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代汉语词典 第3版
》
售價:NT$
663.0
《
海洋明天的样子
》
售價:NT$
352.0
《
文弱书生:前现代中国的男性气概
》
售價:NT$
449.0
《
宿命之舞.完结篇
》
售價:NT$
254.0
《
念遥遥 (口碑作者Further古言意难平之作)
》
售價:NT$
218.0
《
大清300年
》
售價:NT$
347.0
《
大学问·亦官亦商:明清时期天津的盐商与社会
》
售價:NT$
449.0
《
真希望父母能这样爱我
》
售價:NT$
254.0
編輯推薦:
全新视角解读马其顿的起源与扩张,重构希腊化历史的关键篇章
马其顿位于何方?边界何在?马其顿人从何而来?说何种语言?信何种宗教?有着怎样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亚历山大在腓力二世遇刺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他图谋何等伟业?古代史家的记载有几分可信,几分传疑?
——在这本书中,读懂马其顿与亚历山大帝国
內容簡介:
《古代马其顿:从起源到亚历山大帝国》聚焦于古代马其顿的起源、历史与文化演进,重新审视了这一在希腊史乃至世界史上意义深远的族群国家。作者深入探讨了该地区的土地、语言、信仰、风俗、政制等一系列问题,梳理了马其顿自肇基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的漫长历程。在浓墨重彩的腓力二世与亚历山大大帝篇章之余,马其顿社会中的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也以全景式的面貌鲜活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作者以希腊世界的整体视角探究马其顿民族,基于细致的碑铭解读与考古发现,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学术观点,并澄清了诸多历史争议,特别是马其顿身份认同中的“希腊性”问题。全书以马其顿的发展为线索,勾勒出一幅古代世界中文明互动与文化交融的图景,并对族群认同与国家构建间的微妙关系予以反思。
關於作者:
米尔蒂阿季斯·瓦西莱伊奥斯·哈措普洛斯(Miltiades Basileios Hatzopoulos),生于1944年,希腊古代史学家与碑铭学泰斗,雅典科学院院士、法兰西文学院外籍院士、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及英国国家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雅典国立希腊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及古典希腊-罗马研究中心主任、巴黎第十大学希腊史教授与雅典出版社主编。研究兴趣包括古代马其顿及毗邻地区的历史、制度、地形、宗教、碑铭学及语言学,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余本,并参与编纂《下马其顿地区铭文辑录》等文献系列。
译者简介:
李晨煜,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古典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于罗马第一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La Sapienza”)古典学专业,研究兴趣为拉丁语文学、晚期罗马共和国的学术史与文本史,尤其是瓦罗研究。
目錄 :
前言
转写说明
1 导论:古代马其顿缘何重要?
2 土地:何谓马其顿?
2.1 古风时期
2.2 古典时期与希腊化时期
2.3 国家/族群领土、王室领地与同盟城邦
2.4 个例说明
3 族群:何为马其顿人?
3.1 族群痕迹
3.2 “不凭血缘,也不凭土地”:如何成为一个马其顿人?
3.3 马其顿人的起源
3.4 古代马其顿人的语言
3.5 马其顿崇拜与信仰
3.6 风俗与政制
3.7 自我与他者观
4 雄主
4.1 腓力二世
4.2 父与子:腓力与亚历山大
5 终章:马其顿人曾被天赐的狂热所眷顾?
6 结语
缩略用语及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一 马其顿王室世系
附录二 拉丁语古希腊语汉字转写表
译后记
內容試閱 :
导论:古代马其顿缘何重要?
