们已经在大型科技公司造就的现实创新中看到了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少数派报告》中无处不在的脸部识别技术、《银翼杀手》中的生物科技、《雪崩》中的“石像鬼”,人们穿戴的设备把视听数据传送给虚拟现实版互联网“元宇宙”。但没人需要被科幻小说“启发”,其情节已经展开—赛博朋克其实只是推测大规模资本体系中已经发生的趋势,这就是为什么小说中的场景不断在现实中上演,好像是惯性使然。
新冠疫情暂时打断了惯性,给我们造成了深刻的心理冲击。我们的系统似乎被按下暂停键,一些人焦虑不安,而另一些人欣喜若狂,然后一切又回到原样,就像跑步机重新启动一样,而且速度更快。对于这样的情况,技术乐观派努力地展现积极的一面,他们说,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是我们所有人推动的“进步”,体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
在数字金融领域,这种故事随处可见:专家们宣称无现金社会是必然趋势,因为“我们”—公众—看到了不断提升的速度、自动化、连接性和便利性所带来的价值,并且希望获得更多的数字金融服务。“我们”都是这么希望的,所以没有异见者站出来反对数字金融,如果有人反对,就会被甩在后面。整个营销行业都在强化这种观点,这个行业很擅长告诉我们要迎接即将来临的变革,否则就会被日新月异的世界所抛弃。金融和科技公司推出的几乎所有产品也都在传达这个信息,把商业利益描述成不可阻挡的自然力量,能够造福大众。
我在伦敦地铁站台看到一则关于数字支付的广告,宣称“未来已来”。我也在新加坡一座摩天大楼的侧面看到一块三星智能手机的广告牌,上面写着“让未来,现在就来”。我还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的一个会议上看到一位企业家在会上预言,数字化变革将席卷一切。在我的祖国南非,一位当地政客在电视上也传递了同样的信息,他告诉我们要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做好准备。我的父亲是一名来自津巴布韦农村的退伍军人,他的电脑已经使用 12 年了,但电视里传出的背景声音告诉他,要迎接无人机、机器人、智慧城市、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各种复杂的科技,可是这些东西从来都不是他需要的。
那么我们当地的政客又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呢?这种官方说辞源自高科技中心,这些高科技中心坐落在有着强大影响力的地区,关系着巨额利益。其中一个中心位于硅谷,距离南非1.6 万千米,在那里,企业家获得投资人的资金,策划营销活动,提高用户对平台的黏性。他们谈话的内容从旧金山湾区的会议室和酒吧,传到了负责科技新闻的记者耳中,这些记者的报道又影响了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专题讨论会的组织者,随后,BBC(英国广播公司)进行了报道,消息被约翰内斯堡的一位意见领袖看到了,而他的工作是让政客了解最新的国际趋势。再加上其他无数种传播渠道,我们这个时代的“科技箴言”就这样传到我父亲的房间里。我的父亲在被告知要做好迎接新技术的准备后,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去简单地体验了一下周围同龄人都在用的科技,然后别无选择,只能加入其中。
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大部分人都感到无法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一些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为即将到来的科技奇迹鼓掌欢呼,而对于任何提到反乌托邦的可能性则表现出完全的冷漠。如果做这件事能获得报酬,那自然会更得心应手—许多主流未来主义者就拿着高额报酬,把自己打造成“必然性预言家”。例如,2016 年,《连线》杂志的创刊编辑凯文·凯利出版了《必然》一书,副标题为“理解塑造我们未来的 12 种技术力量”。这个副标题把未来比作天气—仿佛是某种会自然而然降临到你身上的东西。他这份“天气预报”中的第十二个预言是,我们将被融入一个“将所有人类和机器连接成全球矩阵的行星系统”。
对于如何建立全球矩阵,我倒是有一个建议。以科技巨头的垄断部门为例,它们的平台融入了数十亿人的生活,并通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连接用户和金融巨头的垄断部门,与此同时,金融巨头的数字货币也融入了数十亿人的生活。然后,平台和数字货币与其他所有事物连接,包括城市、机器和我们的身体,遥远的垄断寡头在利益的驱使下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环境,但这样的局面却被描述成我们所有人共同推动一场不可避免且受人欢迎的革命。最后,再把那些反叛的人形容成无关紧要、脱离现实的勒德分子,他们抓着过去不放,需要被说服或拯救。
