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字学理与小学汉字教学
》
售價:NT$
408.0
《
即将到来的能源战争
》
售價:NT$
407.0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NT$
296.0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469.0
《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
售價:NT$
301.0
《
开宝九年
》
售價:NT$
250.0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NT$
500.0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1.金马奖评委和你聊聊无码高清人生:他是49届金马奖特邀评委,也是微博话题王者杜蕾斯的座上宾。他与贾樟柯、水木丁谈笑风生。他阅片无数,看尽人生百态,自然无码高清。愿你从中看到你想看到的人生真相。
2.30万 级《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式作品:刘小昭《你当温柔,却有力量》,水木丁《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都是以电影喻人生人生即电影,电影即人生式的畅销经典。卫西谛以更高的观影量,更厚实丰富的知识储量,更优雅知性的文笔,给读者带来更好的人生体验。
3.10大主流媒体,数千万粉丝外延:*重要的电影网站:豆瓣网 时光网;*的门户网站:腾讯、新浪、搜狐、网易;*质的主流报纸:新京报 环球时报;*重要的电影频道:CCTV电影频道都是卫西谛的忠实用户。卫西谛的文章和采访遍布各个平台,延伸影响力巨大。
4.口碑爆炸的三好作品:好装帧(优秀设计师设计) 好内容(*质影评人的*好随笔作品精选) 好价格(低定价 精美书签)=试看过都说好的三好作品。
|
內容簡介: |
《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是卫西谛先生首部人生随笔集,透过电影看人生。好电影如镜,能照见我们自己,我们的影子,和我们的内心。
这不是一本影评集,而是一本人生随笔集,因为它说的并不是导演和演员的手艺如何,镜头和3D效果运用如何。而是生活,只是生活。
在这有限的一生里,你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爱、恶、欲,如何看待生命,看待生活,怎么去爱与被爱,如何应对痛苦,忍受孤独,看待性与爱,看待女人和男人。
他说:放下成见、放下速度,放下一切,保持*的谦卑,看待生命里的每个人;他说:再烂的人,也请给他一朵红花;他说:学会接受自己,才能摆脱孤独;他说:快速不是目的,比浮云还慢也无所谓,去感受这个星所带来的一切;他说:幸福的意义不在于得到,而在于期待;他说:每个生命都应该被盛情款待。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让我们变得更美、更好。
|
關於作者: |
卫西谛:知名影评人,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曾在《生活》、《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旅行摄影》等数十家媒体开设专栏。编著有随笔集《未删的文档》、《电影 》系列丛书等十本电影图书,独立出版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曾任49届金马奖评委、多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独立影像展、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或选片人。
|
目錄:
|
第一部分: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
再烂的人,也请给他一朵红花
最温暖的光,来自庸常的生活
梦想家不需要过去和未来
困境中走出来的女人,就是奇境中的天使
这样一个人,仅是相遇,已然万幸
争胜一时,已输千年
只有美的事物才能让我低头
爱能毁灭的,也能让它重生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有勇气、有同情,是人生最大的骄傲
伍迪艾伦教我们的实用乐观主义
我们总是从别人身上,认出真正的自己
人生就像一场秀,你得学会享受自己的选择
假如没有明天
生活中没有魔术师,但生活本身就是魔术师
眼泪里的抉择与尊严
处境之难与选择之难
余生的第一天,和时间面对面
第二部分:在爱情里,每个人都想被找到
谁能看见绿光,谁就能得到幸福
如果没有激情,那么爱又算什么
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
不管明天怎么样,我们已经拥有了今天
最洒脱的人生来自赤子之心
每个人都想被找到
世界就是幸与不幸的人在一起
在夜幕之前,走入生活
只有生活的背面,才能让我们看清人生的轨迹
