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四海车书总会同:元代文人游历与行旅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653

《
接触 2025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347

《
21天打造翘臀
》
售價:HK$
301

《
匠心传承:山西非遗日历·2026年·木版年画
》
售價:HK$
704

《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
》
售價:HK$
347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概论
》
售價:HK$
449

《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真正主角
》
售價:HK$
301

《
甘肃道教碑刻集(全三册)
》
售價:HK$
4998
|
| 編輯推薦: |
人生低谷期的磨刀石!如果你正身处低谷,一定要读曾国藩。
梁启超、左宗棠、李鸿章、谭嗣同、胡林翼为之钦服!
后来者的逆袭范本,可复制的破局智慧,影响无数后人的处世之道。
人要面对现实,但是,难道就无法超越现实吗?
“听他两句话,足以学会做人做事。”——李嘉诚
|
| 內容簡介: |
从“六次落榜”的失意书生,到“中兴名臣”的朝堂重器;从众人眼中的“笨小孩”,到被誉为“半个圣人”的人生典范——曾国藩的一生,是一场不断跨越低谷、持续蜕变的生命史诗。
他身处乱世,却以卓绝的毅力与清醒,打造出一支湘军,成为晚清政局中的标杆人物;他更以克己修身的功夫,立下十二条自律准则,用日记鞭策自己,以行动诠释“拙诚”之力。那一千四百余封家书,不仅承载着治家与处世之道,更凝结了他毕生关于读书、立身与成事的智慧结晶。
本书不仅讲述曾国藩如何一次次从人生的至暗时刻中站起,更揭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律、韧性与远见,在跌宕命运中实现逆袭,最终化作历史天空中那颗不落的星辰。
|
| 關於作者: |
原炜飞
作家,山西省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山西日报》《朔州晚报》《太行日报》等,已出版图书《脱稿演讲的艺术》《杨绛传》。
|
| 目錄:
|
序言
第YI章 以耕养读,传家久
高嵋山下白玉堂
一树苍藤飞青蟒
勤奋好学少年郎
挫而弥坚志气高
结发夫妻情意深
第二章 入京为官,十二载
乘胜去,铩羽归
中进士,入翰林
京官难做遭革职
考翰詹,时运来
十年七迁谢隆恩
第三章 墨绖出山,办团练
忠心直谏惹圣怒
千里奔丧归乡来
一见倾心左宗棠
整顿治安“曾剃头”
标兵围堵出长沙
第四章 移师衡州,建湘军
援楚勇,募扩招
痛杀爱将振军纪
一挺到底建水师
SHOU战岳州退长沙
惨败靖港投湘江
第五章 重整湘军,传捷报
湘潭大捷大换血
再战城陵矶
收武汉,建奇功
九日巡抚变侍郎
生不逢时尽人事
第六章 挥师东征,战屡败
烈焰拼杀田家镇
水师惨败湖口
九江大哭塔齐布
魂梦屡惊樟树镇
困守孤城南昌
第七章 重返疆场,收安庆
失兵权,两年蛰伏
乱世“曾胡”事事顾
发动太湖之战
渡过祁门之劫
收复安庆,中枢变
第八章 功成身退,化险恶
督四省,定东南
浴血兄弟情
围攻金陵两年
力裁湘军剪羽翼
自削兵权谋长远
第九章 北上“剿”捻,无功返
恢复江南乡试
一支杂牌军
“河防”之策被破
与李鸿章交接
兴洋务,办学堂
第十章 位极人臣,泪潸然
十七年后再入京
直隶总督一年半
一纸遗嘱泪潸然
接手天津教案
背负千古骂名
第十一章 中兴梦断,逝金陵
再审“刺马”疑案
力促赴美留学
一场大阅兵
生命的最后时光
一笑而逝
|
| 內容試閱:
|
挫而弥坚志气高
夜色阑珊,曾国藩紧紧地抿着嘴,低下头,沉下心,开始直面自己的笨拙。恰如他自己所说:“资质之陋,众所指视。”经过这次的“悬牌批责”,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受质本薄……志亢而力,不副识远而行不逮”。他不仅体质差,天赋也差,和他的出身一样没有办法改变,他的父亲考了大半生才中秀才,叔父至今也是最低级的童生,连秀才也没中,至于弟弟们,虽然也是早早地开始了学业,看上去也都是平庸之辈。那么,自己的六次科考未第,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虽然很无奈,但这是事实。
人要面对现实,但是,难道就无法超越现实吗?
