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洲文明(第二辑)
》
售價:NT$
347.0

《
小津安二郎大全
》
售價:NT$
704.0

《
帛书老子校注析
》
售價:NT$
500.0

《
国家、社会与大学:1700—1914的德国
》
售價:NT$
439.0

《
经纬度·何以中国·反思与重构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精选
》
售價:NT$
449.0

《
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
》
售價:NT$
305.0

《
《本草纲目》里的博物学(全6册)(给孩子的309堂本草博物课,全景展现“东方博物大百科,6大卷本草,41大体系分类,350余幅手绘图谱)
》
售價:NT$
1010.0

《
95%的不舒服,呼吸能解决
》
售價:NT$
459.0
|
編輯推薦: |
大娄山拥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本书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贵州省的成果之一,向读者生动地展现着当地富饶的中药资源,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十足。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绪论、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三部分组成。本书基于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在了解大娄山民族医药文化的同时,对普查到的585种药用植物、21种动物类药用资源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以期为大娄山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本书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大娄山地区的普查成果,对于传承大娄山民族医药文化,推动大娄山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能够为中药资源相关从业者及民族医药学研究人员提供重要参考。
|
關於作者: |
江维克:贵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贵州省的技术总负责人。兼任中国药学会中药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负责人等。发表论文69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主编专著18部,副主编3部,参编17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3个,选育太子参优良品种2个;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牟明鸥,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播州区中医药副院长。1966年生于贵州遵义,1991年毕业于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先后在播州区(原遵义县)枫香镇、平正仡佬族乡卫生院从事临床工作。
张品飞,男,主管中药师、执业中药师、执业西药师,现任职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中医院,主要从中药材(中药饮片)鉴定、中药库库房管理、中药调剂、中药炮制等工作。参加过“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全国第四次播州区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第一批贵州省中药炮制代表性传承人继承人,荣获2020年遵义市首届中药师职业技能竟赛个人三等奖及团体三等奖。
张成刚,男,讲师,现工作于贵州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资源调查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子课题等项目2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等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以第一完成人编写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1项。参编《新编中国药材学》(第七卷)等专著6部。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区划与生产统计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药学会中药民族药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
|
內容試閱:
|
贵州大娄山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区域内主要有汉族、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民族,苗医药、仡佬医药、土家医药等民族民间医药为区域各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准确掌握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分布、蕴藏量及栽培中药材等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启动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按照国家和贵州省统一安排部署,我们于2013年10月启动了贵州省大娄山区域播州区(原遵义县)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在播州区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后,为进一步摸清贵州大娄山区域中药资源家底,编写团队继续坚持上山采药、走访调查、收集资料,历经数年,最终查明了本区域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及民间用药知识等内容,即中药资源2707种,其中药用植物2421种、药用动物243种、药用矿物43种。本书分为绪论、药用植物资源和药用动物资源三部分,全面呈现了贵州大娄山区域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成果。绪论主要介绍了贵州大娄山区域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概况、中药资源概况以及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各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贵州大娄山区域有分布、功效确切且图像资料齐全的606种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尤其多数药用植物还附有腊叶标本图,进一步增强了本书的科学性。这些物种包括药用植物145科432属585种(含种下等级):药用菌类5科5属7种、药用苔藓1种、药用蕨类植物17科29属43种、药用裸子植物7科10属10种及药用被子植物115科387属524种,另有21种药用动物。
本书中蕨类植物按“秦仁昌1978分类系统”排列、裸子植物按“郑万钧1978分类系统”排列、被子植物主要按“恩格勒1964分类系统”排列,科内物种按属名、种加词字母先后顺序排列。每个物种项下依次有中文名、拉丁学名、别名、形态特征、生境(习性)及分布、药材名(注明药用部位)、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用药经验,个别物种缺少性味归经、使用注意、用药经验等项中的一项或部分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贵州中医药大学江维克教授、张成刚博士及贵阳药用植物园王明川老师的大力指导,在此表示诚挚谢意!感谢参加普查工作的各位队员以及各位编委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本书从野外调查、物种鉴定、照片拍摄、品种筛选、资料查阅到完成书稿编纂,历时数载,几易其稿,最终编纂成书。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及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道批评指正,以便修改充实,使之臻于完善。
编者
2024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