马其顿,这一名字不可避免地使人想起亚历山大大帝。然而,他缔造的帝国早已分崩离析,悠悠千载间,埃及大漠的风沙抹去了这位君王最后的行迹。深谙政治正确的人自然会质疑亚历山大的辉煌成就,将其与成吉思汗及“跛子”帖木儿一同视为人类的主要祸患之一。这或许是另一种业已过时的风尚,与亚历山大大帝在近代欧洲殖民扩张时期享受到的盲目崇拜无异。然而,亚历山大一个人就能穷尽马其顿对世界历史进程所作的贡献吗?事实上,亚历山大不过是一位马其顿遗产的杰出传播者,这份遗产自他诞生前便已存在,并在他去世后赓续不绝。
品多斯山脉及其南部的山脉,自奥克里德湖和普列斯帕双湖一直延伸至科林斯湾,将希腊半岛一分为二:东部,沿着爱琴海岸林立着希腊城邦-国家,而西部则是希腊族群国家。对于修昔底德而言,真正的希腊并不包含德尔斐之外的世界(1.5.3—1.6.2)。向西北望去,我们会看到欧佐利亚?洛克里人、埃托利亚人与阿卡尔纳尼亚人,甚至还可以看到伊庇鲁斯人与定居在上马其顿地区的其他族群,包括林科斯人、欧列斯提斯人与厄利梅亚人;即使他们不属于真正的蛮族,也“像蛮族一样生活着”(Thuc. 1.6.1)。修昔底德指的是,这些人并不生活在筑有城墙的城市中心里——这些中心主导着毗邻的村镇,集中了主要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实际上也集中了国家的全部职能;相反,这些人生活在未筑防的村庄里,这些村庄彼此平等,分布在广袤的土地上,并以一个共同的圣地作为唯一的参照点,例如埃托利亚的忒尔摩斯、伊庇鲁斯的多多纳或帖萨利亚的伊托诺斯。在古典时期的雅典人看来,这些族群国家延续着令人厌恶的王权统治(尽管这一政制有其优势),因而将其排除在希腊共同体之外,尽管他们操持着与其他希腊人一样的语言,信仰着相同的宗教。
忒梅尼德王朝治下的马其顿王国是希腊族群国家中的一个特例。他们定居于中部马其顿平原,面朝爱琴海;早在公元前5世纪时,平原上的佩拉、贝罗亚、埃盖与欧罗珀斯等地区便发展成了城市中心。然而,即便对于伊索克拉底这样明确区分“蛮族”与“马其顿人”的亲马其顿派来说,后者依然不属于真正的希腊人群体,因为他们沿用了君主制政体。
马其顿王国由阿尔吉德王室建立,他们是来自希腊西部山脉的众多族群或氏族中的一支,征服了“沿海马其顿”地区并定居于此。此后,尽管城市中心得以建立并壮大,但传统的君主政制得以保留,核心资源依然集中,包括埃盖(以及后期的佩拉)的王室宫府与一个共同的圣地:迪昂的宙斯神庙。每隔十年,地方社群的代表与普通公民便会聚于这座神庙,奉献祭品,商讨攸关共同利益之事。
马其顿王国的独创之处便在于这种古风特征与新创事物的结合,以及马其顿精英阶层对智识探索与文化创造的汲汲以求,在保存往昔史诗时代的美德与价值方面也不失毫厘。不足为奇,这种融合令人振奋,并对其研究者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
马其顿国王从雅典和其他著名的文艺中心招徕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建筑师和画家,但并不打算被动地仿制他们的作品。国王们鼓励这些人创造新的艺术与知识流派,以及反映本土风情与精神面貌的特殊体裁。各异的建筑柱式开始融合,装饰元素从纪念性建筑的结构中分离出来,灰泥被用作砖石结构与幻觉绘画的补充——这些创新均源于马其顿,并散播到整个希腊世界,最终被罗马人复制习得。我们称之为“马其顿式”的设有纪念性外墙的拱顶墓葬、雄伟奢华的圆形大殿,当然还有王室宫宇,都属于马其顿的创造。甚至,通用希腊语也诞生于马其顿:腓力二世或阿尔刻劳斯为方便管理,推行使用阿提卡方言而非马其顿方言;随后,该方言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传遍整个古代世界,成为现代希腊语的直接祖先。在印度半岛的西北门户地区,通用希腊语承载着传播佛教的任务,同时也是基督教在地中海地区传播所使用的语言,并作为希腊东正教会的礼仪语言延续至今。
如今,马其顿的这些成就早已为人熟知,广受认可。然而,我们尚未认识到另一个事实,即马其顿王国是现代欧洲君主国的先声,并直接孕育了现代民主国家——无论采用王国还是共和国形式——其当选首相或总统掌握的权力比过去任何国王的都大。马其顿国王拥有强大的行政权力,在伙友的协助下组建他的王室议事会和幕僚团,并与广泛的城市自治相结合,保障王国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平衡。实际上,每座城市都拥有自己的公民权、自己的立法权、自己的议事会和理事会、自己的行政官员。各城市通过首席执政官与中央政府沟通互动,而杰出的地方官吏与募兵将士也能脱颖而出,源源不断地进入马其顿宫廷,为贵族群体注入新的血液。
马其顿人民的核心凝聚力来源于国王直属的军队。这支队伍既包括职业作战部队,也包含大量训练有素的后备军——后者得益于体育锻炼与公民预备役制度,所有18岁至20岁的青年必须接受两年的全面训练。在独创性方面,马其顿的军政体制并不亚于雅典的民主体制;尽管罗马人将这一体制废除,却依然吸收了诸多希腊化王国的政治元素,而这些元素由中世纪后期的法学家重新引入西欧世界,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君主制国家的演变,最终由我们当代的民主国家所继承——绵延的主权领土、民族认同强烈的公民、强大的中央政府和一定程度上的广泛地方自治(尽管这种自治通常不如古代马其顿那样广泛)。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希腊人不仅发明了以帕特农神庙为象征的民主政制,而且还创造了以“民治”的埃盖王宫为代表的现代民族国家,它向马其顿人民敞开门廊:两者并不冲突。