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诗性正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伦理思想研究

書城自編碼: 408120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外国随笔
作 者: 袁霞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45819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售價:NT$ 347.0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售價:NT$ 254.0
咨询的奥秘2:咨询师的百宝箱(珍藏版)
《 咨询的奥秘2:咨询师的百宝箱(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

售價:NT$ 500.0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

售價:NT$ 398.0
他者中的近代朝鲜(西方韩国研究丛书)
《 他者中的近代朝鲜(西方韩国研究丛书) 》

售價:NT$ 398.0
索恩丛书·苏莱曼大帝的崛起:奥斯曼宫廷与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
《 索恩丛书·苏莱曼大帝的崛起:奥斯曼宫廷与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 》

售價:NT$ 403.0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售價:NT$ 45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03
《普林斯顿文学课(诺奖得主略萨在普林斯顿大学授课实录)》
+

NT$ 203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
+

NT$ 194
《当我阅读时我在思考什么(现代派文学领袖、“新批评”理论鼻祖、》
+

NT$ 230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
+

NT$ 284
《夜莺与玫瑰》
+

NT$ 203
《人间食粮(纪德,《窄门》后又一经典!诺贝尔文学奖、全文无删减》
編輯推薦: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为一个有着先锋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在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时代限制,其理论与创作具有世界影响力。虽然已有许多有关阿特伍德的研究著作问世,但本书依然能独辟蹊径:参考了努斯鲍姆的“诗性正义”概念,阐述阿特伍德在自己的文学想象和公共生活中对民族与国家、女性与家庭、动物等非人类他者以及科技与环境等所秉持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作者将阿特伍德的伦理思想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研究,既关注到阿特伍德各方面伦理学主张的内在联系,也关注到其伦理思想前后相继的变化与发展。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又将阿特伍德的思想与创作置于西方与东方的宏观坐标体系中,从而揭示其成就、影响。
內容簡介:
阿特伍德自出道之日起,便在作品中追求合作式的、“平等之爱”(egalitarian love)的理念,因为她“不主张用一种权力代替另一种权力”。

阿特伍德曾在一次访谈中指出:“当今社会里,男性的确拥有与女性类型不同且为数更多的权力。”因此,她认为在一段情感关系中,女性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在与男性相处时,始终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个体能量”。

阿特伍德指出,《疯癫亚当三部曲》刻画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世界:“并不是我们的发明出了问题(所有的人类发明仅仅是工具),而是该对它们做些什么;因为不管人类科技变得有多高明,人这个物种在内心深处依旧和好几万年前一样——同样的情感,关注之物也始终未变。”


本书通过研究阿特伍德作品中的“国家叙事”“家庭叙事”“动物叙事”“环境叙事”,探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责任伦理、信任伦理、关怀伦理以及生存伦理。阿特伍德把“人与人该如何相处,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社会将如何进步,人类将如何发展”这一伦理诉求作为写作时的参考,并以此建构其“诗性正义”的伦理观。在价值观多元的当代社会,本书的探讨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伦理生态,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秩序。
關於作者:
袁霞,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加拿大研究分会副会长;2011年加拿大外事部和国际贸易部“加拿大研究专项奖”(SACS)获得者,2023—2024年度“中加学者交换项目”(CCSEP)参与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著有《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女性、生态、族裔:全球化时代的加拿大文学》《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学女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和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一项,目前在研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加拿大英语文学批评话语建构研究”和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21世纪加拿大文学纪事与研究”。
目錄
第一章 声音的印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诗性话语18
第一节 内心的召唤19
一、 艺术家的成长20
二、 词序/世界的秩序24
三、 向下的旅程32
第二节 外文本:自我的表演37
一、 来自官方办公室的声音38
二、 触网:虚拟世界的声音41
三、 书籍签售会上的声音47

第二章 民族与国家:责任伦理52
第一节 论加美关系54
一、 加美关系的“本土记录者”55
二、 “幸存女”与加拿大梦61
三、 从“交互民族主义”到“超民族主义”69
第二节 论加拿大内部关系75
一、 英裔与法裔民族矛盾75
二、 “缺场”的土著居民84
三、 多元文化中的移民和外国人93
第三节 “我们是谁”:民族身份话语转向106
一、 文化记忆与身份建构107
二、 加拿大性的重新界定119

