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了伦理传统及其融合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之后,这一部分我将转向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考察。此理论为马克思的伦理理论填补了历史性与结构性内容;没有它,就没有伦理学。通过反对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彻底转变了价值理论,即把它从一种劳动本体论和价格决定论转向一种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超越性规律。它不再是一种政治或经济理论,而是对那些制度和结构的历史分析和评估,这些制度和结构都是现代社会发展在形式上必要的先决条件。而这恰恰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术语的另一层含义所在。马克思发展了一种价值规律,那不是价格决定规律,而是对资本积累、利润实现和经济持续发展之社会前提条件所作的历史和社会学的分析。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资本论》第一卷的一开头,马克思通过对抽象劳动与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结构的剖析,展示了那些人为的历史性制度与《资本论》第三卷中所考察的现代长期经济危机之间的关联。通过这一分析,在历史与伦理学之间、现代社会制度发展与人类自我之实现的失败之间得以相互关联起来。在马克思的历史结构主义中,价值规律转变成了社会批判——那就是,对剥削、异化、人类发展之可能性的丧失、“无序生产”anarchy
of
production的非理性与不文明的伦理谴责。马克思在伊壁鸠鲁物理学和天文学中所看到的科学与伦理的原初统一在他自己后期的著作中又一次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