曾国藩不甘心,他默默思考着怎样才能越过能力不达的沟壑。此刻,他坚毅的下巴紧绷着,小小的眼睛迸发出倔强的光芒,挫而弥坚。挫折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显示出和祖父一样的倔强。他决心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力,挣回来颜面。
其实这个时候,他已经直面了人生的最大博弈,就是与自己的对决。无论天赋多么“低配”,他都必须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持续努力地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抵达远大的目标。
彼时,曾国藩的用力,已不能像往日般用蛮力去死记硬背,重复地走老路了。老路行不通,要从老路中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来改变现状。
曾国藩用右手拄着下巴,伏在案上,沉思默想着主考官所说的文理不通,怎么就能通了呢?他反复拿自己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做对比,寻找着不同,寻找落差在哪里。
这样经过逐股的反复对比,曾国藩终于总结出自己写的东西过于拘谨,过于着眼于局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气势。
问题找出来后,曾国藩的脸色也渐渐恢复了正常,边琢磨别人的优秀文章边思索自己的文章。通过苦苦反思,他对症下药,下功夫把道理讲通讲透。之后,他照着这样的思路,一日又一日地练习文笔和章法,练习思路,很快,气势快速地提升起来,格局也越来越开阔。
某日,写完后,曾国藩读了一遍,缓缓地呼出口气,感觉以往多年的懵懂,刹那间都通透了,终于悟到了怎么写文章,才能把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表达出来,禁不住又读了一遍。他相信这就是作文的门径,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就能打通文理相通的境界。欣慰之际,他还把“子城”改为“涤生”来勉励自己 ——洗涤过去,重新开始,不断进步,不断地学有所得。
经过一年的潜心苦学后,曾国藩迎来了又一年的科考。
这一年是道光十三年(1833),曾国藩已经二十二岁,第七次踏上了科考之路。
全家人又一次送他出门。这一天的凌晨,春风拂面,分外温柔,提着考篮的曾国藩,脚步也比以往更加坚定和自信。他离开高嵋山下那个农家院落,频频回头,跟站在院门口的祖父挥手告别。
祖父久久地伫立在大门口,目送着他离去。
他从白杨坪,徒步走了一百多里来到湘乡县城,再从湘乡县城跋涉二百多里到达长沙府。不过,今年的春天如此青绿,他望着眼前的盎然美景,好似踏春前行。
院试当天,曾国藩早早就起了床,来到考场。眼前还是往年的情景,灯烛辉煌的贡院中,学台大人端坐正中,亲自点名。点到曾国藩时,学台大人特意抬头看了他一眼,排列两旁的各县知县、教谕等也都看着他。他面容镇定自若,对这一次的入场充满信心。
这一次拿到考题后,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急于作答,而是在脑中构思,直到半个时辰已过,才低头下笔,一股一股地展开,使得整体脉络清晰分明,最后再在文笔上打磨一番。
几场下来,曾国藩感觉发挥得比以往都要好。
所以到了放榜这天,他迫不及待地早起,迫不及待地跑去看。他从头看到尾,赫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虽然位于倒数第二名,但是毕竟考中了。
他终于考上了秀才!
考上秀才之后,就可以成为官场的替补人员,可以见到官员不用下跪,可以受到一定的尊重,享有仕子的权利。
消息传到家里后,众人立时兴高采烈。人人奔走相告,尤其是盼望了多年的祖父,更是一副扬眉吐气的模样,不惜破费,办了二十多桌酒席,话里话外地笑谈:“这才是一个开始,以后会更好。”
是呀,以后会越来越好,毕竟曾国藩中秀才和父亲完全不同。秀才于父亲来说是一个收尾,而于曾国藩来说却是一个开始。
从此之后,他正式开始了科场上的奋斗,持续发挥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点一点地琢磨,一点一滴地苦学反省,又一日一日地自律,在无数个日子里,天长日久地勤奋、刻苦、积累,直至后来竭尽人谋,终于厚积薄发,好似脱胎换骨般打开混沌,变得智慧通达,成为一位德才兼备、让世人钦佩的“千古第一完人”,成就了一生的伟业。这完全得益于被学台“悬牌批责”后曾国藩对自己的审视,对自己的清醒认识。
