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653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352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1616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254

《
修剪情绪藤蔓
》
售價:HK$
357

《
3秒下单文案:4步成交法则
》
售價:HK$
305

《
中式园林的秩序(文津图书奖得主朱良志教授的园林美学新作,在园林里读懂中国人的生命哲学)
》
售價:HK$
449

《
魏晋之变:门阀政治与中古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塑
》
售價:HK$
449
|
| 編輯推薦: |
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思想史
民国初建,封建社会旧有的道统、学统、家法,与新学的科学、民主、自由理念相互冲突、形成张力,在新与旧、东与西的激烈碰撞中,看教授院士如何为近代中国学术制度发展奠基
学术的挖掘与历史的复现
作者8年、2000多个日夜,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档案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的“考古”,“挖掘”出400多件胡适未刊稿,600多件郭沫若未刊档案稿本、200多篇周作人未刊文稿、10000多封学人未刊手札、3000多封作家未刊手札及100多部长篇手稿……复现民国教授与院士生存际遇与学术践履
历史斑驳与人性复杂的耦合
展现波诡云谲的时代中、现代学术制度初建时,个人与时代、个体与家国的选择和阐释;呈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生命的低吟与浅唱、喜悦与悲伤,品味历史与人性的复杂和趣味。
|
| 內容簡介: |
|
《教授与院士:民国学术的人与事》是对历史重新叙事的文史读物,叙事的主线是民国教授院士的学术操守与生存状况,是学术史,更是微观的生活史。全书30余万字,作者在长期深耕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档案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的史料、查阅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民国时期如何评选教授、院士及背后故事为焦点,通过现代学术审议制度的建立、部聘教授、“最优秀教授党员”、首届院士等章节,和包括胡适、傅斯年、陈寅恪、汤用彤、郭沫若、顾毓琇、朱家骅、张君劢、冯友兰、闻一多等在内的民国教授院士这个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生活和生存实况,经由由文入史、关联语境、勾连人事、文史互证、互文比较、升发出论、叙事整合七个环节,重返民国学术研究现场,寻求史实,追寻科学精神和人文资源,梳理、展示、把握民国学术、文化演进的脉络,与读者一起感受学者个体命运与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细节的力量。
|
| 關於作者: |
|
沈卫威,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2月生,河南省内乡县人,1991—2001年任教于河南大学,2002年始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学衡派、东北流亡文学史以及民国学术思想史研究。著有《古典与现代:民国大学的潮与岸》《学衡派年谱长编》《茅盾传》《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学衡派”编年文事》等专著多部。
|
| 目錄:
|
目 录
自 序
上 卷 教 授
3 引 言:从国学到科学
一、现代学术审议制度的建立
10 民间学术奖励的尝试
18 学术审议委员会成立
27 教员资格审查常规化
29 学术奖励的制度化
46 审查意见的个性
52 学术与政治的纠葛
60 学术审议会最后的工作
二、部聘教授
64 第一批部聘教授
70 二十七人问题的出现
75 待遇问题(一)
86 不同意见
91 第二批部聘教授
103 待遇问题(二)
112 续聘及高校分布
116 救助失业老教授
三、“最优秀教授党员”
127 党化教育到来
138 “最优秀教授党员”名册
148 大学校长与哥伦比亚大学
154 竺可桢被拉进国民党
156 陈寅恪与顾颉刚不同
163 注 释
184 参考征引档案
下 卷 院 士
上 篇 南京,八十一难
194 引 言
199 学术与政治
中 篇 评价机制
214 第一届评议会
220 第二届评议会
240 第三届评议会
下 篇 首届院士
246 人文标准
252 选举规程
277 社会反响
282 院士大会
287 院士行色
295 地理分布
299 留学背景
300 所属单位
306 年龄分布
309 新编年表
314 争取胡适
326 去留抉择
334 传 略
361 注 释
377 参阅征引档案
|
| 內容試閱:
|
自 序 一
2017年的南京酷暑,比以往时间更长。7月在纽约看风景,8月回南京阅档案。躲过7月的高温,没逃出8月的火炉。所幸,第二历史档案馆阅卷大厅,遮挡了一个多月的炎炎赤日,方使我将这册延宕二十多年的小书初稿写出。随后,六秋桂子相伴,百年梧桐掩映,又在翻阅五千多卷档案时陆续补充。