第三章 女性与家庭:信任伦理132
第一节 两性关系的平等框架133
一、 谎言和欺骗134
二、 婚姻生活建构146
三、 女性对社会的参与155
第二节 家庭成员间的伦理责任164
一、 缺席的父亲165
二、 疏离的母女关系177
三、 道德捆绑下的姐妹情184
第三节 走出迷宫,面对困境194
一、 迷宫意象195
二、 诉说与倾听202
三、 见证衰老206

第四章 人类与动物:关怀伦理215
第一节 动物之“歌”217
一、 饲养场里的悲歌217
二、 表演场上的哭泣222
三、 捕猎场里的哀鸣227
第二节 现代废墟中的动物难民233
一、 实验室动物233
二、 餐桌上的动物239
三、 “被吞噬”的人类动物245
第三节 人与动物的再协商250
一、 动物的主体性251
二、 素食主义的悲悯257
三、 共生动物264

第五章 科技与环境:生存伦理270
第一节 濒危的世界272
一、 破碎的风景272
二、 毒物危机278
三、 气候变异283
第二节 自然之后291
一、 人文主义的困境292
二、 垄断资本的危险298
三、 技术的伦理局限303
第三节 绝境中的生存308
一、 遵循生命周期309
二、 学习自然之语314
三、 追寻诗意地栖居320

结语328

参考文献340

附录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主要作品出版年表373
內容試閱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父亲卡尔·E. 阿特伍德(Carl E. Atwood)是一位森林昆虫学家。由于父亲的工作关系,阿特伍德的孩提时代大多在魁北克北部的丛林里度过,并经常往返于渥太华与多伦多之间。也正因为如此,阿特伍德直到8年级才有机会接受全日制教育,但她很小便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包括《格林童话》(Grimm’s Fairy Tales)、加拿大动物故事、推理小说以及连环漫画。大量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阿特伍德的文学素养,她也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尝试将自己丰富的想象诉诸笔端。阿特伍德从6岁起便着手写剧本和诗歌,到16岁时,她意识到自己想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便于1957年申请进入多伦多大学的维多利亚学院学习,师从文学大师杰·麦克弗森(Jay Macpherson)和文化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教授。在大学期间,阿特伍德积极撰写诗歌和论文,发表在学院的文学期刊《维多利亚学报》(Acta Victoriana)上。

1961年,阿特伍德大学毕业,并于当年出版由自己设计并排版的诗集《双面普西芬尼》(Double Persephone),获得“E.J. 普莱特奖”(E.J. Pratt Medal),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一年之后,她在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接下来的两年,她继续留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英国玄学派罗曼司”,却并未完成学业。此时的阿特伍德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一名批评家,于是把全部精力投入文学创作。1964年,诗集《圆圈游戏》(The Circle Game)问世,获得1966年加拿大最高文学奖项“总督奖”(Governor General’s Award),从此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此后,阿特伍德一发不可收,除了诗歌,她还涉足小说(长篇和短篇)、散文、剧本(歌剧剧本和电视剧本)、儿童文学和评论等领域,获得了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诸多文学奖项,被尊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阿特伍德仍然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不仅时有佳作问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2017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评委会将“伊凡·桑德罗夫终身成就奖”(Ivan Sandrof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颁给阿特伍德,以表彰她对文学的杰出贡献。2019年被《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称作“阿特伍德峰年”:她凭借小说《证言》(The Testaments)获得了布克奖,并因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勋爵”封号,在温莎城堡参加了授勋仪式。除此之外,她在这一年还获得了加拿大“年度艺术家”称号以及加拿大皇家学会在多伦多颁发的洛恩·皮尔斯勋章,并在纽约林肯中心举行的年度魅力女性颁奖典礼上获终身成就奖。2024年,阿特伍德又因在神话、奇幻和推想小说领域的成就获得了国际安徒生文学奖。

阿特伍德的文学创作道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痕。阿特伍德初入文坛之时恰是加拿大民族文化风起云涌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正在努力寻求并建立自己的民族身份,试图摆脱英法殖民地的历史影响以及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威胁。与此同时,北美掀起了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 1949)和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奥秘》(The Mystique of Female, 1960)对年轻的阿特伍德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的阿特伍德作品兼具了后殖民和女性主义的双重视角。在诗集《苏珊娜·穆迪日志》(The Journals of Susanna Moodie, 1970),小说《可以吃的女人》(The Edible Woman, 1969)、《浮现》(Surfacing, 1972)和《神谕女士》(Lady Oracle, 1976),以及论著《生存:加拿大文学主题指南》(Survival: 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 1972,简称《生存》)中,阿特伍德谈及了加拿大独特的民族传统、加拿大作为后殖民国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迫等与时俱进的社会问题。