认识自己,提升自己,曾国藩正是通过与自己的决斗、历练,通过持续的努力,逐渐拉开与他人的距离,走至人生巅峰。
考翰詹,时运来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曾国藩也在一天天地进步,除了如饥似渴地读书,还仿效倭仁的“日记”法,以写日记的方式自我管理、自我反省、自我督责、自我学习,比如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每日读《易》,练习作文……
他日复一日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了反省,对以往的过错痛改前非。
他还将日记送给朋友们传阅,借助师友的夹持之力来监督自己,逼迫自己不得懈怠。这个习惯,曾国藩坚持了一生。哪怕后来离开北京,带兵在外,他也会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传阅。最终一举两得,既做了他们的榜样,也让他们监督了自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成功地戒掉了烟瘾。在此之前,他曾试着戒过两次烟,都没有成功。在立志更新、开始写日课之后,他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之后,他靠着写日记的督促,从寝食不安的“失乳彷徨”,到“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终于成功戒烟。
至此,曾国藩更加坚定了“学做圣人”的信心,持续地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发愤图强,深刻反省。他待人接物越来越宽厚周到,做事越来越有恒心、有毅力,品质也越来越纯粹,朋友一天比一天多。
一天天的坚持改变了自己的气质、习惯,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在精神成长的过程中,曾国藩不断收获。他在日记中,给自己立下了读书的十二条铁规戒律: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5)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有事亦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亡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条戒律迅速提升了曾国藩在翰林阶段的学习能力,因为清闲的翰林官员还有一个大课,便是学习,随时备考,也就是所谓的“读书养望”,以备他日大用。每隔几年,就会大考一次,以考试成绩来决定翰林士子的命运,考不好的会被降级、罚俸,甚至罢官。
不料,这一天很快就来了。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大考的消息突然传来,不同于以往的六年一次,这次大考距上次只有四年,以至于众人都有点儿惊慌。三月初六,曾国藩便接到皇上谕旨,初十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大考翰詹:考上,即可加官晋爵;考不上,则未来堪忧。
曾国藩心里也慌,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初十日大考,闻之甚觉惊皇……恐进场难完卷也。”
这场大考如他所料,很不顺利。一百二十七人的考试,有三人托病,不敢进考场。考试中,又被清除出一个打小抄的交刑部治罪。自始至终,气氛紧张,曾国藩提心吊胆地完成了试卷。
出场后,曾国藩与人对试卷,又发现卷中竟然用错一个典,顿时大惊失色,说自己“粗心至此,何以忝厕词垣哉”,昼夜忐忑,度日如年。
不承想,三天后,大榜公布。曾国藩的成绩竟然名列二等第一,一百多人中,考了个第六名;并蒙皇上召见,升用翰林院侍讲,为从五品,一下子升了四级。至于文中的错误,据说他的作文说理透彻,文气贯通,一气呵成,主考官和皇帝居然都没有发现。当然,也或许是因为他的老师穆彰阿,毕竟那次大考中,穆彰阿为总考官,并在考后让曾国藩再次认真誊写应试诗赋给他。
总之,曾国藩大喜过望,他的人生,又一次时来运转,他的仕途,开始飞黄腾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