我在2001年第3期《人物》杂志上曾刊发《胡适与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对此事来龙去脉有简要介绍,史料主要是依据胡适日记和秘藏书信。夏鼐日记、启功自传和傅斯年遗札等稍后出版的资料,当时尚无法看到。2007年至2008年,我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十任所长王汎森之约,参与拍摄纪念史语所80周年文献纪录片,负责史语所南京时段部分拍摄。随后十几年,又多次陪同海内外学者,包括已上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的王汎森等,参观南京中央研究院及史语所旧址。先后四次到台湾访问研究,有三次专门到“中央研究院”查阅胡适、傅斯年相关文献,对中央研究院的历史及院士选举情况,进行了系统的阅读和史实考察。
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李远哲出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期间,我曾于1997年、1999年到台北,与其有过“科学与人文”两次专题访谈,将他的“科学精神”,与前任胡适院长的“人文关怀”进行比较研究。在科学与人文的比较研究中,我对本文议题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站在人文工作者的立场,我着重关注1947年—1948年首届院士与民国学术思想的内在关联,感受其所散发出的人文精神。
我曾为胡适、茅盾、吴宓等四位独异个体写过传记,现在书写的是一个群体。
民国首届院士,是科学史或整个学术史的话题。丰富的史料和许多有趣的人事,本身就是一本大书,而我只是透过其中,关注并彰显其人文精神,即从这个科学共同体,追寻人文资源,在个体与民族、国家共同命运的关头,凸显几个兴奋点。同时,将自己熟悉的胡适派文人群体,设定为叙事主线。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奋的节点,往往关联着喜悦和悲伤,如直面花开花落,客观叙事中,不免渲染出几缕悲情。这也正是文学的情感表达。
历史时空中的真情实感,不让我在诗与远方的文学隐喻世界停泊,我越界回到南京鸡鸣寺路1号真实的民国(特指1912年—1949年这一时段)历史现场。正是这个现场,特别是史语所这处民国学术的高地,我带中外学者、朋友、学生,参观过三十多次。
由文入史,关联人事,在历史现场重新叙事时,借助文字走出来,是我的学术路径。这本在科学共同体内寻求人文精神的小书,即在张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展示学者的人文情怀。正如同“学衡派”成员张其昀说自己创办《思想与时代》,是为了展示“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因此,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科学史”或“民国史”著作,只是一本对历史事件、情景重新叙事的文史读物。
二
2013年写作《民国教授的三大荣誉——部聘教授、最优秀教授党员、院士》一文,刊《民国研究》2014年春季号(总第25辑)。当时只依据有限的阅读,写出了大概。核心史料,是从台北“国史馆”找回的《最优秀教授党员名册》。
2017年7月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查阅胡适档案后,我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到档案馆。记忆是不可靠的。以我从事传记写作、研究的工作经历判断,人物晚年纯粹的记忆性追忆,最多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可信度。抛开个体有意造假或因意识形态而失真不言,自传(回忆录、口述史)、日记、书信、档案的真实程度,通常情形下,真实性的排名是:档案第一,书信第二,日记第三,自传(回忆录、口述史)第四。也就是说,自传的真实性最差。所以我在引述当事人的回忆文字时,十分小心,需要经二重或三重证据确认后,才敢引用。而日记通常具有记事、自我疗救与文学表现三种功能:记事功能即流水账存真;自我疗救功能表现为骂人发泄私愤、自我安慰、自我解脱;文学功能带有戏剧性,“表演”给自己看是励志与解脱,“表演”给别人看时则是展示自我。为了给别人看,必然在真实性上打折,有取舍即有作伪。正因为写作日记时的“表演”性限制,其“戏剧化”处理事实的做法,就必须将本来真实的心迹遮蔽,或以隐喻的语言修辞方式呈现。所以,日记记录的时间、空间、人物,可以存真,但心迹呈现绝对不实,或只是相对真实。
使用档案、书信、日记及回忆录时,我时常提醒自己,文本是真的,或者说史料是真的,但当事人说的、记录的内容可能是假的,必须加以甄别,将“原始”记录定为绝对“真实”,恰恰上了当事人有意造假的当,即当事人说的、写的可能不是他想说的真话。
2017年9月,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完成《民国?院士》卷初稿后,即开始《民国?教授》卷的写作。
档案文本的真实性呈现 ,取决于我对其存在的感知,并通过语言的叙事功能激活历史人物的在场属性。对于历史事件,新的语境,就会有新的解释和表达。民国(特指1912年—1949年这一时段)教授的话题很大,史料丰富,故事更多。我选择三个有内在关联的话题,采铜于山,在档案馆历史现场,用第一手直接史料,重新叙事。叙事的主线是民国教授的学术操守与生存状况,包括月薪米粮、物价住房等,是学术史,更是微观的生活史。以小见大,取舍明确。因此,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只是一本对历史重新叙事的文史读物。对学术评奖的讨论,只是选择点评文科学者及著作,回避了自己不熟悉的自然科学家及获奖成果,有意不加评说,以免妄言。一些引文有适当删节,请读者诸君明鉴。
起初与出版社协商,院士、教授内容分两册,各配80张原始档案图片,后因没能得到档案馆授权,压缩了各册的内容,只好将教授院士合为一册,取名《教授与院士:民国学术的人与事》。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