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500.0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NT$
347.0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NT$
352.0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NT$
449.0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NT$
301.0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质朴的真实弗兰克奥尔巴赫的画语人生 精》是画家生平和作品的真实写照,弗兰克奥尔巴赫是英国*伟大的在世画家之一,也是现当代艺术界*清醒的思想家之一。
在他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奥尔巴赫一直孜孜以求,围绕朋友、家人和伦敦北部的风景为题作画。他也因此享誉画坛,举世闻名。他以道劲精准的笔法* 称,笔下的形象常常经过数月,有时甚至数年的琢磨打造才跃然纸上,其义自现,因而避免了任何可能的解读。
凯瑟琳兰珀特是艺术史学家,她在波恩现代艺术美术馆和英国泰特美术馆为奥尔巴赫策划过大型回顾展。她自1978年开始成为画家的模特,以这种独特方式逐渐进入了画家的生活。她以自己和奥尔巴赫的对话,以及公开和存档的访谈资料为切入点,通过奥尔巴赫曾表达过的言论这一独特视角展现出画家的绘画生涯,他的工作方式和理念。那些曾在他生命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地方、人和事在文中也有赘述。包括 1939年七岁时逃离纳粹德国来到英国,上世纪5060 年代间在英国画坛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观察与创作等。作者还记述了他与莱昂科索夫、弗朗西斯 培根、卢西安弗洛伊德等人的友谊。本书配有奥尔巴赫油画和素描作品插图、他本人以及工作室的照片等,这些照片都从未公开过。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在英格兰安家 第二章声名鹊起 第三章作画是我的行为方式 第四章最好玩的游戏 第五章风格与主题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生平大事记
|
內容試閱:
|
内部几何的奥秘:工地,19521962年 奥尔巴赫离开邦斯庭院,在伦敦漂泊的那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他根据战后的景象,为伦敦创作出许多著名的画作。当时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在伦敦孑然一身,没有亲人,一无所有。开始我与人合住,后来又在几处栖身,但都是些没人愿意住的地方。因此那时的我几乎流浪街头,我行走在伦敦各处,乘坐公交车转悠。城市成为了我的身心家同,激发我努力把这些画出来。我认为这些景象终有一天会被清理殆尽,会彻底消失,这种想法也驱使着我把它们画下来。老一辈艺术家都希望把遭遇纳粹空袭蹂躏的伦敦景象画下来。19441947年间,大卫波姆博格和威廉。科德斯特里姆各自以著名教堂的外形为主题创作了几幅全景式油画或素描,周围的建筑都被夷为平地,城市的天际线便显露出来。
奥尔巴赫的作品则以那些再建的地方为视角,描绘新建伊始挖方打桩的景象。在他看来1952年的那幅 突破之作有着重大意义,这幅画描绘了伯爵宫路上的一处工地,其中有梯子和大梁,是他留存下来的最早作品。他解释说这是因为他摒弃了惯性思维,直击要害:这种表达方式清楚明晰,好似数学定理一般。奥尔巴赫和莱昂科索夫一起在伦敦取材创作,其中一些创作对象象征着这个城市的达观与复新。
比如圣保罗大教堂附近的那片区域,曾被19401941 年的空袭夷为平地,如今在维多利亚大街、威斯敏斯特区附近一处新的商用楼拔地而起,对泰晤士河南岸区域也进行了修复改建。弗兰克记得由于自己对高度没有概念,他在供手推独轮车经过的脚踏板上缓缓前移找适合的视角,可是却不敢站着作画。对此伦敦科陶德画廊Courtauld Gallery策展人巴纳比赖特 Barnaby wright写道:短期内他会反复去某个工地五六次,工地通常都处于初建阶段,在工期推进、场景彻底消失之前他便抓取到所需要的素材。整个取材过程他画了无数的草稿,都钉在工作室的墙上,供他参考如果所画的接近他心目中的庄严宏伟 ,或者蕴含了内部几何的奥秘,即使让人无法辨识也值得。而要达到如此效果,就得付出数月的努力和汗水。 留存下来的虽然仅有系列素描,类型却各不相同。其中一些被钉在一起挂在了墙上,好似拍电影用的故事梗概图片,让人能从中辨认出带着铁锹的男人,站在挖出的大坑里,在建筑设备前显得微不足道。上面还留有字样,提醒画家注意色彩。还有一些表现得就比较抽象,那些线条或斑点让人浮现出古典艺术家笔下如墓穴般的黑暗,或皮拉内西Piranesi虚构的监狱蚀刻版画《卡瑟利牢狱》系列作品Carceri。
奥尔巴赫在国家美术馆临摹透纳的《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于是便有了这幅《透纳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习作》study after turmer''s The Parting of Hero and Leander,约1953年。他的这幅作品把重点放在对阿拜多斯神庙的描绘上,围观的人们依次站在码头,遥望着暴风雨肆虐的达达尼尔海峡,利安德在其中溺水身亡。旁页的这幅素描用抽象的网格表示原作中的建筑,却引发观者对空间深处的探寻。
透纳原作中完美的建筑、闪电被奥尔巴赫以对角线代替,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用悬臂支撑的横梁。
遭遇空袭的建筑在重建和完工后都被拍照存档,这些照片中的建筑通常都空无一人,阴暗而怪异。奥尔巴赫把他所看到的重新进行了构思,呈现出的建筑高大而宏伟。这些建筑于1962年完工,是当时欧洲规模最大的商用楼群。作为泰晤士河南岸发展规划之一,它们占据着从滑铁卢桥至市政厅的大片沿河区域。
很快在皇家节日音乐厅Royal Festival Hall附近就赫然耸立起两幢办公大楼,其中一幢竟然有26层之高,两幢楼的地基都很深。这片工地非比寻常 工地很大,雄伟而壮观,就像大峡谷一般。我记得去过大峡谷见到它的那刻感觉像拿到一个礼物 本可以收下它然后把它原样放进博物馆。奥尔巴赫据此所作的油画中,有两幅是从泰晤士河方向看过去,观者向下可以看到一处空隙,呈金黄色,被一排吊车、一个吊杆和若干缆绳占据着。远处是滑铁卢车站,卜方就是新建筑的地基短而粗的钢支架。旁页下方的油画速写,以及一幅较大油画下面的配图说明都是从皇家节日音乐厅望去,描绘了一个相对凹陷的区域,前景中那一道道醒目的线条代表钢支架,以及远处新楼群的轮廓。
19521962年间,奥尔巴赫以这些工地为对象共创作了14幅油画,2009年在伦敦科陶德画廊展出,受到广泛赞誉。在与评论家马丁。盖福特Martin Gayford的对话中,奥尔巴赫回顾了当年创作这些作品的心境:当人还年轻的时候,任何事都有可能对他造成强烈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持续很多年。你了解这种感受吗?我在为一个已不存在的年轻人说话,而我算是和这个年轻人有些许相像。我想作品透露出伦敦战后弥漫着的骚动、不羁的情感。当时活下来的人们都以某种方式逃脱了死亡,因此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那座有一半地区遭到破坏的伦敦城是迷人而令人心动的,在那片焦土上有一种对牛的渴求。P55-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