学会接受自己,才能摆脱孤独
只要你愿意等,希望就在那
苦难的荒漠里亦有光
人生像暗房,奇迹在时间中显影
任何鸡汤也拯救不了人生
我们都是在爱中确认自我
我们都像马达一样寻找爱情
爱因失落,而成珍爱
第三部分:热爱食物是热爱生活的方式
没有在深夜饿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无论多艰难的路,命运都有它的馈赠
饮食男女,就是人生
爱人之吻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美食与人生,无非不忘初心
每个生命都应被盛情款待
爱什么样的人,吃什么样的菜
秋刀鱼之味与人生之味
再怎么走,再怎么走,人生总是差一点
|
內容試閱:
|
真正教会我们生活的仍然是生活本身
我对电影的爱源于青春期。就像所有涉过青春的年轻人一样,彼时茫然,生活充满未知,情感无所依托。于是,把爱和希望都投射到所观看的电影里去。
大概在1990年代中期,我刚迈入社会,花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买到一台昂贵的VCD机,把它接到床头放着的一台宾馆淘汰的14寸电视机上。我的影迷时代正式到来,结识许多伟大的电影和伟大的导演。那台14寸的电视机像是一个小小避难所,屏蔽掉许多现实中的不快和孤单。就像约翰伯格所说:电影将我们带往别处。
就像很多电影的爱好者那样,开始电影是我们逃避现实的工具,我们将它视为生活的另一面。每当我们的情绪在真实世界里无处安放,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电影面前哭泣和欢笑的时候,要比在生活中还要多。
就像苏珊桑塔格曾经告诉我们的,我们是从每周一次的电影中学会了昂首阔步、吸烟、接吻、打架和痛不欲生。电影教你如何增加个人魅力,比如即使不下雨,穿雨衣也更加帅气。在最初,电影像是亲爱的指导员,是生活的报信天使。
当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渐行渐远,才发现并非完全如此。真正好的电影能够让我们看清现实。电影将我们带我别处,也告诉我们身在何处。
我近二十年的时间,都在电影写作中度过。评论电影的优劣,分析导演的技法,谈论其中的立场和思想。最终我发现,自己最愿意谈论的仍然是电影中所呈现的爱和生活。电影只是理解爱和生活的一个通道,就像有人通过音乐、有人通过文学、也有人通过其它艺术形式。电影让我们的视线不必受限于当下,但是真正教会我们生活的仍然是生活本身。
生活就像一条静静的河流,我们时而顺流时而逆流,时而是生活的对手,时而是它的朋友。我也正是在这样的人生体验中,学会了如何看待电影,辨认其中的善与美。
在写作这本名为《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的小书过程中,得到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编辑的鼎力相助,我在编辑的建议下修改了许多文章。我将之称为拆门槛的过程,将一些过于职业影迷的内容做了一些删减,以更便于所有爱看电影的人走进来,也让我自己从电影的内部走出去。
在此也特别感谢蔡澜先生愿意推荐我的这本书。我和蔡生素昧平生,相识于微博。蔡生常与我互相留言、点评新旧影片,并时而赠我电影随笔集。蔡生不止是生活家、美食家,也是电影名流。他入电影行业四十年,二十年邵氏、二十年嘉禾,每每写起电影世界,经验老道、人情练达、文字有趣。
某日收到蔡生从香港邮来两本moleskine的电影日记本,说可以笔记自己所看的电影,并说写完可再寄,当时大为感动。蔡生是爱电影亦爱生活的前辈,其对晚辈的厚爱,大概是他对电影与生活之爱的一种延续。
另外,也非常高兴这本书能得到木卫二、水木丁、黄璐等几位好友的推荐,我们都是因电影而相识。
最后感谢在过去或是未来与这些文字相遇的读者们,就像《卡萨布兰卡》最后一句台词说的,我想这是一段美好友谊的开始。
再烂的人,也请给他一朵红花 《弟弟》是山田洋次导演八旬时的作品。在我看来,最好的电影无非就是这样,对人间是充满着深情。当吉永小百合在电影的最后,在厨房里背过身去轻轻拭泪,看得让人也落下泪来。这里面有人生的悲欣交集,另外也有一份怜悯之心,对他人的、也对我们自己。
电影的开端和结束都是讲嫁女,是女儿小春两次出嫁前的家庭晚餐,一两句拌嘴,又乐融融的。所有的对白和动作几乎都是一样的:小春叫祖母吃饭、嘱咐她准备出席婚礼的礼服、母亲吟子端菜上桌举杯,然后祖母会突然问小春你那个怪叔叔来不来但是种种相似的细节里面,其中一切似乎都没有变,但祖母变老了。时光在这座房子里缓慢流过。在开头祖母还可以自己走出来、坚定地说可以自己准备服装。到了结尾时,她只能坐在轮椅上,人也呆呆的不多话。但是,她却突然想起儿子铁郎来,她显然忘了他已经过世。人之将老,竟然会经常想起自己极其厌恶的那个没教养的人,因为想到一个被觉得碍事的人,一定很孤单吧。这话里面又温暖又苍凉。
但是,和小津反复拍的嫁女大不相同:小津要讲生命必然的法则,而山田是要多讲一点生而为人的喜悦。
《弟弟》的故事摆到现在一条平静友好的小街区中,所有大的东西都没有,朴实无华。有的只是自然变化、四季流转。在夏日炎炎、秋来春去、大雪纷飞、大雨滂沱里,那间小小药店里迎来送往尽是些街坊邻居。影片里叮咚叮咚的门铃声,就像人生的节拍器,提醒着生命就像自然一样有规律:人会出生、会衰老、会遭遇喜怒哀乐、幸与不幸、然后离开这个世界。山田导演是要拍这样平常的人生意义何在?幸福何在?是什么让观众看完可以产生一种恕的力量,一种生的感激?虽然只是从姐弟亲情出发,但抵达的却是一个更为广阔敦厚的情感天地。