到了20世纪80年代,阿特伍德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国际政治,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唤起人们对人权的重视。诗集《真实的故事》(True Stories, 1981)描写了可怕的人类苦难,揭露了人类历史上的种种暴行。小说《肉体伤害》(Bodily Harm, 1981)从女性的角度描述了处于极权统治下的加勒比海地区普通民众的悲惨生活。反乌托邦小说《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1985)揭示了极权统治下人权的失落。阿特伍德为写这部小说专门准备了一个文件夹,粘贴剪辑来自报刊的文章,包括拉丁美洲和伊朗、菲律宾等国暴行的报告。以上作品表明了阿特伍德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对受压迫阶级的关注。

1988年,加拿大政府正式通过并颁布《多元文化主义法案》(The Multiculturalism Act),多元文化主义进入制度化阶段。90年代,加拿大文化遗产部开始主管多元文化政策的各个项目,提出了“认同、公民参与和社会正义”的多元文化主义理念。在这一时期,阿特伍德有两部重要作品问世:《强盗新娘》(The Robber Bride, 1993)和《别名格雷斯》(Alias Grace, 1996)。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这两部小说的文风发生了很大变化。《强盗新娘》是一部后现代哥特式小说,它采用了传统的哥特式主题,如邪恶的幽灵、肉体的转换和神奇的镜子等,同时记录了多伦多战后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促使读者再思“认同、公民参与和社会正义”理念的可行性。《别名格雷斯》以加拿大历史上的一桩谋杀案为素材,展示了19世纪加拿大的社会状况,在对历史进行重述的同时,探讨了加拿大骨子里的“多元民族”事实,展现了作者对多元文化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思考。

21世纪是科技文明飞速发展的时期,信息技术不断更迭,生物技术变革频繁,各种新材料层出不穷……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福音,另一方面人类却要面对污染、资源枯竭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阿特伍德便开始关注环境保护话题,并在多部作品中揭示了工业社会对技术的滥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在进入21世纪之后,阿特伍德的生态环保题材更加多样,视野更为开阔。她在这一阶段的作品大多以反思科技文明为主:一方面继续探讨相对传统的主题,如滥用科技造成的生态灾难,对反生态的科技发展做出批判;另一方面更着重于展示基因技术和生物工程导致的科技伦理问题。《疯癫亚当三部曲》——《羚羊与秧鸡》(Oryx and Crake, 2003)、《洪水之年》(The Year of the Flood, 2009)和《疯癫亚当》(MaddAddam, 2013)——通过描写一场灭绝人类的大灾变,敦促人们思考“当今科学在生物工程、克隆、组织再生和农业杂交等方面的新进展……是否超出了限度走向疯狂”。在小说《最后死亡的是心脏》(The Heart Goes Last, 2015)中,阿特伍德则通过对性爱机器人的刻画,揭示了人工智能所造成的伦理问题:“这种技术是否有可能过了头,脱离了伦理道德控制下的理性范围?”

阿特伍德的文学创作四阶段并非铁板一块。作为一个有着先锋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在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时代限制。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于她的民族情结或女性主义者的身份时,她已将触角伸向更多领域,或是为人权运动高呼呐喊,或是为生态环境保护奉献一己之力。阿特伍德就如同她笔下那位“神谕女士”,可以预知人类将要面临的种种困境,她的许多思想也在作品中互为渗透、交互碰撞。

我相信诗歌是语言的核心,语言通过诗歌的表达得以更新,保持活力。我相信小说写作是社会团体道德感和伦理意义的护卫者……小说是为数不多的一种形式,通过它,我们可以检验我们的社会,并非检验其特定的方面,而是检验其典型之处;通过它,我们能够看清自己,看清我们各自相处的方式,通过它,我们能够看清他人,评判自己。
——阿特伍德《读者的彼岸》

采访者尤其喜欢的问题是: 作家的“作用”是什么?作家“为”何而写作——是为证明上帝行事的正当性,为推进无产阶级的胜利果实,为见证自己的时代,或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仅仅是为挣点家用?作家在“为”谁写作——眼光敏锐的读者,受压迫和未被充分代表的人,灾后苟且偷生者,抑或寻找浪漫或幻想逃离世俗的冒险家?
——阿特伍德《波基斯页岩: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写作版图》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