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NT$
296.0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NT$
439.0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NT$
1326.0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NT$
806.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NT$
806.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NT$
500.0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NT$
347.0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很多观点和想法,且不论其正确与否,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就成了一种定论。
时代的变迁,人和物与环境都在演变,科技的进步更是颠覆着人类的生活方式,那么面对无数的定论,我们是否有勇气去重新审视,做一次智慧追寻之旅呢?
【我社相关图书】
《俗见新解 译丛》—《婴儿的心理世界》《儿童心理学》《心理治疗》《抑郁症》《黑手党》
|
內容簡介: |
《婴儿的心理世界》一书作者米兰妮?于宾-盖特是法国儿童心理学家,长期在产科医院从事研究工作。她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和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以简洁的方式和科学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人们对于婴幼儿养育的一些普遍看法,如喂养方式、睡觉姿势、环境的影响、安抚奶嘴的利弊等,为新手父母解除了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
關於作者: |
米兰妮·于宾-盖特 (Mylène
Hubin-Gayte),法国儿童心理学家,在多家产科医院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同时是法国庇卡底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副教授,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婴幼儿的论文。
译者简介
徐海燕,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获法国巴黎三大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主持并参与多个校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数篇。
|
目錄:
|
前 言
“从婴儿学到育婴常识”
历史上婴儿的地位
“母爱是一种新出现的情感”
“孩子天性善良”
“学着做母亲”
“生育只能是件幸福事”
婴幼儿的能力
“出生时宝宝看不见”
“初生婴儿什么都能听懂”
“宝宝知道妈妈的感受”
“宝宝很聪明”
“宝宝们长得都一样”
母亲的照管
“最好的方法是母乳喂养”
“应该放手让宝宝哭个够”
“吮吸安抚奶嘴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人们有区别地对待男孩和女孩”
“身体接触在母亲-婴儿关系的基础”
婴幼儿与环境
“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独有的、优先的”
“如果我孩子入托,他将更善于社交”
“要激励自己的孩子”
“孩子需要一个心爱物来安慰”
结 语
“婴幼儿的成长是普遍的”
|
內容試閱:
|
Bébé
来自英语单词baby,在19世纪后半叶与另一个外来词nurse一起流行于上层社会,最开始是指十岁以下的幼儿。孩子(法文为enfant)一词在西方中世纪时专指刚出生的小男孩或小女孩,后指年轻的贵族男子,很快它的词义扩展,覆盖了从出生到青少年期的这整个年龄阶段。新生儿(法文为Nouveau-né)一词从七世纪开始使用,而(吃奶)婴儿(法文为nourrisson)和婴儿(法文为poupon)直到16世纪才出现。当时新生儿(nourrisson)仅指被哺乳中的孩子,而和婴儿(poupon)用来俗称摇篮中的孩子。此后,nouveau-né和nourrisson在医学上均被使用,来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nouveau-né小于28天,也可以称之为初生婴儿或未满月的婴儿,nourrisson涵盖的年龄段是一个月到两岁。Bébé没有取代以上任何一个词语,也不是它们的同义词。令人吃惊的是,使用如此广泛和特殊的一个词,居然如此之晚才填补法语的空白。如今,bébé一词随处可见,可见人们对于婴幼儿的关注已经到了何等程度。
“宝宝知道妈妈的感受”
人们一直强调,对于宝宝的感受,
妈妈有敏锐的感受力。
然而他们是否知道,
宝宝感受妈妈心情的程度呢?
婴儿刚出生后,妈妈对宝宝说的主要都是表述爱意的话语。随着婴儿逐渐长大,话语主要用来传递信息,但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亲子交流主要还是情感交流。当妈妈对宝宝讲话时,所建立起的交流模式距离语言本身甚远。在这种被称为“次语言”
的交流模式下,相对话语交流而言,母子间更多的是情感方面的交流。
然而,对于胎儿洞察母亲情绪的能力的科学研究,至今还是空白。有一些在怀孕期间受过刺激的母亲认为,她们的宝宝在当时感受到了妈妈的情绪,担心这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成长。我们今天仍无法证实这个猜测,但是注意到这种想法不约而同的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例如,印度的传统医学就认为孕妇的情绪、行为和思想会对胚胎产生影响。
达尔文是最早对婴儿情绪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强调,自我表达能力和识别情感能力具有普遍性。初生婴儿具有喜悦、难过、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这六种“天生”的情绪反应,他身边的人可以识别到,婴儿自己也能从别人身上识别出来。婴幼儿通过姿势和身体的曲张来表达情绪,抱着他的人能很快察觉出来。同样,婴儿对母亲通过姿势、运动和抱孩子的方式所表达出的情绪也很敏感。一个情绪紧张的母亲怀抱宝宝的方式不会与心态平静的母亲一样,她当时的情绪状态也随之传递给了孩子。
对他人情绪反应的敏感性和反应力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演变。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凭借与生俱来的心理机制,婴儿可以近乎本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七到九月龄时,婴儿有意识地分享与各种事件和物体相关的经验,分享身边人的情绪反应。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婴儿能将自己与母亲相区别的结果。此时,在婴儿心理上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他察觉出和别人也可以拥有或者创造出与自己一样的心理状态。至此,对婴儿而言,与他人分享一种感言,一种情况成为了可能之事。
从这一年龄阶段起,可以辨明婴儿通过哪些方法去感受他人的情绪。
所有这些方法中,情感协调这种实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经验不是简单的模仿别人的情绪状态,而是用另外一种形式传递出来。举例而言:一个九月龄的婴儿坐在妈妈对面,手持玩具由高至低摇晃,显得比较有兴趣和开心。他妈妈观察到之后,开始跟随着宝宝运动的节奏,从上至下摇晃脑袋。
在婴儿六个月之前,母亲往往有大量的模仿行为,几乎都采用了和婴儿一样的运动模式。通过模仿行为,宝宝发现妈妈理解了他的行为,但是此时并不能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让宝宝能够分享情感,父母必须学会从宝宝行为中读懂他的情绪状态,然后行为表现出和宝宝一致,而不一味的去模仿,进而让宝宝明白父母的行为与自己最初的情绪有一定关联。
情感协调并不仅仅只是他人对婴儿内心状态的一种“反射”,它更能说明他人感受并且分享了这种状态。
将近一周岁时,婴儿开始寻找身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当遇到判断不准的情景时,他非常积极地参照成人的反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参照”。例如,在实验中给婴儿看一个不常见的刺激物,比如,一个嘟嘟作响的闪光机器人玩具向孩子靠近,后者看着妈妈。如果妈妈对着机器人微笑,孩子则也一样。更常见的例子,当小孩摔倒在地,他首先看周围人的反应,并没有开始大哭。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他发现没有人注意到他摔跤,他就安静地接着玩。
当母亲和婴儿之间情感交流重要性被发现之际,情感互动这个概念就诞生了。妈妈发觉自己表达感情有困难时(如患有抑郁症的妈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无表情的面孔”(英文是:still
face,法文是:visage
impassible)这项实验突出了情感互动的重要性:三个月大的婴儿,放松的坐在妈妈对面。妈妈开始与宝宝在游戏,随后停止游戏,面无表情三分钟。在婴儿身上我们观察到了什么?他在试图用眼神、微笑和手势重新建立起交流。如果妈妈置之不理,他就退出互动,满脸忧虑地大哭起来。如果妈妈继续游戏,宝宝稍事停顿之后,重新开始与妈妈互动交流。
心理学家推测,“无表情的面孔”中的情景再现了抑郁症母亲的真实经历。可见,对母亲们情绪上出现的问题做好预防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