笑福亭鹤瓶演的弟弟铁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不学无术、只爱演艺、贪杯好赌、到处惹祸,在别人面前是个流氓、在姐姐面前又像个孩子(像极了山田导演的《男人之苦》系列里那位寅次郎)。在吟子安稳的日子里,铁郎随时可能出现,一出现必是一场灾难。先是酒后大闹侄女小春的婚宴,给她的婚姻开了不幸的头。接着是骗走一个可怜女人的血汗钱,姐姐拿出平生积蓄来替他偿还。这大概就是一个平常人眼中的烂人吧,被所有人避之不及、被所有亲人嫌弃不已。只有姐姐吟子对他关爱、不离不弃。
但是这个烂人一生中也有令他骄傲的事、唯一的事:漂亮侄女的名字是他起的。《弟弟》的情感核心正是在此。
电影进行到一半,吟子对女儿小春说为什么当初她父亲会请这个没用的叔叔起名字,因为小春的父亲说,对于自卑自弃的铁郎,应该让他偶尔拿一次花,无论他起多难听的名字,也要感谢他。即使是一个命运悲惨的烂人,一生中也该得到一朵红花。这是对生命有何等的宽厚与悲悯。这让一个男人暗淡的生命有了闪光的地方,有了生的意义,有了喜悦反过来说,我们每个人不也都像那个被取名为小春的女孩一样,因为让他人有了喜悦,才有了生的意义吗。
但是,即使有吉永小百合这样完美的女性形象,山田导演也不把姐姐对弟弟的亲情写成一种恩赐。他也拍弟弟对姐姐的感念,他在住处养姐姐喜爱的鸟,却又怕鸟儿不自由,不把它们关在笼中,而是放养在房间里,还带回树枝给它们做窝。这是铁郎对姐姐之爱的一种寄托。任何爱都不是恩赐,任何对爱的回馈也不是收益。这种爱才会成为深情。吟子在铁郎弥留那晚,深怕弟弟孤单,用丝带系住二人的手腕,这是深情超越了死亡。
铁郎是死在一家慈善机构,在这里做事的人充满了乐与善,充满了人性之光,甚至还有外籍音乐家演奏竖琴!电影在这里突然超脱了世俗感。像老演员笹野高史扮演的自行车行老板,色色的、爱吃女人豆腐、又无比热络,这个是山田的世俗感;小林稔侍扮演的伯父一角,少少两场戏,又有脾气、又世故、却也会在看到侄女新娘妆后感动到流泪,这个也是山田的世俗感;那个从大阪来的女人,装扮举止俗气又不得体,但言谈举止却那么可怜无辜、那么良善,这个更是山田的世俗感。可是慈善机构那个地方过于完美,显得很脱离。这大概是老人对人的死亡的一种祝愿,他期望每个人都可以在临终前都是有所依靠。
山田导演在这个电影里,是把每个人的生命比作樱花。所以他特意写放肆不羁的铁郎,最终如他预言的那样,在樱花散尽的时候死去。任何人的生命都像是绚烂美丽、又按时凋零的樱花。无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珍视和怜惜。因为每个人都如此复杂,都有自己的不足,亦有自己的可爱。
东京郊外那个传统药店,是《弟弟》里的主要场景,路边门面做营业用,在一截过廊之后就是家,一个由祖母、母亲、女儿三代女人守着的家。如同很多评论者提到的那样,电影里那些表现家庭内部空间的镜头,特别像小津,久而久之,观众好像住在这个空间里,时间感悠然而生。哪里是餐桌、哪里是茶几、哪里是晾晒衣服的院子,无不了然、无不亲切。我们对戏的感同身受,是依赖于和人物的共同生活。但山田的镜头也并不一味放低至榻榻米的高度,他没有小津那样的影像坚持,以及这种坚持背后的、肃穆消沉的世界观。山田的处理是,无论人物席地而坐、坐在椅上、还是站起来,视线尽量与戏中的人物水平(除非少量表现情感涌动的镜头),这是他对俗世中人的热爱与关注之情。
这本是一部平民剧,山田导演已经拍了四十载,炉火纯青。对这样的戏保持敬意,就是对这个俗世保持敬意。如果反复细看,《弟弟》的每一场戏、每一个人、每一处细节都是如此恰到好处。他写人情世故,是在人生的过往中处处埋下草蛇灰线。譬如在故事的开头,小春待嫁,吟子在小春父亲的遗像前讲到,女儿出生时父亲曾说这孩子出嫁的时候,我一定会哭吧。所以,此后再次提到小春出生时,父亲如何请铁郎起名字的事,才那样自然而然。
电影到了末了,临终前的铁郎要和小春合影,他耗尽最后一丝力气,也要艰难地举起手来做V字的动作。这个感人场面,其实是在呼应开场前的一张照片年轻时的铁郎在和幼年小春合影时、同样举手比做V字。它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浪子生命里最快乐的时刻,而他离开人间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快乐。而这个感情的密码就藏于短暂的开场之中、夹杂在转瞬即逝的历史画片里;而我们回顾自己生命里的感情线索、难道不也是如此丝丝入扣的吗?
山田洋次导演曾经有过一句话,他说浪人一人走在路上,几乎所有的人都骑马。快速到达不是目的,比浮云还慢也无所谓。因为浪人要感受这个星球所带来的一切。这是我无意中读到的,心里默念多遍。让我感动之处在于,这位老人告诉我们:感受的可贵。要想感受万物所带来的幸福,就要放下成见、放下速度、放下一切,保持最大的谦卑,去看待生命里的每个人。
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再怎么走,再怎么走,人生总是差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