加密通配符
也许还有其他方式建立全球矩阵。2008 年,一份晦涩难懂的 9 页长的 PDF(便携文件格式)文件被上传到了互联网论坛上,那份文件中就提出了方案。文件的标题是《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作者是一位化名中本聪的神秘人士。文章中描述了一群人如何在没有银行参与的情况下发行和流通数字代币。而通常情况是,我们在使用非接触式支付卡时,是银行在背后掌管着普通数字货币体系。中本聪与其合作者开始搭建文章中提出的系统。2009 年,他们发布了第一个版本的开源协议供人使用,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种“加密货币”—比特币。
我从 2011 年开始尝试使用比特币,最初发表了两篇关于比特币的博文,其中一篇很快就出现在了谷歌相关主题搜索的第一页。2013 年前后,BBC 和其他媒体的制作人开始疯狂地搜寻有关比特币的信息,我也随之收到多封邮件,邀请我在电视和广播上谈论比特币。与此同时,我开始用我的书来交换比特币,也用比特币去买东西,比如在伦敦一家酒馆买比萨,在保加利亚买薄荷茶,甚至在一家名为“加密成人玩具”的成人网站上买东西。钱花光时,我说服室友接受我用比特币付房租,还用比特币付小费。后来在比特币的基础上,新的加密货币不断出现。2013 年,以网络爆红的表情包柴犬为原型的加密货币狗狗币横空出世,让这场加密货币狂欢变得有趣和具有试验性。
很快,行业的氛围开始变了。投机者被新颖的加密代币技术吸引,开始囤积和交易代币。与此同时,代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浮出水面。到了 2015 年,区块链本身也成为一个热词,得到了创新专家们的热烈吹捧。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创造数字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协同互不相识的人的行为,无须中间方。这不仅包括实现代币的流转(比特币系统的核心功能便在于此),其应用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区块链技术尚待开发的潜力巨大,可以催生出许多去中心化技术应用的新场景。所有现存的中心化系统(即核心由少数大型参与者掌控的系统),都面临被颠覆的威胁。这既可能包括金融系统,也可能涉及法律、版权或全球贸易系统。
尽管区块链解决方案激动人心,但却含混不清,加上很多人缺乏对现有体系的理解,因此出现了一些离谱的论断,认为区块链将彻底改变货币、金融和经济。从知识产权律师到无政府资本主义自由主义者,从新法西斯主义者到新时代瑜伽信徒,各类人都在区块链中看到了世界和谐的美好愿景,每个人都积极宣传这项技术。
大肆炒作引起了主流机构的注意,我收到很多邮件,有的是寻求帮助,有的是媒体见面和演讲邀约。我撰写了联合国最早关于加密货币的报告之一,后来还去欧盟委员会就此发表演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员也发邮件询问我区块链技术能否用于解决国际支付系统的问题。区块链浪潮把我带到世界各地,从阿姆斯特丹到旧金山,从内罗毕到东京。
说来奇怪,我对区块链技术的了解并不算多,其他人也同样如此,但却看到彭博社和 CN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的演播室内,以及全球会议的舞台上,机会主义者对于区块链高谈阔论。我还看到不了解复杂殖民史的企业家宣称区块链可以“终结非洲贫困”,也看到无数的加密货币“大师”预测银行业即将消亡,而他们却并不了解银行的运作方式。我还遇到过一些资深银行家,由于不具备判断技术专家观点的能力,对这些观点信以为真。
区块链技术最初的定位是去中心化的替代方案,旨在取代我在本书开头提到的日渐强大的金融和科技寡头垄断。人们对于无现金社会监控的担忧,以及数字时代国家和企业权力大规模集中的可能性的忧虑,直接刺激了区块链早期的发展。然而,区块链技术本身具有很多模棱两可的矛盾。矛盾之一是,金融机构和巨型公司不仅没有被区块链排斥,而且似乎越来越渴望将其融入自己的经营中。区块链既能协同普通人网络,也可以用来协同寡头垄断。
到 2021 年,随着全球资本玩家纷纷进场瓜分“蛋糕”,区块链的炒作狂热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埃隆·马斯克等科技巨头开始推广加密代币,风险资本家设立基金投资加密初创公司,而维萨等全球大型支付公司开始拓展新的业务线,将加密货币纳入普通支付系统。区块链最初可能是大型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公司的假想敌,但实际上,一个结合体正在形成,这种结合既能推动反乌托邦的趋势,也能抵制这种趋势。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